法海在剧中唱道:山无言,水无心,天地无边法有规。名归其道行各则,佛度众生是大爱。粤剧问字取其腔,腔由字出,字随腔落,不求花哨,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自然。法海在粤剧中的形象,一改其他剧种中的年迈苍苍,白须白发,威严凛然,不近人情的可憎面目,则是一位精壮英武的青年形象,正合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法海的描述,且说方丈当中坐上,坐着一个有德行的和尚,眉清目秀,圆顶方袍,看了模样,的是真僧。
法海的形象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为,唐宣宗宰相裴休之子裴文德,人称“裴头陀”,是历史人物,确有其人。849年,皇子李沂得了一种恶疾,久治不愈,宰相裴休捐建密印寺,并让儿子裴文德代皇子出家,拜灵佑禅师座下,赐号法海。宰相裴休也笃信佛法,送子出家,绝非偶然,法海具有慧根,遇到替皇子代愿,遁入空门。法海剃度前裴休作《警策笺》,劝勉儿子勤学道,被禅宗收入《禅门日诵》。据《金山寺志》载: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初祖,苦行得道,受江苏民众的敬仰。金山寺以禅宗为正宗,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了“金山寺裹山”的特点;二为,明朝冯梦龙的传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法海的形象,也是正面形象,白娘子以蛇妖形象出现,但是并未有伤人;三为,清朝乾隆年间,徽州人方成培在乾隆母亲生日时写戏剧《雷峰塔》,有34出,法海一再破坏白、许二人的婚姻。端午,法海令许宣让白娘子饮雄黄现出原形,吓死许宣。白娘子求得仙草,许宣方得还阳。许宣去金山寺还愿,法海扣留人质,将许宣囚于金山寺。白、青二人寻许宣不见,与法海兵戎相交,又水漫金山寺。后法海降伏白娘子,镇于雷峰塔。《白蛇传》中“惊变”“盗草”“水漫金山”均已出现。法海完全是一位不近人情的卫道士的形象;四,清末民国以来的戏曲中,如京剧《白蛇传》取材自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清弹词《义妖传》,法海成为法力无边的僧人,并且有佛祖给予的法器,法海为佛祖派下降伏白娘子的佛陀。法海的历史形象,从唐朝到明朝末由正面的历史真实人物向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正义形象转变。清朝开始转向冷酷无情、法力无边的佛陀神话转变,具有反面性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