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吧 关注:17,541贴子:628,760
  • 16回复贴,共1

做个司马懿的大事年表,仅供参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我年少对史料和社会的认知比较浅薄,并且心智幼稚,
所以,我容易被下沉市场愚昧恶意的人的偏执恶性的逻辑带偏,我说了不少对宣王偏见的理解。
现在,我的认知健全了一些,我觉得宣王很好。他确实是克制自己的圣人。
他活得好压抑啊,我以前也迷茫过,为什么他要做圣人克制自己,现在想想,可能只是因为经历太多,他生命力强悍,而依旧乐观。
做个年表,放二楼。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贴了,以后不会总是来玩了,毕竟只是网络平台而已。


IP属地:浙江1楼2024-08-27 11:17回复
    179年,司马懿1岁。司马懿在汉灵帝刘宏光和二年诞生。
    这年,东汉朝廷动荡不安,发生着党派倾轧,后世史称这一现象为“党锢之祸”。
    180年,司马懿2岁。司马孚出生,1岁。
    181年,司马懿3岁。汉献帝刘协出生,诸葛亮出生。
    182年,司马懿4岁。孙权出生。
    184年,司马懿6岁。东汉朝廷局势持续动荡不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这年爆发。
    187年,司马懿9岁。魏文帝曹丕出生,1岁。
    188年,司马懿10岁。东汉朝廷改刺史为州牧,汉灵帝在西园组建新军,西园八校尉权倾朝野。
    189年,司马懿11岁。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汉灵帝刘宏去世,少帝刘辩即位,东汉朝廷内部持续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依旧持续,宦官杀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尽诛宦官,西凉军阀董卓入京。之后,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专擅朝政。
    190年,司马懿12岁。关东各州郡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组成联军,东汉王朝天下大乱,干戈不止。司马懿跟随兄长司马朗(20岁)从洛阳回家乡温县避祸,之后,司马懿又跟随司马朗和其他族人辗转去黎阳,躲避战乱。司马懿的家乡温县遭遇战乱,被劫掠。
    191年,司马懿13岁。天下烽火连天、战乱不休,整个世道丧乱流离。荀彧离开袁绍而选择辅佐曹操。
    192年,司马懿14岁。董卓被吕布所杀。曹操领兖州牧,组成“青州军”,荀彧以军司马辅佐曹操建业。
    193年,司马懿15岁。幽州牧刘虞被杀。
    194年,司马懿16岁。司马懿随兄长司马朗回到平静了一些的家乡河内温县。
    195年,司马懿17岁。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投靠荆州牧刘表。
    196年,司马懿18岁。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迎回汉献帝,曹操独揽大权,实行民屯。司马朗入曹操的司空府。
    197年,司马懿19岁。曹操南征张绣,发生宛城叛乱,曹操的长子曹昂身死。诸葛玄去世,诸葛亮移居隆中耕读。
    198年,司马懿20岁。曹操第三次征张绣,杀吕布。
    199年,司马懿21岁。袁绍平定河北,曹操退守官渡,张绣投降于曹操。袁绍军和曹操军对峙,史称“官渡之战”。
    200年,司马懿22岁。孙策去世,孙权继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赢袁绍。
    201年,司马懿23岁。郡中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天下战乱不休、烽火连天,世道丧乱流离,“白骨露於野”。司马懿辞官,曹操征辟司马懿,司马懿开始是拒绝的,在家躺平,司马懿这时候是已婚,但并未生育的状态。
    202年,司马懿24岁。司马懿和隐士胡昭交往密切。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相斗,曹操继续攻打袁氏。
    203年,司马懿25岁。司马懿已婚未育、在家躺平。外面战乱不休、世道丧乱流离。
    204年,司马懿26岁。司马懿已婚未育、在家躺平。外面战乱不休、世道丧乱流离。
    曹操攻下袁氏的邺城,取得冀州,诛戮袁氏。曹丕从袁氏那夺取文昭甄皇后,之后生魏明帝曹叡。曹操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
    205年,司马懿27岁。司马懿已婚未育、继续在家躺平。外面战乱不休、世道丧乱流离。
    206年,司马懿28岁。司马懿已婚未育、继续在家躺平。曹操占据河北四州。
    207年,司马懿29岁。司马懿已婚未育、继续在家躺平。曹操北征乌桓。诸葛亮初出茅庐跟随刘备。
    司马懿在家“躺平”的这期间,豪强将领曹洪登门向司马懿“求学”,应是曹洪希望求取一个心仪的士人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司马懿不知道什么原因耻于和曹洪交往,曹洪因爱生恨向曹操告状,曹操诏令去征辟司马懿。
    208年,司马懿30岁。曹操任职东汉的丞相,独揽大权。曹操平定北方大局,丧乱的世道稍微稳定了一些。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以“赵温举荐曹丕不实”的理由免除赵温的官职。这年,孔融被诛戮。司马朗任职丞相主簿。曹操以司马芝为菅县县长。司马懿出仕,任职文学掾,和曹丕从游,之后,司马懿的第一个孩子司马师出生,1岁。
    曹操进军南下,在赤壁、乌林战败,形成后续魏吴对峙的南北格局,史称“赤壁之战”。
    209年,司马懿31岁。司马懿和曹丕从游,升迁黄门侍郎、转议郎等职位,应是这几年,这些职位属于是“君主近侍”的范畴。
    210年,司马懿32岁。曹操在邺城修铜雀台。周瑜去世,鲁肃代周瑜事务,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同年孙权控制交州。
    211年,司马懿33岁。曹丕任职东汉的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植封平原侯。曹操出征,在渭南打败马超、韩遂,占据关中,平关西。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司马昭出生,1岁。
    212年,司马懿34岁。东汉尚书令荀彧被隐诛。曹操征孙权。
    213年,司马懿35岁。曹操恢复“九州制”,进“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刘备攻益州的刘璋。
    214年,司马懿36岁。曹操派夏侯渊攻破宋建的政权,平陇右。曹植徙封临菑侯。刘备攻下益州,领益州牧。
    215年,司马懿37岁。司马懿以“军司马”、“丞相主簿”等职务侍奉在曹操的身侧,向曹操提出“且耕且守”的意见。司马懿跟随曹操,从讨张鲁。孙权和刘备平分荆州。
    216年,司马懿38岁。曹操进魏王位。曹彰封鄢陵侯。魏国曹操的儿子为继承人位置的“夺嫡之争”激烈进行中。司马懿侍奉在曹操的身侧,随军征讨孙权。后世称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辅佐曹丕夺嫡。
    217年,司马懿39岁。司马懿侍奉在曹操的身侧,随军征讨孙权,曹操军大破孙权。曹丕在大臣的辅佐下夺得魏王太子位,司马懿任职为太子中庶子,侍奉于曹丕的身侧。曹丕进一步推动建安文学。这年,司马朗死于瘟疫,时年47岁。
    218年,司马懿40岁。北方乌桓造反,曹操派曹彰平乱。
    219年,司马懿41岁。司马懿继续侍奉在曹操和曹丕的身侧。卞夫人被封为魏王王后。刘备军攻占汉中,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备手下的关羽围曹魏大将曹仁于樊城,史称“樊襄之战”。曹操年迈,想避关羽锋芒而迁都,司马懿向曹操进言不要急着迁都,被曹操采纳意见。曹丕作为储君居守后方都城之一的“邺城”,曹丕平定邺城的魏讽叛乱,并顺势诛杀曹植的党羽,司马懿的旧相识杨俊被曹丕视为曹植党,在魏讽案里逃脱免死而被贬。曹操诏令曹植任职去前线支援曹仁,曹植醉酒,杨修因和曹植醉酒闯司马门而被杀。襄樊之围解开,司马懿劝曹操不要对荆楚进行移民,被曹操采纳。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病逝,时年71岁。
    220年,司马懿42岁。司马懿继续侍奉在曹操的身侧。曹丕居守在邺城。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时年66岁。曹彰先到洛阳,发生“曹彰欲要夺玺”的事件,曹彰篡夺未成。司马懿负责处理曹操的丧事,运送曹操的棺木回邺城。二月,曹丕任丞相、魏王位;司马懿任职丞相长史而管理丞相府事,加封河津亭侯。曹丕继续诛戮曹植的党羽。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
    十月,曹丕完成禅代,废汉献帝,取代汉室而称帝,史称“魏文帝”。曹丕以司马懿为尚书,入尚书台,司马懿又转督军、御史中丞,封爵安国乡侯。
    蜀汉将领孟达投降魏国而攻蜀。
    221年,司马懿43岁。司马懿免去督军的官职,任职侍中、尚书右仆射,作为实权宰相侍奉在曹丕的身侧。曹丕改许县为许昌。
    同年八月,刘备在益州称帝,后世史称其政权为蜀汉。东汉的将军孙权借曹丕称帝为契机,向曹丕称臣而进位为“吴王”,孙权以改其政权的“将军幕府制”进为“王国制度”。
    222年,司马懿44岁。曹丕因曾经的夺嫡之事治罪于(他认为的曹植党)杨俊。曹丕的亲信司马懿、王象、荀纬为杨俊向曹丕叩头求情,杨俊最终选择自杀。
    六月,吴蜀两政权发生“猇亭之战”,吴军打败蜀军。九月,曹丕命三路大军攻打吴国。
    223年,司马懿45岁 。尚书令陈群、尚书仆射司马懿推举鲍勋为御史中丞(监察百官和君主的言行),曹丕不得已而任之。蜀汉的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位辅政,总揽大权,十月,吴蜀重修盟好。
    224年,司马懿46岁 。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考课之法。七月,曹丕南下征吴,以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改封司马懿爵位为向乡侯,曹丕诏令司马懿镇守许昌,如“萧何故事”总管后方。
    225年,司马懿47岁。三月,魏国曹丕再次带兵伐吴,诏令司马懿镇守后方。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
    226年,司马懿48岁。司马懿受病重的曹丕的召见,在崇华殿的南堂,司马懿受顾命辅政。五月,曹丕去世,临终诏立曹叡继位,史称曹叡为“魏明帝”。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成为辅政大臣,曹叡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东吴孙权围江夏,辅政大臣司马懿督军,打败诸葛瑾、张霸。司马懿迁骠骑将军。


    IP属地:浙江2楼2024-08-27 11:20
    回复
      227年,司马懿49岁。司马懿屯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司马伷出生,1岁(司马懿之前应还有一个女儿南阳公主,不过史书未曾记载她的生辰)。蜀汉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进行第一次北伐,魏国的新城太守孟达响应蜀汉北伐而进行叛乱。十二月,司马懿出兵新城擒拿孟达。
      228年,司马懿50岁。正月,司马懿从宛城出发,八日奔赴一千二百里至新城,斩孟达,平定新城叛乱。之后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多人来投司马懿。蜀汉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进攻曹魏,魏国的辅政大臣曹真督诸军事,负责抵御北伐。同年四月,魏国曹叡采纳辅政大臣曹休的意见,以三路大军南下伐吴,司马懿奉曹叡的命令南下支援,五月,司马懿在途中奉曹叡的命令撤军。八月,司马懿派张郃在荆州治水军,准备伐吴,因冬日水浅大船无法前行而没有执行,司马懿继续屯宛城。之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真负责抵御。同年,曹休病逝。
      229年,司马懿51岁。蜀汉诸葛亮进行第三次北伐,曹魏的曹真负责督诸军事进行抵御。同年四月,孙权称帝,后世称其政权为“东吴”,吴蜀双方盟誓平分曹魏。曹叡封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230年,司马懿52岁。司马懿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曹真迁大司马。二月,曹叡下诏贬斥“浮华交会”,诸葛诞、邓飏等人免官,史称“浮华案”。七月,曹真上奏伐蜀,内阁大臣陈群、华歆等人反对,曹真依旧执行,途中遇到大雨,九月就退军。
      231年,司马懿53岁。二月,蜀汉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鲜卑轲比能兵屯石城,遥相呼应,进攻曹魏。三月,魏国大司马曹真去世。曹叡诏令司马懿接任曹真的位置,西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司马懿都督诸军事,率领张郃、费曜、戴凌、郭淮等人抵御蜀汉北伐的进攻,七月,诸葛亮退走,魏国未失寸土。
      232年,司马懿54岁。司马懿在西北发展屯田,建冶铁作坊。十月,辽东公孙渊向吴国孙权称藩,欲建王国。
      233年,司马懿55岁。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乱,司马懿督军,派遣胡遵等人追讨,平定叛乱。吴国孙权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之后公孙渊斩孙权的使者,背叛孙权。十二月,曹叡封辽东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
      司马懿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234年,司马懿56岁。二月,司马懿都督诸军事,防御蜀汉诸葛亮进行的第五次北伐,五月,吴国孙权的大军进攻曹魏,曹叡派兵在新城进行抵御,七月,曹叡南征,未战,孙权已退军。八月,诸葛亮病逝,蜀国退军,魏国未失寸土,司马懿的手下各有封赏。
      235年,司马懿57岁。司马懿以军功任职魏国历史最年轻的太尉,累增封邑,继续总管军事。蜀汉将领马岱入境侵扰,司马懿派将领牛金迎击,斩杀蜀军千余人。武都氐王苻双、强端率领属下六千余人来魏国投降。
      同年,京都大疫,关东饥荒,司马懿从长安运送五百万斛粟米到京师赈灾。
      236年,司马懿58岁。司马懿的第一个孙子司马炎出生,1岁。同年十二月,司空陈群去世。
      237年,司马懿59岁。司马懿上书劝谏曹叡停止大修宫室。东吴孙权围江夏攻打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囚禁其叔公孙恭,再次背叛魏国,魏国毌丘俭率军征讨,失败而回。公孙渊自立为燕国,置列百官,定都襄平,公孙渊遣使南通东吴孙权,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238年,司马懿60岁。正月,曹叡诏令司马懿领兵入京,八月,司马懿率领牛金、胡遵等将领进军燕国,司马懿平定燕国,斩公孙渊,释放被公孙渊囚禁的公孙恭继续管辖辽东,收编辽东人口三十万入魏国。司马懿平燕国之后,东倭、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等国度都向魏国通好。十二月,司马懿梦到曹叡病危,日夜兼程赶回洛阳。这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239年,司马懿61岁。正月,曹叡病逝,无子存活,曹叡的养子齐王曹芳以八岁的年龄即帝位。明元郭皇后加封为太后,兄弟皆封列侯,辅政于曹芳。司马懿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和大将军并受曹叡的遗诏,成为辅政大臣,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
      二月,曹爽开始打压司马懿,曹爽想要让尚书奏事权先由自己决定,曹爽以天子之名,奏请任司马懿为大司马,但朝廷会议认为连续两任大司马死在任职上,很不吉利,于是改任司马懿为上公“太傅”,司马懿参与决策内政的权力骤降了。司马师任职散骑常侍,朝廷因司马懿的功劳,对他族中子弟进行封侯,司马懿辞让了朝廷对自己族中子弟的官职加封。
      240年,司马懿62岁。司马懿继续上奏劝免修宫室,奏停大修宫室的劳役,释放服役者民丁万余人,回归务农。司马昭任职洛阳典农中郎将。
      241年,司马懿63岁。吴国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国,吴将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入侵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攻柤中。司马懿统军击退吴国,吴军被歼万余人。司马懿提倡军屯,提拔邓艾进行考察。
      242年,司马懿64岁。司马懿任用邓艾在淮北大兴屯田、修水利。
      243年,司马懿65岁。司马懿领兵击退入侵舒城的吴国将领诸葛恪。司马懿继续大兴屯田,修筑水利工程,积攒粮食,也用于军事防守。曹芳这期间,魏国的军事防御也基本是靠司马懿在领导、维护。
      244年,司马懿66岁。曹爽的党羽见司马懿屡立战功,声望越重,想让曹爽建立功名,让曹爽督军进行伐蜀,司马懿不能劝阻,曹爽大败无功而返。(军事这种事很实在,没本事执行就是干不成事的。)
      245年,司马懿67岁。吴国丞相陆逊去世。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进一步夺取司马懿的军事势力,司马懿应是年迈老病而不能制止。十二月,曹芳下诏让司马懿乘舆(乘坐轿子)上殿参与朝会。
      246年,司马懿68岁。春正月,吴国进攻柤中,魏国万家百姓北渡沔水而躲避战祸。司马懿和曹爽商议军事事务,司马懿认为应该将百姓留在沔北,以暂时庇护百姓。曹爽驳斥司马懿的意见,曹爽强行迁百姓回沔南,魏国的万家百姓因此遭遇劫掠。
      九月,吴国孙权以诸葛恪为大将军。十一月,蜀汉蒋琬去世,费祎辅政。
      247年,司马懿69岁。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去世,59岁,司马懿因病回家,不再参与政事。曹爽再打压明元郭太后的权力,使得大权在己,专擅朝政。司马师应是在这期间开始养死士。
      248年,司马懿70岁。曹爽派李胜去司马懿家刺探情况,应就是曹爽党想进一步逼杀司马懿,司马懿应对过去了。
      249年,司马懿71岁。司马懿进行武装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请明元郭太后的旨意制衡在曹爽手里的天子曹芳,而以军事武力夺回在曹爽手里的天子曹芳。之后司马懿大权在握,朝廷审判会议之后,诛戮权臣曹爽一党的主要政治人物。
      司马懿成为无冕之王、君临天下。
      二月,司马懿辞让丞相,司马懿辞让九锡。司马师任职为卫将军。
      九月,王凌、令狐愚打算废黜天子曹芳、立楚王曹彪而叛乱,试图夺取大权,十二月,司马懿以王凌为太尉。
      250年,司马懿72岁。司马懿老病。胡昭去世,享年90岁。魏吴两军对峙,吴国孙权调遣军队十万,修筑堂邑的涂塘坝来淹没往北的道路,魏国司马懿提拔的王昶、王基、州泰等人负责对吴国的军事。
      251年,司马懿73岁。正月,王凌请求发兵伐吴,司马懿不许。将军杨弘、兖州刺史黄华怕王凌牵连自己,告发王凌谋立曹彪的事。四月,病重的司马懿带兵平定太尉王凌谋反的叛乱。五月,王凌自杀,曹芳赐死曹彪。司马懿辞让相国、郡公。六月,司马懿病重。
      八月,司马懿病逝,临终留下遗命,简单土葬在首阳山,后终者不得合葬。
      —end—


      IP属地:浙江3楼2024-08-27 11:23
      收起回复
        分享一个我对所谓【读史为什么要论迹不论心】的理解。
        比如文学作品,我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认知上限,其中的人物就是作者当时的认知和处事的上限,作者的上限如何,决定了人物的上限。
        人很难理解维度比他们高的人事物而妄加揣测。
        如果只是一个十六岁心智没有成年人处事、连养活自己都困难的少年,他是几乎无法在没有天才加持的情况,去理解一个做避风港的高位者的行为逻辑的。
        史书的留下,在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些好处,史书和文学作品取决于作者认知的上限并不一样,史书记载的人物大致的痕迹是真实的,这是只要作者如实记录就可以。史书记录的历史人物的痕迹,而并非作者的上限。
        所以对于去读史书,少看作者的辞藻评判,而需要论(事)迹不论心。
        对史书的人物,需要以个人情理去理解历史人物的痕迹,才能感受到强人真正的力量在哪里。
        我认为,就是体现在人物的生命力。
        强人的生命力体现在:强人面对风霜的时候,往往能恰如其分地去解决问题,去负责,去承担风险,去创造新的建设,这就是强人的生命力,所谓朝气。
        有人的“朝气”止步于30岁,30岁以后就衰落了;有的天才“朝气”是一生,而这样各方面都强的强者,是极其稀有的——即使是出身同样地位的人,也未必能理解做这样遮风避雨避风港的强人。
        教员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至理名言。
        而身体(智力)的好坏,是部分取决于先天条件,又有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的塑造。
        “月映万川”,知世故而恰如其分地去做一些事,是需要极其成熟的处事和能力的。
        是需要生命力的。


        IP属地:浙江4楼2024-08-27 11:31
        回复
          再分享一个我对所谓【孤证不立】的理解。
          《左传》中的记载,很多痕迹在现在是找不到旁证佐证的,《史记》、《汉书》等史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越早的史书越是这样。
          “孤证不立”的“立”,指什么?
          指正史成书的过程中基本是遵循这一原则。
          能够被编入当时的正史,那就算得上是“立”了,这种史料一般来讲当时都是有旁证的。
          总得来说,历代正史的编修在这方面都还是很讲究的。
          己经“立”入正史的史料,无论其编入正史时尚存的诸多旁证,以后是否还存在,都不影响其可信度。
          比如我年少的时候被幼稚恶意的人带偏逻辑,我觉得正史《晋书·宣帝纪》写司马懿拒绝曹操的征辟是不可信的。但是以我现在对丧乱流离的乱世,以及对司马懿的生平大概率去理解,23到30岁的司马懿面对丧乱的世道,不想出仕是正常的,并且他 已婚未育,是因为负责吧,我现在认为《魏略》写司马懿耻于和曹洪交往拒绝征辟也是真的,不过最终还是要对世道低头,要活着对家人负责,还是得出门去向权钱弯腰去服侍君主……只是如此而已。
          一个人如果想推翻正史里人物的痕迹记载,惟有找出比正史记载更有力的反证,比如那个时代的考古发现等。
          但,正史里很多人事的痕迹的记载,其实是可以并存的,只是发生事件的先后顺序可能需要考证。而有些名词相左其实不影响本质内容,只是写法不一样,轻易否定正史里的人物痕迹,是不太靠谱的。


          IP属地:浙江5楼2024-08-27 11:43
          回复
            反正我也不会名留青史,网络平台也会随历史洪流而湮灭。
            我现在只是喜欢宣王身上面对岁月无尽风霜、永远坚强微笑的生命力。
            就这样吧。


            IP属地:浙江6楼2024-08-27 11:46
            回复
              支持鼓励,内容丰富。楼主努力,值得学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8-30 01:16
              收起回复
                感动。感谢楼主分享。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06 01:45
                收起回复
                  楼主努力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值得学习!另外,整理资料辛苦了。
                  我的微信公众号《字字珠玑》想引用楼主你这个大事记,可以吗?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11 09:23
                  收起回复
                    好👌🏻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15 1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