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16贴子:586,616

《玉簪记》的古今繁简——子汀说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玉簪记》出自明代戏曲家高濂,取材自《古今女史》,脱胎于元关汉卿《萱草堂玉簪记》,并在明杂剧《张于湖误入女贞观》(〈燕居笔记〉)基础上改编而成,刊行于万历年间。故事讲述的是南宋初年,中原大乱,战争频仍,刚刚经历“靖康之耻”。陈姣莲为原开封府丞之女,自幼家教良好,善操古琴又精通词律。父亡,为避战乱,母女南渡,途中失散,投身于建康女贞观,迫于生计,无奈之中,剃度为尼,法号妙常。张孝祥建康任时在女贞观闲居,巧遇僧尼妙常,年方十七,貌美如花,琴艺超绝,怦然心动,欲与之交好,被拒,后来跟赶考路过建康的好友潘必正讲起。必正心向往之,适逢会试落地,羞于回家。女贞观观主潘法成乃毕正之姑,毕正带领书童前去观中读书再试。妙常的身世及才貌打动毕正,毕正与妙常在观中演绎了一段缠绵情爱。妙常的出家本身就是无奈之举,被飘零的身世和战乱所迫,不得而为之,正值妙龄青春,不想一生埋没于佛号之中,青春的萌动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在遇到毕正后,经过观察考验,毕正可为托付之人,方才大胆冲破礼教和佛法之羁,坦露心迹。妙常并非不自重,前期面对张孝祥的挑逗,直接拒绝,后又遇他人追求,一样拒之。妙常的爱情观,是两情相悦。后在张孝祥的帮助下,妙常还俗,张孝祥成就了毕正与妙常的姻缘。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明晓,其间洋溢着一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与自由的精神,激荡人心,使陈妙常显得甚是不俗。


IP属地:湖北1楼2024-08-26 07:26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26 07:29
    回复
      高濂的《玉簪记》有33出,目前戏曲舞台上常演“琴挑”“问病”“偷诗”“催试”“秋江”五折,关于张孝祥、妙常之母、毕正中试、接妙常、回乡,团聚等等情节皆省,使故事更为简练。舞台上通过毕正与妙常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为脉络,冲破佛法和世俗的羁绊,使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曲折的情感发展变化,结合对离乱的社会变迁造成的对命运的抗争,最终实现了可贵的世俗情爱,这正是《玉簪记》有史以来常演不衰的根源。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26 07:33
      回复
        苏昆的开篇增加了“投庵”,有战乱、母女别离、剃度等情节,交代了陈姑的身世和离乱的社会背景,这样更有利于受众对陈姑的理解和同情,否则会对陈姑作为僧尼却有凡俗之恋,显得有些唐突和不自重成分的误解。陈姑对爱情的追求,是对时代的抗争,更是作为青春少女对爱情自然的追求,也因此而改变命运,这样处理使人物和剧情显得妥帖。豫剧和川剧的开篇皆是毕正叩门入观,没有“投庵”一折,不过“琴挑”中,毕正与妙常有一组对话,交代了妙常的身世,还是显得有些单薄。苏昆的处理方式增加了戏曲人物的社会背景,使作品更有立体感和厚重感。也使毕正通过琴曲认识妙常后,进一步同情怜惜妙常,为二人的爱情做下铺垫,这是白先勇先生和编剧的妙笔。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8-26 07:33
        回复
          “琴挑”。初秋月夜,毕正在庵中寂寥,到白云楼下散步。粉墙花影,在帘卷残荷水殿旁,传来《潇湘水云》的古琴声,溶溶夜色,淙淙琴音,分外嘹呖,清响绝伦。毕正深深沉入琴音之中,不觉寻音而来。毕正随即抚了一曲《雉朝飞》,表明自己单身无妻。妙常又抚《广寒游》,终朝孤冷,难于消遣。毕正听出琴音,妙常内心正寂寞。毕正试探挑逗道:“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妙常面对青春才俊,春心飘荡,尘念顿起,但为了自重,佯作怒态,以来查看毕正是否真心。毕正哀求,不要告诉姑妈。毕正离去后又躲于暗处,看妙常喜不自禁,溢于言表,但是心中还是把握不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26 07:34
          回复
            “问病”,毕正不明妙常之心,抑郁成疾,害起相思病,姑母不明原因,以为是思家所故,带领妙常一同探视毕正,二人暗通衷曲,毕正病体见好。在书童的怂恿下,毕正前往妙常住处。“偷诗”,妙常苦守清规数载,无奈尘心未尽,俗念顿生。青灯长夜,听钟儿敲断黄昏,拥被儿卧看明月,猛可的身如火热。因对佛法礼规的畏惧造成复杂的内心压力,为了排遣心中郁闷,表达对毕正的情爱之心,写下一首《西江月》:
            松舍青灯闪闪
            云堂钟鼓沉沉
            黄昏独自展孤衾
            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
            偏身欲火难禁
            强将津吐咽凡心
            争奈凡心转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8-26 07:34
            回复
              川剧是毕正来房,见妙常熟睡,坐在案几前翻阅妙常的佛书,见第二本中夹有一张纸笺,是妙常填写的诗词,里边读到“凡心”二字,方才理解妙常对自己的一片情意,心知天付姻缘,送来佳会。毕正乘机回写一首:
              月照花枝隐隐
              阶前蟋蟀声声
              银河七夕渡双星
              怜卿红颜孤零
              虚度良辰美景
              怎堪黄卷青灯
              愿情有情结多情
              双双关雎同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8-26 07:35
              回复
                妙常见对方识破心机,也道出自己的担心,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谜,相看又恐怕抛弃,等闲忘却情容易。毕正发誓,如若有违,天诛地灭。两人跪地盟誓。妙常把自佩玉簪交给毕正,毕正把扇子上的玉坠交给妙常,二人互赠信物,以表决心。昆曲把互换信物放在“秋江”妙常追上毕正后。我感觉川剧处理得更为合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8-26 07:35
                回复
                  “催试”,第二天众尼议论纷纷,主持潘法成昨晚也见毕正与妙常二人灯下缠绵,有违清规,怕有辱尼观的声誉,于是催逼毕正到临安应试。川剧在“催试”中表演得甚是细腻,昆曲则一笔带过。毕正闻言,立马要去找妙常,姑母心领神会,两次阻拦二人再会。第一次,毕正说要收拾琴剑书箱,姑母让他坐下,姑母安排静安去收拾行李;第二次,毕正说要告别观中众尼,姑母让他坐下,唤来众徒,一一告别。但是不见妙常前来,妙常怕众人识破二人偷情,躲于楼上。川剧中,姑母催得急,阻拦二人相见是迫于法理;毕正急于见到妙常,是在情理之中;妙常想见毕正又不得见的内心矛盾,十分尖锐,迫于佛门礼法、师傅的威严及众人的非议。三人皆心急,唯有妙常心理负担最大,也最难抉择。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8-26 07:35
                  回复
                    川剧的“秋江”以妙常为主线进行展开,是符合人物的,这时候内心波澜最大的也是妙常。剧中妙常追至江岸,碰到艄公如此几番的诙谐说笑,跟人物内心之急切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更富于戏曲性和生活性,剧中的帮腔,也很好地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明晰了人物的心情和环境。昆曲的“秋江”表演得更为细腻,毕正的失落,不愿离去,跟妙常的急切,形成别样的对比,一条江上,两只小船,快追上时,两人相见,那种失而复得的欢喜,又实在是喜从悲来,至此戏剧发展到了高潮,同时也即刻进入尾声。由“秋江”到“追别”,妙常说道:花谢重开月再圆,又怕你难留恋。这句话才是妙常的不见与见的矛盾心理,最终下定决心,追别。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二人初始时,毕正是主动的,经过了一段热恋后,妙常开始主动。再看毕正,怎么讲来,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二人相拥于茫茫江上泣别,十分感人。川剧的开头和结尾都在白茫茫的江上,首尾呼应,别有意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8-26 07:36
                    回复
                      原剧中,毕正得了状元,来到观中接妙常,一同奔赴老家,二人结为连理,母女团圆。方知二人自小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实乃一段传奇佳话。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8-26 07:36
                      回复
                        文章开头时,写到南宋才子张孝祥,不免补上一笔。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妙常与毕正,初由于湖牵引,后又由于湖助力妙常脱离道观。张孝祥,23岁中“诗、书、策”三绝状元。是唐张籍的七世孙,出身“荒凉寂寞”。其人谈笑翰墨,如风无踪,潇洒倜傥,英伟不羁。为南宋时的主战派,敢于向高宗和秦桧较劲,并向高宗上表为岳飞平反,得罪秦桧,被秦桧诬告。父张祁坐监,越一年,秦桧病重,高宗割去秦桧一家四代官职,秦桧一命呜呼。张孝祥官居临安时,遭人嫉妒,被贬,闲赋于湖,所以自称于湖居士。一生爱国爱民,是南宋著名词人。采石矶大战中,完颜宗弼被杀,张孝祥到建康拜谒主战派将领张浚。在建康,张孝祥治理水患,为民请命,招抚流民。只可惜英年早逝,享年38岁。
                        张孝祥作词《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试问梅花何处好,
                        与君藉草携壶。
                        西园清夜片尘无。
                        一天云破碎,
                        两树玉扶疏。
                        谁擫昭华吹古调,
                        散花便满衣裾。
                        只疑幽梦在清都。
                        星稀河影转,
                        霜重月华孤。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8-26 07:36
                        回复
                          其他剧种的名字均为《玉簪记》,也有《陈妙常》的,唯独豫剧新排剧目为《必正与妙常》,剧中人物陈妙常是第一角色,总感觉《玉簪记》最为妥帖,豫剧的《必正与妙常》最俗气,完全不讲究故事情节与人物。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8-26 07:40
                          回复
                            川剧《玉簪记》中的“催试”和“秋江”两折很是细腻,有别于昆曲。昆曲中的秋江中的表演从必争与妙常两个方面进行表演的,川剧是以妙常为主进行表演。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8-26 09:36
                            回复
                              豫剧中的秋江表演很短,程式化的表演太少,不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8-26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