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队吧 关注:256,723贴子:186,881
  • 3回复贴,共1

史上最强巴西队——1970年巴西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碾压全世界的超级巴西。
1970年第一次墨西哥世界杯上,惊才绝艳的桑巴军团让所有对手心服口服。
后世称他们为“超级巴西”。
在贝利的带领下,“超级巴西”将几乎所有后世将会用到的战术融入个人技术当中,缔造了观赏性和战斗力兼具的冠军队伍。FIFA官方曾把这支巴西队评价为——史上最强球队。
1970年世界杯决赛超级巴西对意大利
1 永远的对手
讲述“超级巴西”之前,要先花点时间,说一下桑巴军团永远的宿敌。
现实情况是,就算当时半决赛意大利对联邦德国一役没有耗尽所有体力和才干,决赛蓝衣军团也肯定不是巴西的对手,退一万步而言,即便“金童”里维拉取代亚历桑德罗·马佐拉首发,情况能有明显改善,但最终结果的确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当然,这届世界杯上,意大利为自己的“英明决策”吃尽了苦头。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两个核心”引发的内耗,比英格兰双德之争早了34年(杰拉德和兰帕德引发的国家队战术问题,在2004年欧洲杯第一次被人关注)。
小马佐拉在决赛
这届国家队真正的核心,到底是意大利足球史上第一位“金童”、战术特点和个人技术两方面第一个体现出“9号半”特质的詹尼·里维拉,还是大国际的核心亚历桑德罗·马佐拉——他是那支伟大的都灵队队长瓦伦蒂诺·马佐拉的儿子。
小马佐拉一直活在父亲过分耀眼的光辉之下,不仅因为“苏佩加空难”,还因为他的父亲基本上没别的外号,一直被称为“伟大的队长”,无论是谁。
老调重弹,当时的都灵队有多强,一句话足以说明一切。
“1949年3月27日意大利3:1大胜西班牙的比赛中,蓝衫军首发十一人,都灵占其十。”
决赛上意大利一直疲于抵抗
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说,瓦伦蒂诺·马佐拉算得上意大利国家队历史上“9号半”的第一个演绎者,然而当时都灵队实在太强了,意大利举国上下也没有想过把防守反击固定为统一的战术风格,直到1949年“苏佩加空难”,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决赛遭遇超级巴西之前,意大利经历了一个非常黑暗的低潮期,长达21年。
正因为“伟大的队长”以及无敌都灵的陨落,意大利的足球风格发生了变化,才会出现里维拉和小马佐拉到底谁才是“9号半第一人”的争论。从技战术的演变来看,意大利在防守反击当中只设一个半前锋的战术传统得以固定,是在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由保罗·罗西确定了9号半的基础战术要求,最终罗伯特·巴乔将9号半的战术意义完全化。
(另外,蓝衣军团在1982年面对巴西的比赛中还打出过累积长达7分钟、很原始的高位逼抢,当然这不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说他们一直打“防守反击”实在是过了)
里维拉和小马佐拉同时存在于国家队,而前者被重磅媒体记者(根据记载,矛头指向了《米兰体育报》主编)认为防守能力不如后者——多么讽刺的判断,里维拉和媒体关系不好是出了名的,但媒体的炮轰能影响主教练的用人也是不正常的。最终的结果是当时意大利主帅瓦尔卡雷吉没把里维拉(身披14号球衣)当作队内核心,而是选择了小马佐拉(身披15号球衣,意大利15号球衣的魔咒由此开始)。
不可否认,小马佐拉在俱乐部威名赫赫,他帮助大国际拿下四次联赛冠军:1962~1963、1964~1965,1965~1966、1970~1971赛季;两次欧洲冠军杯:1963~1964、1964~1965赛季。而且他和里维拉一样,参加了1966、1970、1974三届世界杯,小马佐拉风头正劲的时代,国家队后防核心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国际台柱法切蒂,1968年欧洲杯冠军队长、当届杯赛最佳球员。因此好些一知半解的媒体和自媒体都说小马佐拉“作为核心率队打进世界杯决赛”,实际上多数还是要靠同行衬托。
2 不公平的际遇
让人唏嘘的是当时的足球潮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足球竞赛规则中首次引入“红黄牌”制度,同时“每场比赛可以换上/换下二人”的规则首次被确定。制度走向健全和成熟,对球队、球员、比赛质量、精彩程度都是正向催化。这一届的蓝衣军团兵强马壮,已被欧洲媒体认为是和英格兰同样份量的夺冠热门——而瓦尔卡雷吉始终不认为里维拉可以担当球队进攻核心。
首战意大利1:0胜瑞典,小马佐拉首发打满全场,里维拉看守饮水机。
次战意大利闷平乌拉圭,小马佐拉首发打满全场,里维拉看守饮水机。
第三战意大利闷平以色列,小马佐拉首发打满全场,里维拉第46分钟换下13号安格洛·多蒙格希尼。
四分之一淘汰赛意大利4:1痛击东道主墨西哥,小马佐拉首发,第46分钟被里维拉换下。后者第70分钟禁区内捕捉第二落点打进一球,将比分改写为3:1。
半决赛意大利常规时间1:1打平联邦德国,加时赛4:3艰难胜出。小马佐拉首发,第46分钟被里维拉换下。加时赛风云突变,盖德·穆勒第94分钟鬼魅抢点“将炸弹投向罗马”,塔希西奥·布格尼奇第98分钟扳平;路易吉·里瓦104分钟反超比分,引发盖德·穆勒第110分钟“第二次空袭罗马”。
一分钟后里维拉“露出了狰狞的微笑”(他的法令纹让他在微笑的时候都很狰狞,这是出了名的梗),他在点球点附近无人防守,而且接到了队友的倒三角传球。
这是属于他的名场面。
本场半决赛的技战术含金量为当届杯赛第二,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当然,有心人可以看看意大利本届世界杯所有比赛,看看小马佐拉和里维拉在竞技层面的对比,以及半决赛上——
贝肯鲍尔肩膀脱臼之后的战斗精神。
然而决赛舞台上,里维拉竟然在第84分钟才获得上场机会,换下的是率先破门得分的20号罗伯特·博宁塞尼亚。
彼时欧洲最好的进攻天才,处于竞技巅峰期,在对阵超级巴西的梦幻决赛中仅出场6分钟而且是垃圾时间!
3 主角登场
意大利的内耗在“超级巴西”面前根本不算什么。作为1968年的欧洲杯冠军,最终被宿敌摁在地上反复摩擦,并成就了足球历史上第一位“球王”。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结果告诉所有人,桑巴军团才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球队,是雷米特杯当之无愧的永久持有者(后来的大力神杯不能被永久抱回家了,好遗憾)。
这支队伍逆天到什么程度?
天时:包括开幕式在内的多场比赛被安排在中午12点,场地气温最高可以达到37摄氏度。
地利:巨大的自然环境约束必须提到,高原是所有球队都无法忽视的。
阿兹台克体育场:位于墨西哥城,海拔2240米
瓜纳华托体育场:位于莱昂,海拔1885米
哈利斯科体育场:位于瓜达拉哈拉,海拔1560米
路易斯·多萨尔体育场:位于托卢卡,海拔2639米
库奥特莫克体育场:位于普埃布拉,海拔2162米
而超级巴西在这样的环境下吊打了所有对手。
外部环境对所有参赛球队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客观因素是饮食条件、起居质量、训练水平。这些差异汇集在世界杯期间,就成了影响比赛发挥和整体实力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不一样的主观因素当然有。
天赋。
4 从整体到个人
超级巴西的全程吊打,不仅仅是比分,还有技术表现力、创造力、场面的观赏程度。就算是小组赛1:0小胜卫冕冠军英格兰,巴西队照样踢出了最具统治力的表现。一代门神班克斯做到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世纪扑救”,算是同行最好的帮衬。
本场比赛门神班克斯还有五次救险,其他三次不算特别危险的扑救就忽略不计了——这恐怕是1994年“门将不能用手接回对手传球”规则实施之前,国家队门将遇险系数居高不下的两位之一(另一位是1992年欧洲杯上的舒梅切尔)。不然球王贝利和小伙伴将做到“每场比赛至少打进对手三球”的旷世伟业。
本届杯赛桑巴军团还诞生了一名神人,7号雅伊尔吉尼奥(也就是雅伊尔津霍,按照此前央视翻译的习惯,ZINHO都会被翻译为“津霍”,包括1994年的尤尔津霍、马津霍以及津霍本人),是迄今为止世界杯决赛圈唯一一名每场比赛都取得进球的球员,本届大赛他6场比赛打进7球,以对英格兰打进的制胜进球为最。
至于克罗多阿多决赛上的精彩表演,成为了贝利1970年封神过程中的一道甜点。要知道,面对攻守平衡、引领潮流的4-4-2阵型,只有巴西队祭出了复古而且夸张的4-2-4阵型,一路狂推到底。克罗多阿多和热尔松·努涅斯是唯二的前卫,也是唯二的中前场防守与组织大于进攻的球员。
本届比赛,超级巴西一直在4-2-4和4-3-3之间摇摆,这也是动态阵型第一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
时任主教练扎加洛在4-2-4阵型下,授意里维利诺回到中场出任左前卫或右前卫,当贝利从中锋位置回撤时,阵型会变成4-4-2,但巴西人根本不会踢4-4-2,只要贝利回撤出任二前锋(当时没有二前锋这一说法,能查到的是拖后内锋),并参与一定程度的防守,里维利诺就会积极压上出任右边锋,阵型恢复成4-3-3。
要多提一嘴的是克罗多阿多,如果你不知道他在决赛干了些什么,最好去看看实况录像。
5 贝利光耀全场
既然是球王,那就要有神一样的队友。高举雷米特杯的队长阿尔贝托正是神队友当中的一员。至于他“火箭一般插上、火箭一般射门”,将在后面提到。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4-08-18 14:52回复
    决赛中热尔松一球一助攻也非常关键,他是上世纪最擅长控制中场的古典型中场大师,也是那届巴西队的中场大脑和指挥官,决赛在禁区外远射打入反超比分的关键第二球,非常非常牛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19 19:06
    收起回复
      1970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8-26 0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