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72贴子:74,528

回复:【讲讲】汉明帝刘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公元73年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
🌿 北匈奴寇云中
窦固复使班超使于寞,于窦王广德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
是岁,北匈奴寇云中,云中太守廉范击破之。
冬,北匈奴入云中,遂至渔阳
🌸 公元74年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 白狼夷称臣
永平十七年,儋耳降附。
益州刺史殊辅宣示汉德,威怀远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等百馀国。皆举种称臣奉贡。
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槃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
🌸 公元74年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 班超平疏勒
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杀疏勒王,立其臣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从间道至疏勒,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超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
🌸 公元74年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 窦固击车师
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合兵万四千骑,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进击车师。
🌸 公元74年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耿秉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并进,斩首数千级。后王安得震怖,走出门迎秉,脱帽,抱马足降;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
🌸 公元74年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 复置西域都护府
于是窦固奏复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司马耿恭为戊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
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
🌸 公元75年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 北匈奴击车师
二月,诏窦固等罢兵还京师。
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耿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 公元75年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 焉耆、龟兹杀都护
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匈奴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
六月,焉耆与龟兹共攻没都护陈睦、副校尉郭恂,杀吏士二千余人。
🌸 公元75年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 匈奴围耿恭
七月,匈奴复来攻耿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
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年四十八。太子即位,年十九。
🌸 公元75年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十一月,诏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救戊己校尉耿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0楼2024-09-11 06:27
回复
    🍃【ps:对外击败北匈奴、收复西域、吞并哀牢国、使康藏高原百余国归附、白狼夷称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1楼2024-09-11 06:27
    回复
      给百姓赐爵
      🌸 三老、孝、悌、力田是汉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起着垂范乡里、示人孝行、劝课农桑,稳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故政府对他们格外重视,屡有赏赐。
      《后汉书》卷2《明帝纪》载中元二年,明帝即位。夏四月丙辰,赐爵:
      “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注曰:
      “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高帝置,孝、悌、力田,高后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人之师也。其以户口率置员。’
      事见《前书》,”李贤谓二老、孝悌、力田的目的是“劝导乡里,助成风化”,可谓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又,
      《后汉书·章帝纪》载元和二年(85年)二月,乙丑帝耕於定陶。诏曰:
      “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劳也。国家甚休之。其赐帛人一匹,勉率农功。”
      在乙丑诏书中,三老、孝、悌、力田并提,也是因为他们共同起着“劝导乡里,助成风化”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建立尊尊亲亲和以农为本的伦理价值体系,稳定和巩固基层社会统治秩序。但细究起来,三者还是有不小的区别。
      《北堂书钞》卷75注引谢承《后汉书》曰:“吴祐迁胶东相,民有词讼,先令三老以孝悌喻解,祐身至闾里和之,吏民不忍欺。”则三老以孝悌大义化解矛盾,维护基层的稳定;
      《北堂书钞》卷75注引谢承《后汉书》载:“宋度迁长沙太守。人多以乏衣食,产乳不举。度切让二老,禁民杀子,比年之间,养子者三千余人,男女皆以‘宋’为名。”宋度“切让三老,禁民杀子”,则表明当地三老没有履行好教化乡里的职责。
      《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秦彭》载:“建初元年(76年),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诚,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月致羊酒以劝勉之。”秦彭举“有遵奉教化者”为乡三老,说明三老的职责仍是教化乡里。对于“众民之师”
      (《汉书·文帝纪》)的三老,秦彭“常以八月致羊酒以劝勉之”,则是对三老教化乡里的褒奖。
      孝、悌是两个不同的科目。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颜师古注:“弟(悌)者,言能以顺道事其兄也。”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是稳定封建统治所必需的。正因为如此,汉代对孝、悌之行,特别重视。屡有褒扬与赏赐。
      《后汉书》卷76《循史列传》载任延拜会稽都尉,“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后汉书》卷39《刘平传·序》载庐江郡毛义,以孝行称。“建初中,章帝下诏褒宠义,赐谷千斛,常以八月长吏问起居,加赐羊酒。寿终于家。”毛义因为孝行,受到皇帝的褒扬,并赐谷千斛,加赐羊酒,长吏问起居。
      闪孝行受到褒扬的另一个著名例子是江革。
      《后汉书》卷39《江革传》乂载:“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
      (李贤注:《华峤|书》曰:“致羊一头,酒二斛。”)如有不幸,祠以中牢。’
      由是‘巨孝’之称,行于天下。”江革被称为江“巨孝”,因孝行卓著而受到赐谷、致羊酒、长吏存问等殊荣和待遇。
      力田:“为生之本也”,“勤劳也”。则对力田的重视,日的是倡导“以农为本”的思想和行为。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在褒扬力田的同时,皇帝、郡国守相有时也做做样子,举行籍田礼,劝民农耕。
      《续汉书·礼仪志上》:“正月始耕。……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
      是月令口:‘郡国守相皆劝民始耕,如仪。’。”
      刘昭注引《汉旧仪》曰:“春始东耕於籍田。官祀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祀以一太牢,百官皆从,大赐三辅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帛。”
      正因为三老、孝、悌、力田,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所以东汉政府对他们的赏赐史不绝书。
      《后汉书》卷2《明帝纪》载中元二年,明帝即位。夏四月丙辰,赐爵“二老、孝悌、力田人二级。”
      其后,明帝又于永平三年、永平十二年五月丙辰、永平十七年,二次对三老、孝、悌、力田赐爵人三级。则明帝时对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共赐爵4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2楼2024-09-11 06:34
      回复
        西域各国的人口数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3楼2024-09-11 06:38
        回复
          🌿刘庄时期天灾人祸
          🌸 水患
          明帝永平二年(59年) (三年)正月癸巳,诏曰:“……比者水旱不节。”(《后汉书·明帝纪》)
          明帝永平三年(60年) 京师及郡国七大水(《后汉书·明帝纪》)
          是岁,伊、洛水溢,至津城门,坏伊桥,郡七县三十二皆大水(《后汉书·天文志》)
          明帝永平八年(65年) 秋 秋,郡国十四雨水(《后汉书·明帝纪》)
          是岁,多雨水,郡十四伤稼(《后汉书·天文志》)
          🌸 干旱
          明帝永平元年(58年) 五月 夏五月,旱(《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二年(59年) 从三年正月诏书中“比者水旱不节”之语推断此年有水旱之灾。
          明帝永平三年(60年) 夏旱
          (《后汉书·钟离意传》)
          水早不节,稼穑不成,人无宿储,下生愁垫
          (《后汉书·明帝纪》)
          明帝永平八年(65年) 冬,旱
          (《后汉书·五行志》注《古今注》)
          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 八月 八月,旱(《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 天旱(《资治通鉴》)
          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 八月 八月,旱(《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 三月 自春以来,时雨不降,宿麦伤旱,秋种未下(《后汉书·明帝纪》)
          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 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后汉书·明帝纪》)
          🌸 螟灾
          明帝永平二年(59年) 从三年正月诏书可判断此年应有水旱螟之灾。
          明帝永平四年(61年) 十二月 十二月,酒泉大蝗,从塞外入(《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 《谢承书》曰:“蝗起泰山,弥行兖、豫。”钟离意讥起北宫表云:“未数年,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百人。”(《后汉书·五行志》注引《谢承书》《谢沈书》)
          🌸 火灾
          明帝永平元年(58年) 六月 六月已亥,桂阳见火飞来,烧城寺(《后汉书·五行志》注《古今注》)
          🌸 雪灾
          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 汉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民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亷(《太平御览》卷十二《天部》引《录异传》)
          明帝永平元年(58年) 六月 永平元年六月乙夘,初令百官獗樓,白幕皆霜
          (《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二年(59年) 从三年正月诏书可判断此年应有水旱螟之灾。
          明帝永平四年(61年) 十二月 十二月,酒泉大蝗,从塞外入(《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
          《谢承书》曰:“蝗起泰山,弥行兖、豫。”钟离意讥起北宫表云:“未数年,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百人。”
          (《后汉书·五行志》注引《谢承书》《谢沈书》)
          🌸 雨雹,伤稼
          明帝永平三年(60年) 八月 八月,郡国十二雨雹,伤稼(《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明帝永平十年(67年) 郡国十八或雨雹、蝗(《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4楼2024-09-11 06:48
          回复
            后汉书·列传·班梁列传
            孝明皇帝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及至永元,莫不内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5楼2024-09-12 01:29
            回复
              汉明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建设北方边郡。所谓北方边郡,主要是指辽东、辽西、右北平、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五原、朔方、北地等地方。这些边郡在东汉初年,由于匈奴的侵扰和光武帝实行内线防御的措施,使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边郡人口锐减。应劭《汉官》说:“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建武三十一年,始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侯,堡壁稍兴,立郡县十余万户,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这样,增加边郡人口,便是汉明帝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他积极动员滞留在内郡的边郡人重返家乡。而且,他还三次下诏,将大量的弛刑徒派往边郡。这些弛刑徒都要“妻子自随,便占著边县。”这无疑使边郡的人口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增加。按着汉代的法律,“边人不得内徒。”弛刑徒及其子孙后代长期居于边郡,自然对促进边郡地区经济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尚不限于此,汉明帝为整顿好北方边郡,对边郡太守的选拔是很注意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6楼2024-09-12 04:33
              回复
                聪叡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専精博学的汉明帝
                🌸【全后汉文】
                桓荣【字春卿沛国龙亢人厯太常】
                  上谢皇太子疏
                  【明帝为皇太子光武选求明经拜荣为议郎使授太子后为少傅荣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谢归太子报书】
                  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而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以聪叡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専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归犹谢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7楼2024-09-12 12:36
                回复
                  尊师楷模
                  明帝与桓荣的史料记载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
                  【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
                  🌿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其余门徒多至公卿。
                  荣弟子丁鸿学最高
                  【除任桓荣兄的侄子二人补四百石官职,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官职,其余门徒多数做到公卿,他的弟子中以丁鸿成就最高】
                  🌿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全后汉文】
                  桓荣【字春卿沛国龙亢人厯太常】
                    上谢皇太子疏
                    【明帝为皇太子光武选求明经拜荣为议郎使授太子后为少傅荣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谢归太子报书】
                    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而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以聪叡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専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归犹谢也】
                    皇太子报桓荣书
                    庄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逺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命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上则通达经防分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并后汉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8楼2024-09-15 08:24
                  回复
                    🌺后汉皇帝时期的流民,只有汉明帝时期没有
                    🌑光武帝
                    建武十 二年 36 年 “米谷荒贵,民或流散。” 《续汉书·天文志》
                    🌑汉明帝:无
                    🌑章帝
                    建初元年 76 年 〔兖、豫、徐)三州郡国“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廪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 《后汉书·章帝纪》
                    “比年牛多疾疫,星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
                    🌑和帝
                    永五年 93 年 “遣使者分行贫民,举实流冗,开仓赈禀,三十余郡。” 《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六年 94 年 “流民所过郡国,皆实禀之。…….又欲就贱还归者,复一岁田租更赋。” 《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十二年二月 100 年 “郡国流民,听人陂池渔采,以助蔬食。”
                    永元十二年三月 100 年 “比年不登,百姓虚匮,黎民流离,困于道路。”
                    永元十四年 102 年 “赈贷张掖、居延、敦煌、五原、汉阳、会稽流民下贫谷各有差。”
                    永 元十五年 103 年 “流民欲还归本而无粮食者。过所实禀之……其不欲还归者,勿强。”
                    🌑殇帝
                    延平元年 106 年 “郡国……覆蔽灾害,多张垦田,不揣流亡,竞增户口。” 《后汉书·殇帝纪》
                    🌑安帝邓绥
                    永初二年 正月 108 年 “时州郡大饥,……老弱相弃道路。” 《后汉书·安帝纪》注引《古今注》
                    永初二年二月 108 年 “遣光禄大夫樊准、吕仓分行冀、兖二州、禀贷流民。”“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 《后汉书·安帝纪》、《樊宏传族曾孙準附传》
                    永初四年 110 年 “诏以三辅比遭寇乱,人庶流冗。” 《后汉书·安帝纪》
                    “青徐之人,流亡万数。” 《后汉书·虞诩传》
                    元初二年 115 年 “诏禀并、凉及流冗贫人。” 《后汉书·安帝纪》
                    🌑顺帝
                    永建二年 127 年 “诏禀贷荆、豫、兖、冀四州流冗贫人,所在安业之。” 《后汉书·顺帝纪》
                    永建六年 131 年 “连年灾潦,冀部尤甚……百姓……弃业,流亡不绝。”
                    永建六年 131 年 “百姓流亡,盗贼并起。” 《后汉书·陈宠传子忠附传》
                    永和四年 139 年 “太原郡早,民庶流冗。” 《后汉书·顺帝纪》
                    🌑质帝梁妠
                    本初元年 146 年 “民多流亡,皆虚张户口,户口既少,而无赀者多,当复割剥,公赋重敛。” 《后汉纪》质帝本初元年
                    🌑桓帝
                    建和二年 148 年 “诏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谷如科。” 《后汉书·桓帝纪》
                    永兴元年 153 年 “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灵帝
                    建宁元年 至中平五年 168至188 年 “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 《晋书·地理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2楼2024-11-22 14:15
                    回复
                      东汉的起义次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3楼2024-11-22 14:17
                      回复
                        明帝一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因而这时期的东汉已可称之为政治清明的典范,历代史学家都誉之为“永平之政”。《后汉书·明帝纪》说汉明帝“遵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在这个历史时期,不是着眼于改革,而是着眼于建设;不是着眼于重建,而是着眼于承传。这不能不说是汉明帝刘庄的明智之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4楼2024-11-22 14:17
                        回复
                          唉,找到了一条
                          ☁️明帝时,政治清明,吏治较好。因此流民问题并不严重。但遇到灾荒,还是有流民出现的。
                          《后汉书》卷39《王望传》载明帝初年,王望迁青州刺史:“是时州郡早灾,百姓穷荒,望行部,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禀粮,为作褐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5楼2024-11-22 14:21
                          回复
                            👉白狼王唐敢所作诗歌,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有记载:
                            🌺《远夷乐德歌诗》曰:
                            “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屈申悉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愿主长寿,子孙昌炽。”
                            🌺《远夷慕德歌诗》日:
                            “蛮夷所处,日入之部。慕义向化,归日出主。圣德深思,与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部人多有。涉危历险,不远万里。去俗归德,心归慈母。”
                            🌺《远夷怀德歌》曰:
                            “荒服之外,土地境埆。食肉衣皮,不见盐谷。吏译传风,大汉安乐。携负归仁,触冒险狭。高山岐峻,缘崖磻石。木薄发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赐,怀抱匹帛。传告种人,长愿臣仆。”
                            在《远夷乐德歌诗》中,主要表述了白狼羌受到东汉政府赏赐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汉明帝的祝愿。
                            在《远夷慕德歌诗》中,表现了白狼羌不惧万里之遥,归化东汉政府的喜悦之情。
                            《远夷怀德歌》则歌咏了他们对东汉政府安抚的感激以及长久臣属东汉政府的决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6楼2024-11-22 14:21
                            回复
                              明帝刘庄和马后明德鹣鲽情深的记载
                              👉时年十三岁。侍奉皇后阴丽华,接近周围的嫔妃,礼法完备,上上下下都和她处得很好。经常居住在刘庄寝宫的后堂。受到太子刘庄的宠爱。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由是选后入太子宫。时年十三。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后汉纪》
                              年十三,以选入太子家,接侍同列,如承贵尊,先人后己,发于至诚,【由是见宠】
                              👉每当服侍汉明帝的时候,总要谈到国家政事,对汉明帝决策多有辅助补益,而不曾以自家私事求汉明帝。所以汉明帝对她的宠爱和尊敬日益加深,始终不衰。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时诸将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每于侍执之际,辄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四】
                              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炟为太子。后,援之女也,光武时,以选入太子宫,能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及帝即位,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太子亦孝性淳笃,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后常以皇嗣未广,荐达左右,若恐不及。后宫有进见者,每加慰纳;若数所宠引,辄加隆遇。及有司奏立长秋宫,帝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然未尝以家私干政事。帝由是【宠敬,始终无衰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7楼2024-11-22 14: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