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楼”这个地名,是壮话的音译,“那”在壮话中是“水田”的意思,“楼”是“我们”、“我们的”之意,“那楼”就是“我们的水田”。那老一辈的人又把那楼圩称为“海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古代钦州、廉州(今天广西沿海地区)一带盛产海盐,古时挑夫马队到钦廉地区采购海盐,一般选择两条线路运送到南宁和内地,一条走钦州、小董、南晓、大塘、那陈、吴圩后抵达南宁,另外一条自小董后分开走长滩、新棠越过佃茶山到百济、新江,在新江后改水运到那莲圩、亭子圩和南宁城。既然那楼不处于盐运的线路上,那怎么和盐扯上关系呢?原来是这样的,运盐的队伍中不仅有专职的马队挑夫,还有一些是农闲时期兼职挑盐的农民。海边晒出的盐往往还不能食用,还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所以那些挑夫们回家把生盐加工成熟盐后,再挑到市集上去卖,这样就可以赚到运输和加工两份钱。因现在的那楼街附近村庄密集,人口较多,所以参与挑盐的人最多,买卖也就多,于是在今那楼镇纪念碑到古楼街口一带形成盐市,当地壮话中“卖盐”发音为“亥固”,久而久之将此地谐音美译为“海都市”,也就是卖盐的集市,海都就成为了那楼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