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8日漏签0天
那楼中学吧 关注:601贴子:41,07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0回复贴,共1页
<<返回那楼中学吧
>0< 加载中...

摆古:讲讲那楼圩的历史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灵西故地,邕南饶土。今天的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新江镇、百济镇大部及蒲庙镇东南部和青秀区刘圩镇那晃坡、屯苏坡曾经一度属于广东省,位于灵山县西部,统称灵西区,又叫做三宁地区。这次带大家了解下三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楼墟的历史。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楼”这个地名,是壮话的音译,“那”在壮话中是“水田”的意思,“楼”是“我们”、“我们的”之意,“那楼”就是“我们的水田”。那老一辈的人又把那楼圩称为“海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古代钦州、廉州(今天广西沿海地区)一带盛产海盐,古时挑夫马队到钦廉地区采购海盐,一般选择两条线路运送到南宁和内地,一条走钦州、小董、南晓、大塘、那陈、吴圩后抵达南宁,另外一条自小董后分开走长滩、新棠越过佃茶山到百济、新江,在新江后改水运到那莲圩、亭子圩和南宁城。既然那楼不处于盐运的线路上,那怎么和盐扯上关系呢?原来是这样的,运盐的队伍中不仅有专职的马队挑夫,还有一些是农闲时期兼职挑盐的农民。海边晒出的盐往往还不能食用,还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所以那些挑夫们回家把生盐加工成熟盐后,再挑到市集上去卖,这样就可以赚到运输和加工两份钱。因现在的那楼街附近村庄密集,人口较多,所以参与挑盐的人最多,买卖也就多,于是在今那楼镇纪念碑到古楼街口一带形成盐市,当地壮话中“卖盐”发音为“亥固”,久而久之将此地谐音美译为“海都市”,也就是卖盐的集市,海都就成为了那楼的别称。


2025-05-28 09:55:50
广告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清朝民国时期三宁地区主要大道及圩镇示意图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么那楼墟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1995年版本《邕宁县志》记载“始由当地周、王、滕、杜等姓几户人家设摊卖茶粥,继则客商聚集,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开墟”,2004年版本《邕宁县志》记载“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开墟,最初为当地周、王、滕、杜等姓几户人家设摊卖茶粥,由于地处周边村庄中心,继而客商聚集成墟”。为何会在这里设摊卖茶粥呢?古时候交通不方便,一般附近的村庄都会在中心有一个交易场,也就是所谓的圩场。最初的时候,因为这里村落聚集,人口比较多,形成了一个盐市,这个盐市在宣化(今邕宁)、永淳(今峦城)、灵山三县边区十分火爆,所以有的村民就到市集摆点粥、凉茶等方便挑夫们吃饭解渴,再后来一些配套生意应运而生,比如饭店、旅店、米铺、布铺等,方便挑夫们卖完盐后买回一些生活用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墟场。当时圩场周边的村庄主要有那楼、屯底、那近、坛墩、华亮、仁里、小何、坛倬、屯料等,这些村庄号称十家村,都是建于明末清初。最早来摆茶卖粥的是那楼村的人,所以这个圩场也就叫做那楼墟。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么那楼墟建墟于何年呢?根据1995年和2004年两个版本的《邕宁县志》都指出,那楼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开圩。最近几年,那楼镇都在举行开圩纪念活动,活动组把开墟的时间定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广西圩镇手册》,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到底哪个说法比较准确呢?下面据各版本《灵山县志》等都有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在今那楼镇三江村告祥坡东北一公里的三江河畔设置了军事据点团河营,此后又设有那楼营,也叫那楼讯,有驻兵20名,与武利讯(位于今天灵山县武利镇)是除县城外驻兵最多的营地,可见当时已经成为军事要地。又据清康熙版《灵山县志》记载,清初顺治年间,宣化(今邕宁)、灵山匪乱,那楼墟毁于此役。顺治早于康熙年,由此可知,那楼墟早于顺治、康熙年前已经存在。那真正始建时间应为明末,也就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那楼开墟组委会提出的清康熙五十八年和县志提到的雍正元年开墟,两个时间差距并不大,只差了四年,两个版本的县志都采用了雍正元年的说法,所以我认为雍正元年开墟说法更加可靠。所以那楼墟是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圩,距2024年已有444年的历史,废圩后在清雍正元年(1923年)重新开圩。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什么说那楼墟是三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呢?
政治上,其实一开始三宁地区的政治中心并不在那楼墟。明洪武八年(1375年)灵山县设西乡巡检司,管辖范围除了三宁地区外,还包括了今天灵山县太平镇和沙坪镇部分地区。巡检司最初设于那路墟(即今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那路村),后迁移至那楼镇那务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又迁往灵山县太平墟。而那楼墟真正成为三宁地区的政治中心则是到了民国时期。民国16年(1927年)灵山县开始废除团练建制,改设区乡,当时共设了8个区,其中第七区即那楼区,辖那楼、光华、那路、新江、那礼、百济6个乡。不过当时的区仅作为区域划分,不设行政机构。到了民国30年(1941年)10月1日,广东省实施新县制,灵山县设4个区,并调整合并部分乡,这个时候的区相比于前面的区规模要大,而且设立了行政机构。当时的那楼墟是灵山县第四区的区公署所在地,管辖那楼、那凤(由原来的光华乡改名)、那路、新江、那礼、百济、均安7个乡。也是这一年,那楼墟与武利墟、灵山县城一同设镇,成为灵山县3个镇之一(分别是附城镇、武利镇、那楼镇),这时候就是名副其实的三宁地区的政治中心。在那楼墟成为区公署所在地前,其实已经有多个机构入驻。在民国25年(1936年)灵山县国民政府设公安局,下设附城、沙坪、那楼、新墟4个分局,那楼公安分局后改为警察所。民国12年(1925年)设那楼邮政代办所,是三宁地区唯一的邮政机构。税务机构方面,灵山县在乡镇设檀圩、武利、旧州、那楼、平山5个税目捐征收分处,那楼分处负责三宁地区所有税务征收。文化上,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士绅麻厚光等捐建三凝书院,又称“三宁书院”,这是三宁地区历史上唯一一家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凝书院改建为新式学堂,即那楼两等小学堂,是全县第二所两等小学堂(第一所是位于县城的钟灵两等小学堂)。民国年间,又先后在那楼墟设立第八区国民学校、县立那楼中心小学、第八区各乡联立中心校等。1950年秋,在三凝书院旧址创建灵西中学,1951年自广东省灵山县划入广西省邕宁县,改名为邕宁县第二初级中学。1969年,邕宁二中增设高中部,成为县立完全中学,改称那楼中学。此时的那楼中学颇负盛名,可以招收那楼、新江、百济、中和等乡镇优秀的小学毕业生,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经济上,那楼以盐市而兴,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墟场。据民国三年(1914)《灵山县志》载:“百劳圩(今灵山县伯劳镇)、那楼墟以当廉邕孔道之冲;旧州(今灵山县旧州镇)以当钦盐转运之冲,故亦繁盛。”这句话就是说那楼墟地处廉州(今合浦县)通往邕州(今南宁市)交通要道上,所以集市也繁荣兴盛。又记载有“下宁练那楼圩与广西宣化之蒲庙圩、永淳之小黎圩及本邑之太平圩通商最多,生意以牛为大宗。每年有八九千头过行,皆由西地贩囘者与盛,为西乡之冠。自光绪丁未被劫后略形灭色矣。”从这个记载中,我们看出清朝时期那楼墟和蒲庙墟、小黎墟(今青秀区南阳镇)以及本县的太平墟通商最多,牛的交易量是最大的,每年都有八九千头牛在集市交易,都是广西商人(当时三宁属于广东省)到这做买卖的非常多,是整个灵山西乡(即三宁地区)最多的,不过可惜的是,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那楼墟遭到土匪洗劫后,牛市就显得没有那么繁荣甚至衰败了。1995年版《邕宁县志》中载:“(县内)较大的圩场有蒲庙、那楼(原属灵山县,解放后划入邕宁)、苏圩、五塘”,将那楼列为了邕宁县四大圩场之一,圩日赶圩人数最多达到了2万人。在金融方面,《邕宁县志》记载:“蒲庙墟有和安、公安当铺,那楼墟有仇屋当铺,五塘墟有瑞记当铺”。仇屋当铺资本雄厚,而且当铺建筑十分坚固,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利用当铺制高点进行了顽强抵抗。县志古籍中记载可见那楼墟集市之繁荣,为当时灵西地区的经济中心。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楼墟自清朝以来是三宁地区最大的圩镇,民国30年(1941年)作为灵山县第四区的区公署所在地,设那楼镇,解放前,其圩镇不论从规模还是繁华程度均不下于蒲庙墟。解放前的那楼墟由一条自西向东蜿蜒而行的主街以及几条小街巷组成。主街西起今天的那楼法庭附近,东至粮所附近,长约700米,街面由青石板铺设,在西口建有一栋入街牌楼,街道两旁是具有岭南风格的骑楼建筑,除民居和商铺外,街道两旁还有戏台、庙宇、当铺、区公署、乡政府、警察所、邮局等。圩镇居民大约有350户,1500多人口。圩镇外有通向邕宁、灵山、合浦、永淳等县城和灵西各乡的大道,在北面的中淡岭上设有一个炮台,用于防御圩镇抵抗入侵。圩镇后面是方塘和水库,水库的堤埂上长有木棉树、野玫瑰和桑树,还有许多道不出名的花草。旧时的那楼墟没有河流,星罗棋布的水井和错落圩镇周围的水塘构成了人工水乡。逢雨后,洁净的青石板街面泛着落日的余晖。这时,在骑楼下,倘能躺在藤椅上,漫一口清茶,听着街中戏台传出悠扬的小曲儿,望着雨后孩子们捞捕街边排水沟里鱼虾的开心场面,倒也是一番别趣。后来,日军侵华,随后又爆发了解放战争,几经战火的摧残,圩镇逐渐失去往日的繁华。解放后,小镇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五十年代时修通了圩镇到县城的公路,为了扩建街道,拆掉了原有的牌楼和戏台,骑楼也在年轮的前行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青石板的街道也被水泥覆盖,旧貌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那楼的旧印象也只能流传在父辈和祖辈们的口头中了……



2025-05-28 09:49:50
广告
  • saint丶夏殇
  • 上士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支持那楼老乡


  • Rad1oM1rro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顶一下可以发表期刊了


  • 司徒宸宇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文字太长没人看那就慢慢做视频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0回复贴,共1页
<<返回那楼中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