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庆祥拍卖吧 关注:2贴子:88
  • 0回复贴,共1

广庆祥拍卖丨针尖绘出来的粉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康熙年间,粉彩就己经开始在皇宫内烧制,后人把粉彩也称为软彩,是在陶瓷最初的上色基础上,用国画技法绘画,采取低温釉上彩的方法,和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有些相似。
在“粉彩”烧制成功之前,中国瓷器工匠们烧制的瓷器都是单线平涂,图案没有立体感,但是工匠们发现,当掺入一种叫作“玻璃白”的白色粉料后,这彩瓷的画貌就开始变得非常生动细腻,形象逼真。制作的时候,在烧好的素瓷上先用玻璃白打底。这种玻璃白可以和其他材料混合,使其他的材料粉化,一个颜色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色阶,就好像是在一种基础色彩上加入不同程度的白色,混合成粉红、粉黄、粉蓝等。但是玻璃白并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于一种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粉彩瓷完全是靠工匠与画师们的经验,把玻璃白与色彩进行调和,然后烧制出想要达到的效果。








因为玻璃白的使用,粉彩让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呈现出西方绘画的效果,层次和色彩上都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玻璃白的使用也只是粉彩所具有的色彩特色,粉色最令人惊叹的是它颠覆一切的工艺——扒花。扒花就是在瓷器坯胎烧成之后,先用红黄绿作好底色,这种底色叫作“锦地”,然后在“锦地”上用一种好像是绣花针大小的工具刻印出特别细小的纹样,这种工艺叫作轧道,后来人们又把粉彩叫作“粉彩轧道瓷”,指的就是这两种工艺的结合。轧道也是在乾隆时期创新的一门手艺,最初的本意是想模仿珐琅彩的制作效果,但又不使用法琅彩的制作工艺,所以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发明出在瓷器色地上“绣花”,也就是轧道。轧道的纹理大多是凤尾纹,然后在花纹上面再继续进行瓷器的彩绘。清宫内务府的典籍里把粉彩轧道称为“锦上添花”,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粉彩的描绘方式和玻璃白所能够起到的作用。粉彩工艺中最考验技术的是扒花。扒花没有底稿,从落针到收针需要一气呵成,花纹的大小要均匀一致,不能有一点点的偏差,全靠工匠凭着积累多年的经验完成。


IP属地:广东1楼2024-07-29 11: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