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映_寂语吧 关注:12贴子:1,306

王维《南垞》的两种读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彩的行走涵蕴向内勘察,精彩的阅读则是密钥交换。
每次发现这种阅读者的作品,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28 21:28回复
    《辋川集》之《南垞》
    …………………………………
    王维之作: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
    裴迪之作:
    孤舟信风泊,南垞湖水岸。
    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7-28 21:31
    回复

      黄晓丹的读法——
      王维特有一种中止的能力,这个时候他对湖对岸还是有很多的向往,可是他就决定把对岸留在对岸,把未知留在未知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28 21:35
      回复
        (以下节选)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28 21:35
        回复
          陶渊明是用道德承担来为无意义的生命提供意义,王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用审美创造来为生命赋予意义。王维大家都知道,少年得志,很年轻就中了状元,官运亨通。他在中年的时候就在陕西蓝田买下了很大的一块地,为自己修建了辋川别墅。
          .
          古时候的人对于别墅的概念和现在不一样,王维的辋川别墅包括一条河,一个湖,湖两边的山,还有山下的农田。王维在这个地方写下了他著名的作品《辋川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28 21:36
          回复
            《辋川集》的第一首说:“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
            意思是,我在这个地方为我自己修建新宅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认识,这块地方原先是初唐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宅邸,可是宋之问死去才三十年,这块地方就已经变成了古木衰柳了。因此当我今天要在这里为自己修建产业的时候,我也需要知道一切都是不长久的,在几十年之后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站在这里,哀悼那个已经逝去了的王维。
            .
            《辋川集》的第一首写得这样的悲观,写得这样的彻底,反倒在《辋川集》后面的十九首中间,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其中的这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个芙蓉花“开且落”就是“落且开”,所以在花开花落之间,好像春天永远不会过去,好像生命永远不会止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28 21:38
            回复
              王维正因为有了这个认识,认识到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占有是暂时的,对自己的生命的占有也是暂时的,所以他就把他的生命和他所拥有的那块土地,投入到对于自然的欣赏和对于艺术的创造上来。所以王维反倒运用他在辋川生活的经验,创造了第一流的诗歌,就是《辋川集》,也画出了第一流的画,就是《辋川图》。
              .
              王维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就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把整个辋川全部捐献给了寺院,作为寺院的庙产。这就是一个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无意义,反而通过审美创造,在其中创造出意义的“无中生有”的例证。
              .
              我们刚才讲到,要在一个短暂的生命中,要在生命的茫茫的虚无中创造出意义,其中最关键的那个要素就是自由。下面我们会讲到三种自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28 21:39
              回复
                我们先看第一首诗,叫做《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果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
                大家觉得这首诗最可能是哪个诗人写的?这首诗其实是李白写的,也非常像李白的风格。李白写的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夏天的时候,那些官员还需要裹着官服,满头大汗地处理公文,可是我不需要,我可以在树林里面脱光光。而且我不但脱光光,你们不是觉得诸葛亮摇着白羽扇很潇洒吗?我比他还要潇洒,我连扇子都不用摇,因为既然在树林中了,那些树总是会动一动的吧,树动一动的时候,就当它是在替我扇扇子了。
                .
                所以李白讲的是,不但对于功名利禄不在乎,而且是对于人们的眼光、人们的评价也不在乎,这是我们最能够理解的一种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
                .
                小朋友都喜欢这样的自由,因此他们的老师就骗他们说,你们参加完高考就自由了,小朋友就相信了,所以他们参加完高考就去果奔了。大人也喜欢这样的自由,所以传xiao~zu织就说,你把你的钱都给我们,然后你就财务自由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28 21:41
                回复
                  可是我们生活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现,完全的无拘无束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会去追求第二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去追寻自己所爱,追寻自己理想的自由。
                  .
                  我们来看李商隐的一首诗:“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
                  “鶗鴂”是杜鹃鸟,中国的古人认为蜀国的皇帝杜宇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后,就变成了一只杜鹃鸟,日夜啼叫。当他啼叫的时候,他的血就从喉咙里面涌出来,落在地上,就变成了杜鹃花。
                  .
                  可是杜鹃花的花期很短,只有两三个星期,因此杜鹃鸟一叫,杜鹃花一开,人们就知道春天快要结束了。所以屈原在《离骚》里面说,我害怕杜鹃鸟过早地啼叫,因为它一叫就预示着春天的终止(“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
                  李商隐反其意而用之,他说我不害怕杜鹃鸟过早地啼叫,因为我担心的不是春天过早地逝去,我唯一担心的只是这个春天不够热烈。
                  .
                  第二句“但惜流尘暗烛房”。“烛房”是指蜡烛上那个小小的火苗,它有一点像帐篷,所以古人叫它烛房。如果蜡烛的烛芯比较优质,火苗烧得比较旺,蜡烛燃烧的时间就会比较短;但是如果烛芯的质量比较差,它落下一些灰尘在烛油里面,这个烛房就会变小,光就会变暗淡,但是这支蜡烛可以用比较长的时间。
                  .
                  李商隐说,如果我是蜡烛的话,我就会做那个烧得很短,但是烧得很灿烂的蜡烛。所以李商隐在这两句诗中间,表达了一种选择的勇气。这种表达的重点,一个是表现为他用“不辞”和“但惜”表达的决绝的口吻;第二个是他设想了一种很极端的结果,就是我如果要热烈,我必然要缩短生命。
                  .
                  那后面两句说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后面两句讲的是一种感官经验被打开的状态。我们在热恋的时候,在喝酒将醉未醉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心灵变得更加地热切、丰富、敏感了。正是因为有这样更热烈、丰富、敏感的情绪体验,帮助我们调度出生命的勇气,去追寻我们想要追寻的东西。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28 21:44
                  回复
                    李商隐讲的这种自由的关键,是一种选择和行动。可是我认为自由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就是在某些时候不去行动。我们来看第三首诗,是王维的《南垞》。这首诗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
                    在辋川别墅的欹湖的两边有两座山,南边那座叫南垞,北边那座叫北垞。有一天王维从南面的山下出发,他要去北面那个山,可是当船行驶到湖中央的时候,王维忽然间决定停下来。这个时候他对湖对岸还是有很多的向往,可是他就决定把对岸留在对岸,把未知留在未知,那个湖对岸上不去就上不去了,那个对岸的人没有机会认识就没有机会认识。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不相识”这三个字上,就把这首诗写完了。
                    .
                    因为《辋川集》整个讲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二十首,每一首都是讲辋川中的一个景点,可是只有这一首讲的是一个没有到达的景点,所以当我读到这一首的时候,我非常感动。
                    .
                    因为我会觉得,去追求理想固然很动人,但是在有些时候决定不去追求那些唾手可及的理想,其实是一种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它需要对于自身的欲望的察觉,需要理性的决断力,还需要对于人生的遗憾的接纳。
                    .
                    这是一种反向的力量。所有经典的文学中,一流的文学中,都有这样一种反向的力量。关于抵达的文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是不抵达。关于复仇的文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是放弃复仇。关于科幻的电影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反思科技。
                    .
                    同样这也是一种做减法的自由,特别是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宣传、动员的世界上,我们把这些动员当做是自己的理想,我们立更高远的志向,做更多的工作,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我们误以为我们是自由的。
                    .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那种“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做减法的自由,我们就只是欲望的奴隶,或者就只是被时代的风潮推向前的一艘小船,风潮刮向哪里,小船就漂向哪里。在这种不由自主的情境下,其实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理想存在的空间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7-28 21:46
                    回复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获得李白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当我们是青少年的时候,我们希望有李商隐那种勇于追求的自由。可是当我们过了三十岁,渐渐进入中年,我们就像一棵秋天的大树一样,需要去抖落那些不必要的树叶。
                      .
                      叶芝有一首诗叫做《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条和花朵。我现在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
                      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人他经历了死亡,经历了孤独,经历了人生的虚无之后,终于找到了自由,而获得了灵魂的丰富和平静。我想这首诗就是对于所有关心人生终极问题的人来说的,一个最好的来自于文学的安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7-28 21:48
                      回复

                        楚迪连的读法——
                        《辋川集》里,王维所有的作品,都有一种出离人际关系的倾向。《南垞》此诗,或许言说的正是消解隐与仕这两极的过程中,怅惘,茫然又决绝的一刻。该如何照料家人?又该如何安顿自己?南垞所代表的人家难以放弃,北垞代表的桃花源也不想远离。
                        于是,来到了这一刻。摇落江天里,飘零倚客舟。周围浩渺的水面就像是开放的围墙,安寂,宁静。南垞与北垞都在遥远之处,隐与仕的烦恼都暂时消失不见,对此岸南垞没有留恋,对彼岸北垞没有期待,只有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7-28 21:51
                        回复
                          (以下全篇搬运)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7-28 21:51
                          回复
                            《南垞》是一首淡到极致,淡到无诗的诗。它出自王维的《辋川集》。
                            .
                            王维是非常擅长写山水的,而且擅长把没有生命的自然写到让人能够与之共感。他《辋川集》中作品大多如此。比如《鹿柴》《白石滩》《栾家濑》《辛夷坞》,等等。精炼,唯美,空灵,幽远。
                            .
                            淡而实绮,是写诗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欲造平淡,当自绮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葛立方)。《辋川集》其他作品,大多是如此手法。
                            .
                            它们着墨无多,仔细看来却不乏色调,光影,声音,乃至动态;简朴质拙的观感中,仔细分辨也不难见到华彩;意境纵然清幽,但满满流动不息的生趣;情绪上,大部分是适意的,少部分是惆怅的,偶尔有悲凉的,但都是不难捉摸的;整体上,它们是清幽绝俗的,湛然空明的,更重要的,是淡而实绮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7-28 21:52
                            回复
                              而这一首《南垞》,似乎突破了这个界限。
                              .
                              它不着一色,全诗呈现的是一个没有色彩只见浩渺的水上世界。它过于洗练,只有轻舟而去然后回望人家的动作。它几近白描,只有“淼”和“遥”两个形容词。它没有顿挫,甚至没有运笔的变化,只有简单的描摹。所以,初读之下,它让人感受不到足够的诗意,只留一片烟水微茫的印象。
                              .
                              它淡到了极致,淡成了一抹烟灰,淡成了一张明镜。
                              .
                              达芬奇说,限制产生力量。就诗歌而讲,五言的空间是十分狭小的,所以需要用紧张的节奏步步推进,用高度的凝练带来高度的张力,然后才能用窄小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蕴藏。而这首诗,实在是大不同。它天然去雕饰,璞玉去雕琢,罕见地展示了王维前所未有的散淡和松弛,甚至有一点茫然和无力。
                              .
                              诗乃吟咏性情、兴会神到的产物。那王维的心绪在哪里?这首诗的神韵在哪里?读第一遍,看不真切,说不清楚,甚至也不知道有没有。继续读,继续读。然后,这一抹烟灰便可以凸显自我的色彩,这一张明镜便可以照出独有的心灵。
                              .
                              如果说辋川诗集是一整幅动画图景,这首《南垞》就是其中的一个“空镜头”,但正是这样的空,给我们的想象力留下了驰骋的余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7-28 2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