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吧 关注:1,248贴子:14,484
  • 0回复贴,共1

郭子仪“功高不震主”的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郭子仪作为再造大唐功高震主的一代权臣,在“君上忌惮,佞幸谮毁”的大环境下,仅靠韬光隐晦、 “朝闻命而夕就道” 、与皇室攀亲这些表面文章, 是很难保证自己善始善终的。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一书中,揭示了郭子仪与唐代宗能够长期和平共处的根本原因—— 广德之乱之后,双方在政治军事体制上构建的“恐怖平衡”。
【大历末年,郭子仪权倾天下,身兼军政要职无数。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五月辛酉(二十一日)驾崩,李适於癸亥(二十三日)在灵柩前即皇帝位,第二天(甲子,二十四日)册封郭子仪为尚父,然后於甲申(大历十四年闰五月十五日),把郭子仪的各种实权职务统统罢免,只留下尚父、太尉、中书令这几个高大上的虚衔,郭从此不再出京镇藩,长住长安颐养天年。而这是唐代宗一直想做却始终不敢做的事情。是德宗比代宗的胆儿肥吗?今天看来完全不是,这说明郭子仪与唐德宗之间的互信度远远超过唐代宗。自广德之乱伊始,李适和郭子仪就结成了政治盟友,李适是依靠郭子仪的强力庇护才有的今天,正如他在册封郭子仪为尚父的褒扬辞中所云:“朕实赖公羽翼,为师为保”(《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一•册郭子仪尚父文》)。而唐代宗与郭子仪在广德之后的十几年间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靠的是双方按照“元载密约”在政治军事体制上构建的“恐怖平衡”。
但是这个“恐怖平衡”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当局双方都不愿或不能在抑制藩镇割据这个事关国本的课题上多下功夫,导致以魏州田承嗣、襄州梁崇义为代表的一批桀骜不羁的外藩诸侯们日渐坐大。郭子仪在世时,这些人尚畏威怀德不敢造次,郭子仪一死则祸乱立至,一时间按下葫芦浮起瓢,把唐德宗弄得焦头烂额,并最终把唐皇朝送进了坟墓。如果当时唐代宗能够善用郭子仪、元载这两个政治强人,组成强势的中央政权,文武相济整肃江山,外藩诸侯们除了随风偃伏之外别无选择。是唐代宗与郭子仪之间的内耗,使唐皇朝错失了削藩平叛的极佳机会。】
——摘录自《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第十一章第八节“元载密约”


IP属地:山东1楼2024-07-27 13:5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