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禅海珍言》,有这样一则公案:
“‘房子漏雨了,快拿东西过来接。’禅师大喊。
一小僧顺手把身边的竹篮拿来,一小僧见是竹篮就跑出去找器物。
禅师赞许竹篮。”
分别心一起,禅就不是禅,人也就开始自寻烦恼。禅真正的态度是出自本性,自然而然,不瞻前顾后,不为正名而正名,不起分别心,否则,烦恼也将纷至沓来。心,分别与不分别,用“是与不是”正名有区别吗?这样难道心就不是心了吗?如果起了心,分了念,思考、猜测,不只偏离了禅,也就偏离了本性。
想起另一则公案:
一位老婆婆供养了个禅师,每天让一个美貌的姑娘送饭。某天,老婆婆想试探禅师。女子送饭时紧紧抱住了禅师,禅师貌似淡定,只是打座。婆婆得知后叹道:我白养了根木头。最后这禅师被赶了出去。
原来一直不懂,今天想到若是禅师像“吃茶去”一样,说:“且吃饭。”会不会更识本性呢?
舟客也漫作一偈:
归来看山色,挑花与戴花;
哪求是不是,枉自心中持。
舟客 2010年10月09日 23:15 于QQ空间
“‘房子漏雨了,快拿东西过来接。’禅师大喊。
一小僧顺手把身边的竹篮拿来,一小僧见是竹篮就跑出去找器物。
禅师赞许竹篮。”
分别心一起,禅就不是禅,人也就开始自寻烦恼。禅真正的态度是出自本性,自然而然,不瞻前顾后,不为正名而正名,不起分别心,否则,烦恼也将纷至沓来。心,分别与不分别,用“是与不是”正名有区别吗?这样难道心就不是心了吗?如果起了心,分了念,思考、猜测,不只偏离了禅,也就偏离了本性。
想起另一则公案:
一位老婆婆供养了个禅师,每天让一个美貌的姑娘送饭。某天,老婆婆想试探禅师。女子送饭时紧紧抱住了禅师,禅师貌似淡定,只是打座。婆婆得知后叹道:我白养了根木头。最后这禅师被赶了出去。
原来一直不懂,今天想到若是禅师像“吃茶去”一样,说:“且吃饭。”会不会更识本性呢?
舟客也漫作一偈:
归来看山色,挑花与戴花;
哪求是不是,枉自心中持。
舟客 2010年10月09日 23:15 于QQ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