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学科建设
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对于兰大的影响只是表面原因,兰大之所以学科建设进度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高峰学科影响力等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在拉大,究其根本还是源于我们学科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我们的部分学科在近五年的双一流建设中发展较快,如生态,核科学与技术等,但总体来看,我们的基础理学学科整体的相对排名还是下滑严重。原本以物理化学闻名的兰大,第五次学科评估中我们的化学,地理,生物尽管重新进入A-序列,但并没有回到其历史应有的地位。尤其是我们过去的王牌XX学科,第四次和第五次学科评估长期停留在B+,长此以往,XX学科优良的本科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将深受影响。
出现这样的现状的原因,并不是我校办学实力停滞不前或发生倒退,客观而言,我校的各项指标的绝对数值在世界高校排位中一直是在稳步上升的。但国内相对排名的不断下降,主要还是来源于兄弟院校的发展过于迅猛。从学科建设上看,扩容是增强学科实力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以XX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原本以工学类专业为特色学科,但双一流建设中,该校的物理学科不仅进入一流学科序列,经过这五年的高速扩容,物理学科综合指标排名已经超过兰大,北师大等传统理学强校。然而,我校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严重匮乏,想要模仿清华,科大这类顶尖名校走高精尖路线实属不易,而走山川吉这样的“人海战术”,我校目前校区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榆中校区的七组团截止2023年8月仍没有一个正式投入使用。地理位置和硬件的落后严重限制了我校扩大学科建设规模的进程。
要解决这一问题,榆中校区的定位是核心,而这一问题可谓是兰大的死穴,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广大学生和校友群体在榆中校区的存废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与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兄弟高校进行对比,兰州大学近年来在各项关键学术指标(ESI,高影响力文章发表数量,第四及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的相对名次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滑落,究其原因,是我们学校在学科上的发力和后劲不足,对各层次人才吸引力和储备不够。这些兄弟院校能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校均具有较好的学科发展基础,较大的人才吸引力,以及通过顶尖人才而撬动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机遇,并进一步形成正向循环。其中校区拓展与建设是决定人才吸引力和学科建设规模承载量的关键因素。
这里,笔者有一些朴素的想法,或许我们可以避开榆中现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做不同的事情:既然硬件和校区建设的暂时落后使得我们接下来数年时间很难保证在部分实验或人文学科上引进足够的高水平人才,那么,这几年就完全可以偏重于理论类方向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兰大的理论物理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兰州理论物理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相继获批,这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启发。我校目前设立了青年研究员岗位,对于这部分没有教学任务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不需要去榆中校区上课,也就避开了榆中校区的争议和发展问题。如果是理论方向的,他们的时间空间安排则更加自由,做理论计算的科研人员需要的无非是服务器和办公室,而这些我们都可以灵活解决。理论类方向的另一个特色是出成果快,从引进人才到有产出,往往只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且大多工作可以通过远程进行。因此,理论方向的青年研究员只要以兰大为通讯单位稳定产出成果并承担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他的工作地点甚至可以允许长时间不在兰州。如此,我们不仅解决了榆中校区的争议问题,也大大提升了兰大的人才吸引力。我们应当以建设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重要契机,模仿理工楼(凌云楼),充分利用本部和医学校区的低利用率土地,可以尝试在城关建设一栋类似理工楼的高层建筑。该建筑可以作为兰州大学理论方向青年研究员的专属办公区,里面可以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核,大气等方向的理论计算研究人员,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兰大特色的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的“圣地”。这类建筑因为不涉及实验室复杂的安全和管道设计,因此可以建的很快,将大大有利于我校基础学科的短期建设与发展。
兰大地处待发达地区,对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吸引力不强,但另一方面,兰大距离中亚以及东欧的距离也更近。实际上,独联体国家和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也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我校同中亚东欧地区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如依托我校建立的三个孔子学院等。兰大应当借俄乌战争和海湾地区不稳定的背景局势,主动发掘同中亚东欧等国家的科研合作,鼓励各个学科尤其是理论计算方向从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乌克兰等国家引进优秀人才。
制约兰大扩大学科规模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许多院系的院领导干部缺乏战略性眼光,自己也没有真正发展兰大的决心和热情。有些院系的院领导虽然科研工作出色,但本身性格不擅社交,缺乏视野,在申请平台和项目上往往采用“佛系”对待,对学院发展不管不顾,只关注自己小组的科研工作。如某一流学科学院从2017年到现在引进的人才只有个位数。有些院系引进的院领导本身系空降兰大,学缘结构中无兰大,自身对兰大发展并不关心,甚至作为院长职位绝大多数时间几乎不在兰州,严重拖后学科发展,如我校提出建设某新工科学院已经构思多年但仍未落实。部分院系甚至出现了利用兰大的资源培养硕博,然后以外单位为通讯发表文章的荒唐情况。此外,部分干部思维仍然局限于兰大本身,只看纵向比较,缺乏横向竞争思维,没有危机意识。在双一流建设中,兰大不断发展,纵向比较总有成绩可谈,但唯有横向比较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准绳”。我校同其他一流大学A类高校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还是要培养并挖掘真正热爱兰大,能成事能干事的领袖级人才。通常,甘肃籍的人才往往对兰大有天生的好感,如出生于甘肃金昌的李灿院士,为兰大化学催化方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兰大本身的校友更是重中之重,如张锦院士,吴云东院士,舒红兵院士等杰出校友多年来也一直心系兰大发展。近年来,兰大在人才引进工作上已经有非常出色和主动的工作,在这里,我们有一点小小的补充:建议我们的人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以搜集并系统整理出数十年来甘肃籍或者西北籍,或是有西北求学经历的海内外优秀人才的成长档案系统,逐一以邀请报告的机会请他们回兰州看一看,校领导再以官方渠道寻求他们的支持。对于愿意双聘或做讲席教授的,我们给予全力支持;对于不方便来兰大工作的,我们也可以邀请他们推荐一两位优秀的弟子赴兰大带动学科发展。学校还应当组织中层领导干部参与兄弟院校的双一流建设经验学习会,多对比,多总结,提升干部们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细化量化发展指标,指标是否达成的责任落实到干部个人并要求年度总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