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吧 关注:3,545贴子:14,574
  • 11回复贴,共1

忆杨振雄一身书卷气的弹词艺术家 唐耿良著   唐力行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和杨振雄是同龄人,他长我十一个月。我父亲唐月奎,他父亲杨斌奎都是赵筱卿的徒弟。我们称得上是世谊兄弟。我因家贫读书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失学了,十二岁学说书,十三岁就“破口”上台,挣钱养家。振雄小学只读三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让两个兄弟能读上书,他九岁就抱琵琶上台“插边花”唱开篇,他读书比我还少两年,出道却比我早四年。我们可以说都是童工出身,从小就在江湖上飘泊。
     振雄先是和父亲拼双档,后来他的弟弟杨振言跟父亲学说书,为了照顾年少的弟弟,让弟弟跟父亲拼双档,振雄就放单挡闯荡江湖说书,说的是家传的《玉夔龙》和《描金凤》。这两部书内行称为“五毒”书,不仅角色多接近评话,而且大喉咙角色众多,喊足了容易嗓子失音。
      振雄演说这两部书虽已有一定造诣,但由于道众说这两部书者众多,要走红还有相当难度,他决定另辟蹊径,改换书目。换书选材很重要,当时正是日军占领江南,评弹流行区都已沦陷,中国人受尽屈辱,振雄想到唐朝开国以后,国势兴盛,日本曾多次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文化知识,这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朝代,于是决定改编长篇书目《长生殿》,这里蕴含着他爱国主义的情操。
     编演长篇是一个浩大工程,振雄清晨去健身房锻练身体,然后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唐朝正史、野史和唐诗等等。穷年累月地读书,提高了他的文史修养。在编书期间,振雄停止演出没有收入,生活十分艰辛,他咬牙熬过了这个关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初稿完成后,他出码头开始演出《长生殿》,边说边改,不断完善。充满书卷气的书,吸引众多知识分子来听书,振雄勤于向他们求教,不断丰富本子。在表演艺术上原来《龙》、《风》两部书中的周彬和徐惠兰的小生角色,不能现成地套用在唐明皇身上,在唱腔上,他原来师法夏荷生的“夏调”和魏钰卿的“魏调”,也不适合表演帝皇和贵妃的情感,他便从俞振飞的昆曲中借鉴吸收养料,这是一个在艺术上脱胎换骨的改造。他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并创出了自己的唱腔——“杨调”(因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获得了听众的认可。他又拜申石伽为师学习绘画。他在书台上洋溢着书卷气,达到书中有画的境界,靠的就是知识和艺术的长期积累。可以说杨振雄创造了《长生殿》,《长生殿》也造就了杨振雄。
     1945年8月15日,我在太仓直塘说书,振雄在常熟老徐市说书,两地相距十里。振雄带一只收音机在码头上,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兴奋得彻夜难眠,16日一清早步行十里来直塘,向我传达这个喜讯,大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怀。此前两年振雄在浙江演出时,差一点被清乡的日本军杀死。我在沦陷区说书,八年来受到数不尽的凌辱。我们苦熬了八年漫长的黑暗岁月,今天总算盼到了天亮。我感谢振雄送来了特大喜讯,他又匆匆赶回老徐市说日场书,来回步行了二十里。
     此后振雄在上海新仙林书场演出《长生殿》,受到昆曲名票徐凌云的赏识,先后介绍俞振飞、梅兰芳、盖叫天等来听书,振雄得以与大师们进行艺术交流,书艺又提高了一步。1948年中秋在沧洲书场演出,亚美麟记电台实况转播,《长生殿》红遍了上海及江南,振雄成为书台上新冒出来的响档。
     1949年初夏,上海濒临解放,部分评弹艺人不能出码头说书,生活发生因难,评弹协会组织一场会书义演,筹款购买粮食,发放给这些艺人。会书假座沧洲书场,票价银元一元。我和杨振雄、顾宏伯三人拼档说《长生殿·絮阁》。杨振雄演唐明皇,顾宏伯演高力土,我反串演杨贵妃,我抱了琵琶弹唱,唱篇中有一句:“昨日曲江曾赴宴,”末一个字我拉了长腔,用了“杨调”的旋律,引来听众会心的笑声。



1楼2010-10-10 13:27回复


    4楼2010-10-10 13:30
    回复
      蒋月泉 唐耿良 杨振雄 只不过是上海团的一群毒瘤罢了 无论说噱弹唱演 都只能算二流货色


      5楼2010-10-11 08:55
      回复
        回复:5楼
        这位仁兄把老艺术家统统都贬低得如此,是显示了您的才高还是德寡


        IP属地:上海6楼2010-10-11 15:36
        回复
          回复:6楼
          并非把所有的艺术家都贬低了 杨振雄说书 到处漂特 听客寥寥无几
          检验评弹艺术家的唯一标准 就是听众


          7楼2010-10-12 10:57
          回复
            回复:7楼
            乃属于瞎讲讲,俚说书额辰光乃啊去书场听过些,听客寥寥无几,哪会嗯多屋里额老老少少在牵记俚额啦
            伲是末福气去书场听俚额书,但是临锁隔壁有点年纪额说起俚额书都欢喜格
            乃提到额都是上海评弹团额响角, 蒋杨两位更是已经过世,随乃欢喜勿欢喜,乃啊就是听众中额一个,又能鉴定了什么,何不宽容点,亦是一种尊重
            总觉着今朝还能欢喜评弹额都是有点修养额,倒是有点惊讶
            


            IP属地:上海8楼2010-10-12 15:22
            回复
              回复:8楼
              老听客又没有全死光 漂不漂谁不知道啊
              和蒋月泉一样 只不过唱唱开篇的角色罢了
              说书是帮帮忙 还勒泥桶里勒


              9楼2010-10-12 16:36
              回复
                楼上朋友:本人不同意你的观点,虽然你有表达的自由,蒋月泉 唐耿良 杨振雄 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对评弹事业发展的贡献上都有口碑的,说他们是上海团的一群毒瘤未免语言太触克了点吧?


                10楼2010-10-15 14:39
                回复
                  唐耿良是评弹政治家,虽然说蒋月泉也是评弹政治家,不过蒋的艺术也是呱呱叫的,不过唐各三国真的不怎么样,比起师兄顾又良就差了不少,说理不如张国良,起角色不如汪雄飞,又没有陆耀良的书卷气,真不知他凭什么这么出名啊。。。


                  11楼2011-05-21 20:21
                  回复


                    12楼2016-11-16 21:37
                    回复
                      看了一樓,只覺得民國時期的教育質量遠遠高于新中國時代。小學只念了三年的青少年,能自己編寫長篇彈詞,神童稱號也沒有戴在頭上。想想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我們,慚愧啊。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1-02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