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经典之一,其内容及注释一直是经学研究的要点。关于“纳于大麓”的解释,历经多代学者的探讨与注解,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本文旨在梳理并辨析“纳于大麓”的多种解释,指出其正确理解应依据孔子答宰予的话与古代文献的记录,理解为尧使舜管理万几之政,调和阴阳,而非单纯地将其解释为入山林川泽或主祭泰山之麓。这一讨论不仅涉及对古籍的理解,还关系到如何正确解读和传承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尚书》中,“纳于大麓”一语引出了多种解释。孔安国和王肃都将“麓”解释为“录”,意指尧让舜管理国家大事,使得风雨合时。这种解释与孔子在《五帝德》中回答宰予的内容相呼应,即尧使舜管理政治,结果阴阳和谐,五星来朝,风雨各得其所,没有迷错和伏愆。此外,《汉书》和《后汉书》中的记载也表明古人普遍将“大录”理解为管理政务、调和阴阳。然而,《尚书大传》和《史记》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尧让舜进入山林,即使在烈风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苏氏进一步发挥这一观点,认为尧因洪水为患,派舜视察山林,在遭遇雷雨时,众人皆失措,唯独舜不迷。蔡沈的传注亦基于此说,但相比之下显得较浅薄。郑康成则试图综合山麓和管理政务的双重意义,却难免引起混淆。苏氏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纳于大麓”可能意味着让舜在泰山脚下主祭,并在大风雷变化时祈祷神灵以平息。这些多样的解释反映了对《尚书》文本的不同理解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