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吧 关注:6,935贴子:60,826
  • 0回复贴,共1

管中窥墨子历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墨子》
一 跌宕起伏的身后名
战国时代,墨子和他的传人们,影响是很大的。
生活在墨子之后不久的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和墨翟的言论,传得满天下都是,舆论的主流,不是杨朱一派的,就是墨翟一派的。墨家已经让儒家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危机。
孟子之后,战国儒家一直把墨家当作最重要的论辩对手,《荀子》里批判墨家的话,也是乌秧乌秧的。
其他学派,也很关注儒家和墨家间的战况,《庄子》里相关内容就很多。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
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尝视其良(通埌,坟墓之意)?既为秋柏之实矣。”(《列御寇》)
一个郑国人叫缓的,读了三年书,就成了儒生,因此大大改善了亲戚们的生活,于是他让自己的弟弟叫翟的,去学习当一个墨者。儒墨两家激烈争辩,做父亲的站在弟弟一边反对哥哥。十年后,哥哥缓自杀了。
于是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儿子对自己说:“让你的小儿子成为墨者的,就是我。你怎么不去看看我的坟墓,我已经变成秋天柏树上的果实了。”
这是一个儒墨之争造成的家庭悲剧。
也有学者注意到,兄弟俩的名字值得玩味:“缓”是儒生穿的衣服,“翟”是墨者戴的帽子,所以认为这个故事不是事实而是寓言,其实是说儒家和墨家有共同的源头,墨家是儒家培养出来的,而后来居上,把儒家逼入绝境。
《庄子》还提到一个社会现象:
昔者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今谓臧聚曰:“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贱也。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庄子·盗跖》)
当年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如今你对卑贱的奴仆说:“你的品行如同桀纣。”那他们脸上会有愧色,心里也会不服。这是桀纣连地位卑贱的人也瞧不起。
孔子和墨子,混到穷途末路和普通百姓一样,但你对宰相这样的大人物说:“您的品行如同仲尼和墨翟。”那么他一定会端正容颜,自称不敢当。孔、墨确实是士人都推崇的人物。
就是说,很多人并不关心儒家和墨家的区别,相反把两者相提并论。墨子和孔子一样,几乎成了道德高尚的圣人的代名词了。
类似的话,《吕氏春秋》里也有,可见是相当流行的看法。
韩非子说得特别直白: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
当时影响巨大的学问,就是儒家和墨家。孔丘是儒家的最高水平,墨翟是墨家的最高水平。
就是说,当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这些学派,要么还是散兵游勇不成其为学派,要么就成派了影响也还不大。总之,都不足以和儒家和墨家比。
总而言之,战国时的墨家是极其煊赫的。
所以秦汉以后墨家骤然变得没什么声息,就格外引人好奇。
西汉盛世诞生的司马迁的《史记》里,给儒墨两家的待遇完全不同。孔子本人以布衣而入了“世家”,孔子的弟子们有传,孟子、荀子也有传,墨子却只在《孟子荀卿列传》里附了二十四个字。
汉代历史上,也确实不见几个墨家人物的身影。
因此对后世学者来说,这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秦汉以后墨家消失之谜。
此后两千年,士人谈论如何治国的时候,很少会谈及墨家。难得唐代韩愈提了一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说儒家、墨家还是有互补作用的,到宋朝就经常被骂。
宋儒通常是很推崇韩愈的,但容不得这句话。程颐说:“退之乐取人善之心,可谓忠恕;然持论不知谨严,故失之。”韩老师你看重墨子还有向善之心,很厚道,但这话说得真不严谨啊。
宋儒谈墨子,其实很多都未必读过《墨子》,主要是因为推崇孟子,然后在《孟子》里骂墨家的那些话后面鼓掌叫好,推波助澜。
清代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取消了墨家作为单独一派的资格,把《墨子》视为“杂家”书的一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总结陈词云:
墨家者流,史罕著录,盖以孟子所辟,无人肯居其名。然佛氏之教,其清净取诸老,其慈悲则取诸墨。
前一句说到一个关键问题,孟子被抬到了亚圣地位,墨子就没有出头之日。后世即使有人思想和墨子相近,也不会用墨子的名头。
后一句则属于脑洞大开,说佛教的思想来源,都是中国的,清净是老子的,慈悲是墨子的。
但是,相比近代以来关于墨子的各种说法,这个脑洞就不算什么了。
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墨家又吃香起来,可以说,墨子的思想所得到的重视,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子。
和西方社会稍有接触,就立刻会注意到,那边宗教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绝非中国可比。于是,有人就联想到墨子了。清末的外交官,在欧洲待了五年,历任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使馆参赞的黎庶昌写道:
今泰西各国耶穌天主教盛行尊天明鬼兼爱尚同,其术碻然本诸墨子,而立国且数千年不败,以此见天地之道大,非执儒之一涂所能尽。昌黎韩愈称孔墨相为用,孔必用墨,墨必用孔,岂虚语哉?(《读墨子》)
西方各国奉行的基督教思想,源头不分明就是墨子吗?人家用墨子思想立国几千年,发展得也挺好的。可见,治国不是只有儒家思想一种办法。
和宋儒批判韩愈的儒墨互补论不同,他觉得韩愈说的挺有道理,当然,他其实是想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可以互补。
1905年,孙中山为《民报》撰写发刊词,一边提倡“三民主义”,一边甩开孔孟老庄,单捧墨子为的宗师。《民报》创刊号卷首,就登载有墨子的画像,并赞美他是“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和墨子并列的,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民权主义大家”卢梭,还有“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
梁启超很多文章里都谈到墨子。他说:“今举中国皆杨也……杨学遂亡中国。今欲救之,厥惟墨学。”杨指杨朱,他是主张“为我”的,所以梁启超的意思,是中国人都太自私,导致将要亡国。要想救中国,只要靠杨朱的反面,大公无私的墨家学说。梁启超又说:“墨子是个小基督,从别方面说,墨子又是个大马克思。”从这方面讲,他倒也算早早预言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蔡元培1921年在伯克利大学中国学生会演讲,说到学科建设,认为墨子“其专门学分三种:甲、理科,内分数学与物理,乙、名学,丙、战斗学”。
蔡元培把墨家的学科,说得很现代,这个认识大约是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里来的。胡适说,《墨子》里有特别难懂的几篇,本是几乎无人研究的,“到了近几十年中,有些人懂得几何算学了,方才知道那几篇里有几何算学的道理。后来有些人懂得光学力学了,方才知道那几篇里又有光学力学的道理。后来有些人懂得印度的名学心理学了,方才知道这几篇里又有不少知识论的道理。到了今日,这几篇二千年没人过问的书,竟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奇书了!”
甚至于鲁迅写《故事新编》,儒家称道的伯夷、叔齐,道家的大腕老子、庄子,都被调戏得不行,只有墨子和墨子的偶像大禹,端的是有理想有担当,浑身正能量突突乱窜,是大先生笔下少有的积极形象。
当然,一片赞颂声中,也有反对墨子的人,郭沫若就是典型代表。他说,你们这些人,打倒了孔家店,又要弄出个墨家店来。在郭沫若看来:“墨子的思想充分地带有反动性——不科学,不民主,反进化,反人性,名虽兼爱而实偏爱,名虽非攻而实美攻,名虽非命而实皈命。”简直骂得狗血喷头。
这算是带出来另外一个问题:近代以来墨学复兴之谜。
当然,讨论神秘的消失和神奇的复兴之前,我们先要看看,《墨子》书里究竟说了些什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13 20: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