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吧 关注:1,288,803贴子:6,694,955
  • 25回复贴,共1

【倾诉】谈谈对神经和心理咨询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一个长时间的情绪问题受害者和目前的兼职从业者,想给大家说说我自己对焦虑抑郁的看法,已经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我尽量保证客观的态度。首先是焦虑抑郁这类的神经症,我在发作期也曾和广大朋友一样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头疼,恶心,甚至非真实感让我觉得自己的了重病,后来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心里压力比较大。所以去精神科挂号,确诊焦虑抑郁混合性发作伴随躯体障碍,后来就开始了服用药物的过程,个人觉得服药对我症状帮助非常有限,因为身体刚好一点,脑子里又在胡思乱想了。我也尝试过心理咨询,线上的线下的,便宜的,贵的,各种。效果也不好之后会详细分享。我试过的所有方法及最好的一定是运动,而且是慢跑,这里建议大家运动最好天天坚持,每天至少半个小时以上,可以跑的很慢,不过一定要跑起来。首先我个人结合自己的发病和后来接触的一些来访者,我认为焦虑抑郁一定是身体和情绪都出了问题,心理问题是根,情绪是外在的表现。有科学证明抑郁焦虑状态大脑会发生化学性变化,所以焦虑抑郁一定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问题,是一个身心一体的问题,不可以盲目的去相信心理咨询。这样可能身体在没有能量的情况下,内心根本无法接受咨询带来没在探索和改变的痛苦,加上症状,我接触的一些案例,很多人认为只依靠心理咨询就可以好,可是往往他们在躯体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思维异常混乱,完全没办法客观的看待问题,导致心理负担加重,症状更加的严重。甚至大多数人因为咨询之后摄入的新的价值观冲击原有的价值观,导致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产生强迫症状,这也是焦虑抑郁往往伴随强迫的一个重要原因。数十年的价值观患者的本能不愿改变,可是之前的价值观又适应不了现实,迫使他改变,这就造成了患者严重的内心冲突,所以在咨询的时候一定一定要保持身体状态,我所有的来访者,我都要求他们在咨询之前的一周内,完成每天半小时以上的锻炼,最理想的是咨询前完成锻炼,否则咨询效果不能保证。所以我的理念一直是解决之道和产生的过程相反,先解决生理问题,稳定情绪状态,然后解决心理问题。身体问题可以较短的时间改善,而心理问题是一个很长时间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巨大的痛苦,来访者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很多来访者无法放弃之前已经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导致半途而废,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其次我说说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心理咨询现在是一个水很深的职业,门槛很低,很多咨询师半路出家,甚至很多资深的咨询师也是江湖骗子,我之前做咨询,很多咨询师提出要接纳自己,这不就是句废话,我也知道我自己要接纳自己,关键是怎么接纳?很多咨询师都无法回答,支支吾吾。还有很多咨询师说要对自己好一点,什么是对自己好一点?给自己花钱还是怎么样?很多咨询师也无法回答。像这类只从道理上解释的咨询师希望大家不要寄予太多信心,我遇到的太多了,基本没用。甚至很多号称认知学派的咨询师产婆式辩论技术和家庭作业这种最基本的技术都不知道,只会和来访者讲道理,来访者缺的是道理吗?缺的是方法和情感的疏通,讲道理找个路人就够了何必花几千块去找咨询师,我接触过一个个案,来访者对咨询师已经失望头顶,宁可花几千块去yp也不想听咨询师的道理。所以缺乏共情和技术方法是目前很多咨询师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很多咨询者对咨询师失望的原因。心理咨询其实并不神奇,心理咨询师也并不神奇,心理咨询的前期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发泄的渠道,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是不可以加入评判的,不可以说你这么想不对,你这样不好之类的,这是最起码的伦理和共情。之后再进行心理的摄入性会谈了解原因,和来访者一同探讨造成症状的不合理信念,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因为很多来访者困扰的事并不是深层次原因所在,比如一个人他害怕被领导批评,表面是害怕被领导批评,其实更深层次的不合理信念是他觉得人就应该被大家都喜欢才行,被批评代表着不被喜欢。这样他就无法接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再去尝试改变。这是一个咨询师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大家找咨询师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心理咨询的效果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咨询师是否有相应的水平,咨询师的性格和方式方法,咨询师擅长和不擅长的问题,患者当前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患者改变的意愿,双方的咨询关系,等等等等。一次就找到合适咨询师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失望而归,这不是咨询师的问题,也不是患者的问题,因为心理咨询要起作用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一旦操作不当是个副作用的作业。所以我接待来访者始终坚持,去三甲医院排除器质性病变,去精神科就诊,加上运动,这些是咨询起作用的前提。最后希望所有的朋友都可以少有弯路,早日体会幸福的人生,祝好。最后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个资深神经症患者,同时也是兼职的咨询师。信任的话可以在下方留言,平时上班,空闲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08 00:59回复
    运动也会改善对未来无望的心理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7-08 02:55
    收起回复
      看得出来还是有一定经历和研究的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08 08:05
      收起回复
        江湖骗子,也比很多科班出身咨询师强。概因其文化为中华传统,有根则盛。然毕竟不是行善积德,故而终究见其消亡。吾辈若知如此,当寻文化之根,寻求多路解惑。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08 08:08
        收起回复
          支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08 08:27
          收起回复
            很是赞同,国内的心理卫生教育环境太差,许多人连心理常识都没有,遇到问题常常就是逃避、极端、麻木三种方式,没有客观正确的知识和认识引导,再加上遇到一些不良的咨询师,很容易深受其害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7-08 08:49
            收起回复
              看来跳大神也算心理医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08 09:33
              收起回复
                我个人认为 情绪是根 而情绪好坏取决与心理和生理 生理的方面 在科学上 是化学物质影响身体 心理方面 在精神上 是你的意识或者思维模式 引导出不安的情绪 跑步为什么有效 在身体上分泌化学物质 在精神意识上 转移了注意力 一般健康的人 有好的良好的习惯 而习惯包含了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直接影响导出的情绪是否稳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08 11:39
                收起回复
                  在军队里 每个人的人格是不一样的 但是他们都有同一种习惯 而这种习惯是一种比较健康的习惯 所以他的心理素质往往比普通人强 其实还有个方面 环境对人是否有影响 有的人因为环境不好导致他的心理状态变差 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因为环境不好导致心理状态差有时候反而能激发他往好的方面发展 我觉得往人的特质这方面了解可能更能解决问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08 12:57
                  收起回复
                    。。。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7-22 17:46
                    回复
                      难受好长时间了,之前也去过当地的医院,可是都是直接开药让我吃,没有检查和确诊过。请问具体要做些什么检查呀?直接去三甲医院有关心理的门诊挂号就可以吗?有点不太信任了~
                      我是身体心理都有些问题,目前主要问题是没有动力做事,心理抵触。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24 22:33
                      收起回复
                        按中医的角度
                        抑郁可以划分为虚和实两方面,虚就是情志不顺,实则是肝郁(主疏泄),且多是大肠的问题(脑部有粪毒)。
                        西医的药理学肯定是针对特定神经递质进行阻断
                        西医的文科方面,那自然就是所谓的疏导,这里必须要提精神分析,而精神分析的最初的研究对象是歇斯底里症(癔症),也就是行为反常、或针对不存在的东西进行情绪反应。
                        那么精神分析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引导人去回忆(清晰回忆),直到碰触到癔病产生的根本原始反应。
                        所以其他的东西都是假招子,关键是诱导病人去进行“清晰回忆”(身临其境的回忆),在这个临床治疗中,衍生出了一种解释的范式,就是人的意识本身就存在诱发反常行为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精神冲突。而这种精神冲突推而广之,就被理解为,后天教育和限制对于人本性的压制。
                        ……………………
                        精神分析的本质认为任何精神反常都是性能量的反常,这已经很接近真理。性能量的恰当运作确实和“健康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健康,还包括了“饱满和超越常人的健康”,以至于如果延伸出去,可以和宗教领域的升格有进一步的联系。
                        但是本我-自我-超我这套结构在细节上,有待商榷。自我的发展一直是当前心理学的核心。自我这个概念,被认为是居于核心的重要结构。后来很多心理学理论的变体,也仍旧是指向这一个基本出发点。精神分析的理念,自我是一种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东西,它的本质是格式化的意识,意识就是记忆的运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自我是需要去适应相对于它的环境,如果一个人产生出的自我是不适应的,他就需要调整这个自我,而调整自我,就需要人去动本我和超我的基座:也就是面对远离现实但和自我的形成有关的一些冲突,以达到调整自我消除目前现实冲突的目的。
                        楼主提到冲突的核心是改变和适应。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指出改变和适应只是冲突的表面形式,但本质来讲,自我的主要特征(习惯)是基于一些非意识化(自我是高度的意识化)的原始冲突,你想消除表面的冲突就必须改变自我,改变自我就需要去将那些非意识化的东西意识化:也就是扩大意识边界。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楼主提到的另一个,就是临床操作时,治疗师的介入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话术和沟通模式来达到这种身份,最终又牵扯一个更深度的问题:自我、意识到底是什么。
                        ……………………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创作的概念,实际上稍微多动点脑筋就会发现,本我和超我其实只不过是自我看待自我的一种反应,是自我看待的过程中创作的概念,为何创作这些概念,就是因为自我看待时一个基本的障碍,那就是自我不愿接受自我观察的结果,从而衍生出想要接受(或在未来慢慢接受)这一过渡性产物。
                        实际上没有本我和超我,自始至终都只有自我、意识。
                        自我或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评判和现实结合的产物,对现实的评判遮盖了现实就是自我或意识的本质。
                        自我的每一个分子都同时包括了现实怎样、我不想现实怎样、我希望现实怎样的含义。
                        我们的意识的一部分看待另一部分产生的同样还是意识。
                        ……………………
                        我并不赞同楼主所谓的共情和不评判,以及宣泄理论。因为现实并不是这样。
                        所谓的,一小片健康的心理绿洲,能够缓解并有助于求助者恢复他们正常的心理功能,这种理论看似是很合理的,但作为彻底的理论其实是不够的,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就是“把病患合理化的产物”……也就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后,某种不合理的、失能行为就得到了缓解、恢复和根除,这本身就是从健康者的意识出发,试图去消除“不健康者”所带来的病态印象的冲击。换言之,整个心理学大厦,都是(或越发变成是)所谓的一些心理治疗师自我治疗的产物。
                        这就不奇怪很多历史上的心理治疗师,本身都是带病行医。很多即将成为心理治疗师的人,往往都会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一个真正的心理治疗者,必须在治疗其他人时,同时进行自我治疗。如果因为治疗其他人而收纳了很多负面印象,导致自己出问题,都属于失败的治疗……因为这个过程不可能没有自我防御,你只是把这种防御隐藏起来,尽量不给求助者带来刺激,它实际上仍然改变不了,病人本身是个垃圾,而治疗者是因为赚取收入才被迫忍受这种垃圾的社会行为本质。这个过程哪可能有什么共情和不评判,只是表现的像白衣天使一样。
                        病人作为一个被治疗(被处理)的客体,在社会行为上其实是褒奖形式上的治疗者,但治疗者其实应该把病人看成是治疗者自我治疗的客体。
                        所以用行为反馈(用花了钱换来的共情)诱导求助者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治疗。很多情况下,被治疗者形式上希望被治疗,但本质来讲,这种病态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他们探索周围环境可能性的一种方式,不应该被干预……只不过有些人希望有更经济、损失更小的方式,譬如病人的亲友和周围的社会成员。
                        …………
                        当然,病人不希望自己被定义为病人,但是这是现实,再怎么合理化、淡化这个找心理医生的行为,譬如心理卫生啦、请心理医生是有钱人的行为啦,都改变不了病人这个本质。
                        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有人恰巧关注自己在意识扩张的过程中也关注的一些问题,且这种关注能够构成实质的人际关系。我付钱,你来帮我缓解心理问题,当然也是一种实际的人际关系,但却和自我探索无关,因为这是表明的社会行为。


                        IP属地:河北12楼2024-09-25 11:20
                        回复
                          加为精品贴,楼主继续加油。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9-26 0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