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吧 关注:6,446贴子:323,506

回复:为筱俊亭大师建2999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为筱俊亭艺术家盖167楼


167楼2010-11-04 13:50
回复
    天津戏迷祝大师健康长寿!


    170楼2010-11-04 22:25
    回复
      大家多贴一些筱老的资料吧,这样子建楼更有意思,呵呵。
      我最喜欢筱老《打金枝》的剧照。


      IP属地:天津172楼2010-11-05 21:17
      回复
        打金枝也是筱俊亭先生的青衣代表作之一~


        IP属地:天津173楼2010-11-05 21:18
        回复
          筱俊亭和马金凤相约将来有机会合演两下锅的《穆桂英挂帅》,希望两位大师的弟子努力实现恩师们的愿望,呵呵


          IP属地:天津174楼2010-11-05 21:21
          回复
            筱俊亭在朝鲜,摘自今晚报。


            IP属地:天津175楼2010-11-05 21:42
            回复
              我参加赴朝慰问演出   发布日期: 2010-10-27 00:00 作者:筱俊亭
              时光流逝,转眼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60个年头了,作为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演员,我曾经有幸参加过第四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最可爱的人。这段经历,使我的思想得到升华,影响了我的后半生,让我终生难忘。
              我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1951年夏天出关献艺,在东北参加革命。1955年冬季,我所在的辽宁评剧二团接到一项光荣的任务——赴朝鲜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早在1951年4月,天津相声名演员小蘑菇和名琴师程树棠在赴朝慰问演出中光荣牺牲,当时天津各界群情激愤,我的爱国热情也受到强烈冲击。如今我作为国家剧团的一名演员,能够亲临朝鲜去慰问最可爱的人,怎能不高兴?
              这次赴朝,国家组成第四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共有五种艺术形式,分别由河南的豫剧名角常香玉,山西的晋剧名角牛桂英,上海的越剧名角傅全香,天津的曲艺名角小彩舞(骆玉笙),哈尔滨的评剧名角刘小楼、喜彩苓,沈阳的我和花淑兰为领衔主演。1956年2月12日,我们团自沈阳出发,踏上朝鲜的土地慰问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极大欢迎。志愿军战士见到祖国的亲人异常兴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亲人的挚爱之情。
              


              IP属地:天津176楼2010-11-05 21:43
              回复
                我们的演出条件相当简陋,或是席棚,或是露天找一块平整的土地,锣鼓一响便开了戏。因为欢迎祖国慰问团,战士们像过节一样穿得整整齐齐,看演出非常热情,不仅热烈鼓掌,看到高兴处,还时常燃响鞭炮。有一次就闹出了笑话。那天我跟花淑兰合演《母女俩》,剧中的母女正唱到精彩处,台下笑声阵阵。突然间“咣”的一声巨响,正在做戏的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吓得浑身一“激灵”,待反应过来,得知是志愿军在放鞭炮,不仅我被自己的窘相逗得笑了场,连看演出的志愿军战士也被逗得哄堂大笑。
                慰问团的演出相当繁忙,不断变换演出地点,时常是晚上坐带篷的军用汽车赶路,白天演出。志愿军机关所在的山洞中、伙房、炊事班、战士疗伤的医院,都曾留下我们的身影。在繁忙的演出之余,慰问团也和志愿军战士展开了广泛的接触,大型报告、小型座谈、个别谈心……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教育、感染着我。有一次我们去某部慰问演出完,首长先为代表团介绍了当时的战斗情况以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然后又带领我们参观战争防御工事——山中坑道。长长的坑道阴暗潮湿,非常狭窄,仅能容两个人勉强通过,洞顶不断滴滴答答往下滴水,洞壁长满了青苔。首长介绍说,由于长年不见阳光,许多战士身上都长了湿疹,痒得夜不能寐,还有的战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病。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我们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仍然咬牙克服重重困难,打跑了美国鬼子!
                令我感动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多是十七八岁,见到我们都无比亲切。有一位小战士郑重地将战利品——用缴获的敌机降落伞剪成的围巾给我戴上,深情地说:“请你们转告祖国的亲人,我们一定保卫好祖国的北大门!”我鼻子酸酸的,用颤抖的手给小战士胸前戴上从祖国带来的纪念章,望着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上眼眶……
                我们是在朝鲜度过的春节,1956年4月14日,圆满完成慰问演出任务,回到祖国。在朝鲜,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时时刻刻教育着我、影响着我。(刘万江整理)
                (作者简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90岁,天津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老旦行当创始人。曾任沈阳评剧院副院长,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获中国金唱片奖。)


                IP属地:天津177楼2010-11-05 2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