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吧 关注:340,774贴子:5,509,347

回复:方块叁的日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知不觉已经快两周没有写了,也已经开工两周了,但工作还是好拖拉,今天因为这个不想干了,明天因为那个不想干了,拖着拖着又要重新开始了,已经想不到导师从美国回来会怎么批评我了,估计下周就要回来了。
《精神现象学》已经到第三章了,“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之前感性确定性,也就是那最初的意识,在辩证发展过程中,在知觉中发现感觉达到了无条件的共相。这个无条件的共相,如果被当作静止的单纯的本质来看,是自为存在的极端那一面(?)与其对立的是非存在。但正因对立而产生了联系,所以共相也就成为非本质的,而意识便不能从知觉的幻觉中认识到真理,但这个共相证明了它自己是曾经从有条件的自为存在中解脱出来,并返回到自身的东西。意识还未把共相的概念作为概念来把握住,所以今后仍然是意识的对象,因为意识还未认识到共相的真理性或者规定性。对意识来说,对象从同他物的关系中返回到自身,因此意识成为自在的概念,但意识还不是自为的概念,因为在对象返回的过程中认识不到自己。就分析过程(旁观者)的我们看来,这个对象通过意识的运动而成为自在的对象,然而在对象的发展过程中,意识也牵连在里面,因此对象返回自身成自在之物,意识返回自身成自在之我是同一的。而在这个运动里,意识的对象是客观的东西,而不是意识自身,因此对意识来说,对象是客观的东西,是本质。
这样一来,知性扬弃了自己的不真以及对象的不真,但达到的真理的概念还只是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真理,而缺乏意识的自为存在,意识还未认识到自身。知性虽然承认这种真理的校准,但不能认识到自身,因此对象和意识仍是分离开来的。所以我们分析这一认识过程时要站到意识的地位,以“概念”自居,这里的“概念”即为自在自为存在着的对象的全体,是包含有意识存在的对象,因此意识就第一次成为形成概念的意识。
所达到的结果就是无条件的共相,但这个无条件的共相与最开始的共相不同,具有了“概念”。因此在最初是否定的抽象意义下的共相,现在又具有了肯定的意义。结果中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的统一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绝对对立的东西被直接地建立为同一的东西了,因为不需要再加以反思,因为已经具有了概念,所以是直接的。最初看来这好像只是形式,但也是内容本身,因为在结果中看来具有“概念”,也就具有了内容,即规定性。结果是这样的:在知觉中被认作真实的内容事实上只属于形式,并消失在它的统一性中,同时具有普遍性。
不过由于这个无条件的共相是意识的对象,所以形式和内容的区别就出现在它里面;这些环节,一方面是质料之媒介,即特质的媒介或集合,另一方面好像是返回到自身点单一体,即事物的自为存在。由于它们只是存在于无条件的共相之内,本质上它们本身毋宁是自身扬弃的方面,被建立起来的只是它们彼此的相互过渡。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4-08-24 22:07
回复
    最近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不是突然想读,而是在互联网上总要刷到悲剧的讨论,特别是有关古希腊悲剧与神祇的讨论,借以影射现实的生活,散发出一种低沉的气息,似乎悲剧就是生活的真理。我实在不认同这种观点,尽管我的生命状态非常低沉,但这并不是生命的真理,哪怕是终将消亡,也并非是悲剧,而是悲喜剧。探讨悲剧的大有人在,而鲜有人探讨喜剧。这与大众的生活有关,也有一种肤浅的神秘向往,而真的接触到了悲剧,谁都不会觉得它具有生命气息;相反地,悲剧之所以要引人怜悯与恐惧,是为了引人对相反的东西产生向往,而非沉浸在消极情绪之中。在生活中总有一种片面的观点,即认为悲剧引人深思,而喜剧供人消遣,这包含着概念的混淆与偏见。悲剧代表着严肃,喜剧代表着轻松,连带着对他们的内容产生了偏见,轻松的东西易于理解,严肃的东西引人深思,这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悲剧被认为是严肃文学,而喜剧被认为是轻松文学,这就产生了偏见,殊不知喜剧也是严肃的,只是呈现方式不同,摹仿的人不同(亚里士多德《诗学》)罢了,何以认为严肃的喜剧就不能引人深思,而轻松的悲剧就不能是供人消遣的呢?
    一说起古希腊悲剧,那可以讨论的内容就太丰富了。这是一个黄金时代,似乎西方所有的文学哲学乃至科学都可在此找到源头,当然,历史也是这样前进的,所以溯源的尽头也是一样。古希腊悲剧中的时代是英雄时代,我理解的是人们刚刚启蒙,刚具有伦理道德意识,而创造了与人们相反的不受伦理道德约束的奥林匹斯诸神与人类相区别,古希腊悲剧就是这样两种生命。而在尼采的美学著作中提到了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对立,即日神与酒神的对立。阿波罗代表着理智,狄俄尼索斯代表着醉狂。之所以悲剧是一种美学艺术,是因为其展现了现实中人们未能实现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超出现实。这还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关,其经典的理论就是这样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借悲剧名作《俄狄浦斯王》阐述“恋母情结”,提出潜意识中的“弑父娶母”的愿望。当然这是潜意识,是不能实现的,也是超出伦理道德的,是一种狄俄尼索斯的酒神醉狂精神的体现,所以悲剧才如此吸引人。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尼采的著作《悲剧的诞生》的小论文,之前觉得写的还行,现在觉得完全不行,是哲学的门外汉写出的文章,虽然也含有认识论的影子,也不能掩盖其缺点。我之后还要重新写一篇文章,要实现我的愿望,我得去搜集喜剧作品,虽然其不如悲剧作品多,但其价值未必不如悲剧作品。尼采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个哲学家,所以在其美学作品中,也会夹杂着自己的哲学观点。悲剧又恰恰符合其哲学中的“超人”与“强力意志”,尼采可能在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观点又或是借悲剧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与其作品风格也相近,他是出色的修辞学家,也是伟大的诗人,《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兼具文学与哲学价值的著作,我有时间也得重新阅读一番。
    说来也是,尼采是我在高三时期接触的了,虽然也同时接触了黑格尔,这也与我在高中时期的思想有关吧。那时候还比较浅薄,乐于信奉与老师教授的相反的内容,悲剧思想即是如此。不过黑格尔那时还读不懂,所以未能理解,也不能跳出悲剧的思想吧。
    说回古希腊悲剧吧,我最近还在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部著作是经典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篇幅不长但引人思考,给后人留下许多可供讨论的地方。这部著作主要讨论的是古希腊悲剧,作者提出悲剧是一种摹仿,摹仿现实中的人,还指出悲剧的成分,就质来看,含有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亚里士多德还对各成分的量进行了讨论,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核心,将悲剧分为简单剧和复合剧或者单线和双线,他以单线的复合剧为优,还以为突转是情节重要的手法。《诗学》还没看完,后续还要接着看。
    上述的著作我是在一本书中看到的,受其启发而阅读,这本书是《文学理论》,我想系统的学习一下文学,虽然捉襟见肘,但闲下来的时间还是有的。还要安排时间继续阅读《精神现象学》与《追忆似水年华》,这两部书希望我能在硕士毕业之前读完,这是一项浩大的任务,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4-09-01 22:51
    回复
      说完了最近读的书,接下来就说说我的生活吧。自8月中旬去实验室做实验以来,我还是没有跟导师有什么交流,也没有给他汇报我的研究进展,我感觉我的沟通能力在退化,似乎很难和导师进行讨论,也可能是潜意识里对他的敬畏感吧,实验任务没有完成也是一方面。我继续之前的合成,到昨天就差最后一步了,中途本来就要完成了的,可惜操作错误,只能从头开始,好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只用一两天即完成了前面的合成。最后一步还没有做过,但是还是有些莽撞,没有先小试,只留了一半的原料。
      好消息是另一个课题似乎是有了,而且我也完成了一部分的合成,只是性质仍然没有进行测定,需要尽快测定了。文献阅读也不到位,太过放松了吧。导师似乎放弃了直接指导我,让我跟着新来的博士师兄进行研究,这是我所希望的,跟着师兄做,似乎总是心理上更加平和,没有那么紧张和焦虑。
      身体和心理却没有什么进展,还大大倒退了,一个人生活太久是会生病的,更何况我本身就不是非常健康。好在这学期申请了助教,还认识了新的朋友,这学期和人的交流应该会更多,希望我能不那么自闭了。
      经济上更为窘迫了,至少要持续到十月中旬,因为要申请助学贷款,九月中旬就拿不到资助,现在只能熬到那时候了。还要尝试一下家教来增加开源,节流是必须的,尽管答应了要去造访友人的,只能耽搁一下了,十月下旬再去吧。
      妈妈现在已经不工作了,因为身体原因,虽然还没有退休,不过也挺好的,人生在世能活多久呢,工作也不是全部,早就希望她不要再工作了,等我毕业找到工作之后,日子会好过许多吧。爸爸还在工作,希望他能注意身体,好玩的他应该也会的。
      尽管对他们我已经没有了之前那么强烈的情感,还是希望他们能幸福,没有我也能幸福,我是不会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4-09-01 22:52
      回复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想着如果我是别人会喜欢上这样的我吗?那肯定是不会的,因为我这么沉闷,和人聊不来,全身负能量,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对人又没有热情,为什么要喜欢这样的人呢?晚上又看到网上男生因女生占座而互殴的新闻,我想自己什么时候能有这种气魄呢?从小到大感觉都非常窝囊,“老实”是我听到过的别人对我评价最多的词语,可是我并不觉得我老实啊,只是我不想去思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弯弯绕绕,那样活的也太累了吧。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我被别人欺负,我真的好讨厌这样的人,可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尤其是有些幽默感的人,仿佛所有的悲剧都可以用幽默来化解,来粉饰这世界上所有的不合理,这个世界真的好糟糕啊,我一点都不想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难以解释的意识,糟糕的自然界,万恶的造物主。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上帝,我一定要把它杀了,就像杀掉自己的双亲一样。
        我讨厌别人就像讨厌这样的自己一样,存在着这样的自己就意味着存在着与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可那个人我也是讨厌的。如果我有一天能够得精神分裂症,我一定要其中一个意识亲手杀掉另一个意识,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稍许宽慰,才能为在这个糟糕的世界上找到稍许存在的感觉。一切的一切都是要跟着恨意走。
        中午午休的时候搜索了一下为什么我在被批评或斥责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而失语,人工智能告诉我是应激反应,而且我被喜爱的师姐批评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觉得师姐是温柔的,但是她在批评我的时候我还是失语,说不出话来,我很难想象当时是什么状态,她还平和地问我当时是怎么教我的,我还是说不出话,一直沉默着,我不知道是为什么。组会上导师批评我也是,仪器考核的时候老师问我问题也是,我总是保持沉默而说不出话来。反而是父母骂我的时候我会激烈地骂回去,语气十分强烈,甚至是憎恶,这是他们应得的待遇,在小时候家暴我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他们老了的时候会是什么模样。
        那则新闻一定是激起了我的恨意,对所有伤害过我的人的恨意,我不断在心理暗示,如果有人妄图对我使用暴力,一定不要客气,照死里反击,什么都别想,自己一定不能受伤,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都去死吧。这样的恨意还延续到了记忆里,所有欺负过我的人,再来一次,我一定照着头打下去,拿着最坚硬,最尖锐的武器,不管是谁,只要是欺负我攻击我的人,都要照着头砸下去。
        希望我能好好活着。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4-09-05 0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