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吧 关注:245,699贴子:1,315,633

朝问道夕死可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朝问道夕死可矣出自: 【论语 • 里仁 】,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其上下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现解释“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涵义,看看小学二年级查资料识不识字,查的哪本“百度”大辞典?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24-07-04 08:26回复
    南宋朱熹上课教论语,学生请教朱熹:“老师,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代表早上,夕代表晚上。朝夕代表很快的时间,很短的时间。难道你了解什么叫做道?不需要去实践吗?”
    出自《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中原文,我同样贴出来:
    "或问:'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朝代表早晨,夕代表晚上,这就是说只要在一天之内就能领悟到道理,就可以安心而死了吗?这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去实践?"
    朱子曰:"此言乃是极言之辞。孔子之意,乃是说如果能在短短一日之内,就能够真正领悟到道理的精髓,那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即使当天就死去,也是可以的了。但这并不是说真的就不需要去实践。"
    "领悟到道理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要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解层面,而不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那也是不够的。所以孔子的本意是要激励人们尽快领悟到道理的精髓,并且要能够在生活中真正践行。"
    这就是迂腐儒家通行解释“死”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涵义,旨在于凭空捏造“闻道”或“闻道德”。当然这种解释,儒家本身内部也有较大争议,如:
    陆象山
    陆象山认为朱熹的解释过于注重道德修养,忽视了孔子原本的思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强调及时行乐,而不是一味追求道德完美。
    王阳明
    王阳明批评朱熹的解释过于教条化,缺乏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他认为孔子所说的"朝闻道"是指通过内心的觉悟和体验来领悟道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习。
    顾炎武
    顾炎武认为朱熹过于强调"领悟"和"实践",忽视了孔子原本强调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指知与行合一的境界。
    黄宗羲
    黄宗羲批评朱熹的解释过于狭隘,没有把握住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他认为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洞见。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24-07-04 08:39
    收起回复
      2025-07-14 09:31:12
      广告
      假使今天有同学今天听懂了什么叫做“道”或者:“人生的正路”,你最好希望多活个几十年慢慢实践。傅佩荣:“家贫出孝子,国乱现忠臣。我不希望家贫,不希望国乱。行善是有条件的,乱世里面很多人行善,生在太平年代,想做好事都没机会,那不是不公平吗?行不行善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心思拨乱反正,回归正道,这个叫朝闻道夕死可矣。”
      那么问题又来了,早上闻大道,晚上就死了,这闻的是什么道?如果讲人生精彩的道,人不舍得死。这个道,只能讲人生是虚无的,世界本空,生死没有不同,死了和活着没有区别。虚无主义的道,一切皆虚幻当作如是观的道。这个道,证道则无死无生。否则再怎么理解这句话都是不通的。首先,这句话不能作为绝对真理。在研究这句话的路上,不仅要溯源,也要结合当时语境。然后,被大众理解以后,占据一言堂的位置,也不要说这句话是全然真理,就不会陷入莫名其妙的固执和“唯我论”中,在我看来,都是迂腐至极的表现。
      尤其是这位字典都不知道怎么查的小学二年级,整天喷这个喷那个,不知所谓。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24-07-04 08:53
      回复
        当时我在帖子后面回复这个问题,就是看到了这位吧友遣词造句用到了这个“朝问道夕死可矣”,并且他沿用的是朱熹一派的通行翻译,我在本帖说了,纵使这个翻译,儒家内部就有很多纷争。在教学研习上,高一版语文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单元中,这句话被选录并进行了讲解。教材解释说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修养的理想追求,即只要能在短时间内真正领悟到道理,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的《论语选读》单元中,也收录了这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解释同样不采用朱熹的“生死二元论”,即:“夕死可矣就是晚上就可以死了。”
        2017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题中,将这句话作为一个选择题的选项出现。
        该题问及这句话的含义,选项包括:
        A.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可以安然而死
        B.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C.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不需要再去实践了
        D.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9年全国卷Ⅱ高考语文试题中,再次将这句话作为选择题出现。
        该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选项包括:
        A.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可以安然而死
        B.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C.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不需要再去实践了
        D. 只要能在一天之内领悟到道理,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正确答案仍为B选项。
        哈哈士,你不是要查字典吗?小学二年级能否做的来高考语文题目?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24-07-04 09:02
        回复
          实际未年未月未日所做思考,辨证,合乎道家理念,也逻辑畅通,不失为一种好的解释。也比较贴近高考出题人和语言研究的典范。而他的这个论证,被哈哈士奚落为“不懂人话”,似乎哈哈士的水准比:出题的“院士”要高,比教材要通透。正是百度行天下,天下自媒体号独大。查字典?我查你家脉批。你懂查字典?哈哈士?小学二年级遑论“真理”也不脸红。没文化不要紧,怕的是没文化出来装你NND脉批。


          IP属地:中国台湾5楼2024-07-04 09:07
          收起回复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04 09:10
            收起回复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强调的是追求大道的迫切心理,以及得道了,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能坦然面对死亡。


              IP属地:四川8楼2024-07-04 10:52
              回复
                古人说话直白,道理很简单,是我们刻意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导致离真相越来越远。


                IP属地:四川9楼2024-07-04 10:53
                收起回复
                  2025-07-14 09:25:12
                  广告
                  现代人说话弯弯绕绕,说不到点子上。


                  IP属地:四川10楼2024-07-04 10:56
                  回复
                    这句话可以用卦爻辞了解它的确义。朝闻道,用佛教的话说有解脱之义,孔子儒家没有这个概念,但有类似的意思,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人怕死是因为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对人生有疑惑。解上六,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7-04 14:02
                    收起回复
                      道,溯源比较复杂,我试图不从训诂或文字的起源考校。
                      说起来可能会比较抽象。虚空承载着意识海,但虚空并非一个物理空间,虚空是由宏观本源的意识波构成的一个意识场。但虚空自身在漫长的恒古中也生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意识海中有一个区域被所有的意识流共同套叠经过——虽然每个频段上的意识流都构筑出了自己的能量频率领域,但在所有意识流间有一个共有的交集覆盖的区域,这一区域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意识信息集散地与能量的交汇点。就是这些不同的意识能量流之交汇,共同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狭义本源。狭义本源其实没有一个实质的、核心化的实体存在。所以有没有“狭义本源”这样一个“单位”尚存争议。它本身并非一个固定的存在,就好像水中的旋涡,它确实就在那里,可以很长时间保持在同一处;但是随着变量的变化,它也会改变其位置与形态,有时甚至会形成多个旋涡,彼此独立运作,过段时间又融合成一个;当某些条件参数被改变后,整个旋涡也有可能就那样消失了,仿佛从来就没有过一样,不留下丝毫的痕迹。


                      IP属地:中国台湾19楼2024-07-04 17:15
                      收起回复
                        观察狭义本源时,就好像看一个由数条大路交汇构成的立体交叉路口,它确实是一切往复的共同与共通的集散地,但是它并非是一切之“始母”,而是因缘际会之所成。在表达上我们确实需要庖丁解牛,但是面对各种“名”号的牛肉、牛骨,你要能始终头脑清晰地认知到那是源于一只完整的牛。每个肌肉与骨骼确实是可被拆解开独立分析的,但它们是一体运作的——只有在整体里,它的价值与功用才能被完整地理解出来。不然就只能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了。狭义本源的极化点中源源不断地喷涌出众多的意识能量微粒雾。这些意识能量微粒从本源内核中被蒸腾出来,它们每个都携带着源于本源整体宏观意识某一面向上的部分意识碎片。这导致这些意识能量微粒在初始化的阶段上,因随机携带了不同面向的意识碎片形成了意识频率上的各自差异。(在随机的混沌中,从来没有微观的公平可言;但在宏观的全局上看,一切都是平等、平衡与公平的。)


                        IP属地:中国台湾20楼2024-07-04 17: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