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突然清醒后,才发现时间在记忆中被划在了一幕幕相同的场景中,而记忆的时间早把我丢在原地,独自远去……”
“于是,我便想,是否还有些让这些记忆不断复制的必要?这样,活着似乎也是在浪费呢?”
在一些博客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文字,文字的主人大多都是年轻人,有的是转载的,有人却是用自己的内心来写的---“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有很多人,面临生与为更宝贵的事业而死的抉择。这样的人要走向死亡,是经过深刻的思考的,是舍生取义。而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另一些头脑发热、过度偏执的大张旗鼓地喊着要轻生并做出傻事的人。
这些人多是缺少阅历的学生少年,我们的同龄人。
因为学习的压力、从未经受的挫折或亲情的“情场失意”,有人变得麻木,而有人走向极端---改变。
其实面对这些,改变远远比麻木的好,它意识到了“这样活着没有意义”,但选择“不活”和“不这样活”就是迈向死亡与重生的差距,它们统称为改变。
仅两字之差,就跨越了生死,这仅是一念之差,有一点万宗归一的味道,就像钟表上的12点与1点,好像很远,其实很近,即然想到了改变,不做麻木无知的那一类人,已是比他们强多了,那为什么不用积极一点的态度,选择向上的人生呢?走到改变这一步就是人生的转折点,忍耐一下,蓄一下力,等待自己的重生,不好么?
再说死亡,这是一种很郑重的事。有人说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样说来,又有一些人认为早晚是死,又活着干嘛呢?不是说了,生命是一个过程吗?如果没有走完这个过程,又有什么资格说它没有意义呢?轻生的人多是不承认生的意义又把死当作唯一的反抗或逃避。这样的人不是太傻了吗?这样的动机只是一时冲动,当你过渡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时就会淡然了,看透人世不是放弃人世,而是顺其自然,借“力”打“力”,把生命这本书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潇洒一生,直到坦然到达终点。所以,拿看透红尘为借口的,你还没悟透。
活着总是有意义的,但你要去找,它不是现成的。看一看身边,再望一望远方,就没有值得留恋的?那你还不如笨死算了。
“于是,我便想,是否还有些让这些记忆不断复制的必要?这样,活着似乎也是在浪费呢?”
在一些博客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文字,文字的主人大多都是年轻人,有的是转载的,有人却是用自己的内心来写的---“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有很多人,面临生与为更宝贵的事业而死的抉择。这样的人要走向死亡,是经过深刻的思考的,是舍生取义。而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另一些头脑发热、过度偏执的大张旗鼓地喊着要轻生并做出傻事的人。
这些人多是缺少阅历的学生少年,我们的同龄人。
因为学习的压力、从未经受的挫折或亲情的“情场失意”,有人变得麻木,而有人走向极端---改变。
其实面对这些,改变远远比麻木的好,它意识到了“这样活着没有意义”,但选择“不活”和“不这样活”就是迈向死亡与重生的差距,它们统称为改变。
仅两字之差,就跨越了生死,这仅是一念之差,有一点万宗归一的味道,就像钟表上的12点与1点,好像很远,其实很近,即然想到了改变,不做麻木无知的那一类人,已是比他们强多了,那为什么不用积极一点的态度,选择向上的人生呢?走到改变这一步就是人生的转折点,忍耐一下,蓄一下力,等待自己的重生,不好么?
再说死亡,这是一种很郑重的事。有人说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样说来,又有一些人认为早晚是死,又活着干嘛呢?不是说了,生命是一个过程吗?如果没有走完这个过程,又有什么资格说它没有意义呢?轻生的人多是不承认生的意义又把死当作唯一的反抗或逃避。这样的人不是太傻了吗?这样的动机只是一时冲动,当你过渡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时就会淡然了,看透人世不是放弃人世,而是顺其自然,借“力”打“力”,把生命这本书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潇洒一生,直到坦然到达终点。所以,拿看透红尘为借口的,你还没悟透。
活着总是有意义的,但你要去找,它不是现成的。看一看身边,再望一望远方,就没有值得留恋的?那你还不如笨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