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个古老而深邃的词汇,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在当今社会,国学似乎被一些人遗忘在角落,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过时。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国学真的有用吗?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国学并非汉民族的专利,而是汇聚了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它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体现了“一体多元”和“和而不同”的特点。
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正如陈寅恪所说:“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
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等外来文化之真。
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
国学养育人的心灵。
梁启超曾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这就是说,《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是中国历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
中国的草根流传着许多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精神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及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
国学培养君子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间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在民国间影响甚大。
他重视家庭为人生最初之学校,善良之家庭为社会、国家隆盛之本。
他认为,私德不健全则很难有健全之公德。
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
这就是由内而外逐步加以推扩、实践与体验的过程。
国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成才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和德性教育。
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它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须的一些素养。
它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
这不是大学教育才有的问题,而是中小学教育就该关注的。
养育青少年的性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
否则,孩子们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人格无法挺立起来,无法靠自己撑起自己的天空。
现在知识教育偏胜,德性教育不足,父母和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所谓前途,只顾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重视不够。
其实这都是把问题留给大学和社会。
等到孩子真的自己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茫然无措,格格不入。
因此,国学中的很多关于如何养育我们的心灵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国学并非过时之物,而是蕴含着丰富智慧和价值的宝库。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能为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引和启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
在当今社会,国学似乎被一些人遗忘在角落,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过时。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国学真的有用吗?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国学并非汉民族的专利,而是汇聚了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它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体现了“一体多元”和“和而不同”的特点。
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正如陈寅恪所说:“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
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等外来文化之真。
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
国学养育人的心灵。
梁启超曾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这就是说,《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是中国历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
中国的草根流传着许多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精神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及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
国学培养君子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间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在民国间影响甚大。
他重视家庭为人生最初之学校,善良之家庭为社会、国家隆盛之本。
他认为,私德不健全则很难有健全之公德。
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
这就是由内而外逐步加以推扩、实践与体验的过程。
国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成才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和德性教育。
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它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须的一些素养。
它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
这不是大学教育才有的问题,而是中小学教育就该关注的。
养育青少年的性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
否则,孩子们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人格无法挺立起来,无法靠自己撑起自己的天空。
现在知识教育偏胜,德性教育不足,父母和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所谓前途,只顾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重视不够。
其实这都是把问题留给大学和社会。
等到孩子真的自己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茫然无措,格格不入。
因此,国学中的很多关于如何养育我们的心灵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国学并非过时之物,而是蕴含着丰富智慧和价值的宝库。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能为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引和启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