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吧 关注:67,512贴子:524,017
  • 0回复贴,共1

《心中的那束光》图书出版征稿活动开始啦!为梦想找到一席之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4年5月3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文学与公益”主题交流活动在上海愚园路492号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同心同行公益基金会与泉州预见遇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活动旨在通过文学的形式,挖掘青春时代的闪光瞬间,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公益精神,为广大青年搭建了一个展现才华、传递温暖的舞台。会上邀请了著名作家、编审俞天白先生、电影编剧郑向虹先生、资深编剧蒋鸿源先生、资深电影人吴若珉先生,以及爱心企业家与青年代表等,共同探讨了关于青春、文学与公益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活动伊始,由主持人厉炅先生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单位——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福建财经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上海红领酷特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禹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岚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用楼宾馆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厉炅先生向在场嘉宾介绍了本次活动主题,以及“心中的那束光”征稿活动的缘起,并说明了这一活动对于推动文学创作、加强文化交流及促进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接着,于北北女士向大家介绍了预见遇见,作为一个文学创作、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的平台,深知文学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了为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推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践行社会责任与贡献公益力量的初心与使命。通过举办“心中的那束光”征稿活动,连接青春、文学与公益,旨在寻找那些触动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希望在这次征稿活动中,能够发掘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让更多人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上海闵行区梅陇天募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理事长王弘力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虽然他自幼患有脑瘫,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他对文学却抱着十足的热爱,文学也是他心中的一束光,一直不断的支撑着他。后来他投身于公益事业,希望用公益的渠道帮助更多的人,让文学的力量扩散得更大。正所谓人生总是会有一定的遗憾,但心中的那束光只要存在,就会经久不衰的耀眼。
著名作家俞天白老师,作为曾经《萌芽》杂志编辑、副主编以及上海作家协会四、五、六、七届理事,对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
俞老师表示自己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仍有一颗青春的心,同时也认为“青春、文学与公益”这个主题非常好,公益与文学这个题目大有文章可做,而且是必须要做!
在现场,俞老师主要讲了两句话,一句是“文学不是工具”,另一句是“公益需要文学”。表示对于“青春、文学与公益”这样的主题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拿文学当作公益的一种工具,强调文学就是文学。他们这代人是从批判把文学当成工具、让文学回归文学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深知把文学当成工具的负面影响。文学是一门陶冶情操、帮助我们把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的艺术,是理解人、社会和世界的艺术。虽然文学不是工具,但是公益却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明确我们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他引用了海明威说的:“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他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别问丧钟为谁而呜,它就是为你敲响”,鼓励大家要用正向积极的心态去做文学,希望大家通过文学和公益的交互实践,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关于俞老师的发言,于北北女士也表示文学本身应该是独立性和纯粹性的,文学是一种精神的食粮,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度和独特性,不应被简单地工具化。所以,在“文学与公益”的交叉点上,不能将文学作为公益的工具,而是两者之间的可能性与互补性,预见遇见也是在试图探索一条可以让文学在社会公益领域发挥更大价值的新路径。“心中的那束光”这个活动正是如此,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正向的,文学是表达的方式,而公益是回馈社会、传递爱心的桥梁。
对此,郑向虹老师也忍不住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郑向虹老师先后就职于《电影故事》杂志,东方电影频道和上影集团创作策划部。一级编审,同时也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他热爱文学、热爱电影,他表示:电影就是文学,任何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文学,文学是一切影视产品的土壤,没有文学的电影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学滋养着电影,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这就是伟大文学的魅力所在。
同时,资深编剧蒋鸿源老师也为现场带来了精彩的分享,1963年他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毕业,创作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如《五彩纺织女》《沙家浜外传》等。
他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视力障碍人士,如何切身实际的感受到到盲人群体的需求,他希望能帮助盲人,让盲人也能够看电影,体验文学的魅力。虽然很多人不理解,盲人看不见怎么能看电影呢?但在蒋老师的努力下,他打破了社会的偏见,一种能“听着看”的电影形式诞生了,他为很多电影撰写解说词,实现了盲人电影的自由。
蒋老师的故事令人动容,建立中国第一条全国电影数码放映院线、资深电影人吴若珉老师说道,电影圈流传着一句:“北有高军,南有赵军,中有蒋军(蒋鸿源)”果然名不虚传。
同时吴老师说:各行各业中最难的就是做文学,文学和电影有着紧密的关系,电影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文学作品。艺术土壤孕育文学作品的锋芒,而“心中的那束光”这个主题正是文学人心中最需要抓住的,也是最让他动容的,心中的那束光是一个人的灵魂表达,它直击人的内心,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文学需要电影,心中的那束光亦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能量,希望后辈继续努力,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太原工业学院青年代表赵志杰同学接过接力棒,表示:自己从小热爱写作,对待文学抱有严谨且认真的态度,2020年与预见遇见初相识,过程中有磕绊、有快乐、有成长、也有收获。2024年是预见遇见成立的第十四个年头了,十四载耕耘,它已成为无数文学追梦人的温暖港湾。如今平台通过举办《心中的那束光》征稿活动,不仅汇聚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心血与情感,更引导我们深入探索每个人心中的光芒与力量。预见遇见传递给我们的信念是:文学是灵魂的滋养,文化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公益是社会责任与担当的体现,愿平台能继续发扬文学精神,引领更多文学爱好者发现、追求并点亮自己心中的那束光。
对于青年代表赵志杰同学的发言,于北北女士也表示,未来预见遇见将积极践行这份信念,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活力、温暖和正能量的平台,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多位企业家,也分享了自己在公益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红领酷特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庆表示:他自幼就热爱文学。认为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够读懂生活的人,必然对文学充满激烈的热情。
上海恩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于海枫,对此次活动给予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认为世界需要公益,公益也让文学变得更加精彩。未来之路上,愿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队伍中去,奉献更多的爱。
结尾,上海同心同行公益基金会理事朱晨先生总结到,文学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责任感。公益正是文学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学作品通过聚焦社会问题、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引导读者关注和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共同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公益活动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无论是亲身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还是观察公益活动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通过文学的手段,我们可以将公益活动的真实场景、感人故事以及深远意义呈现给读者,进一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审美性和艺术性,更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改变社会。公益为文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通过将文学作品与公益活动相结合,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公益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心和责任感,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会后,由上海同心同行公益基金会理事朱晨先生与常务副秘书长徐子清女士对爱心企业进行了证书颁发,再次对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的企业家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活动不仅是思想、观点和创作经验的相互碰撞、交融,还特别关注了社会公益议题,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正能量,倡导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深度促进了青春、文学与公益的融合。参与者们一致认为文学不仅是心灵的慰藉,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这样的文学平台,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有意义的行列中来。《心中的那束光》不仅是一个征稿主题,更是一个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的象征。它代表着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独特的追求与信念,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得以用文字描绘内心的光,分享彼此的故事与感悟,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方向。


IP属地:江苏1楼2024-06-05 17: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