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经过了一些时间的使用,我发现PentelPN3015这支笔还是有不错的实用性的。首先,尽管它的尺寸不够大,重量也太轻了,但是全金属的结构还是有不错的质感,小而重的感觉还是有不错的体验;尽管拿在手里不够舒适,但还算可以掌控,不至于拿不稳。它的手握段特别应该称赞,这种CNC深环的防滑效果真是太好了!又不会硌手,又不会滑落,手感刚刚好,这就比较适合长时间的书写了。另外,它的全金属外观十分靓丽,香槟色的铝合金后段和白亮的不锈钢握手段以及尾帽和笔夹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非常愉快,爱不释手。
PN3015的前揿出芯使用感受很差,或者说基本不能实用。第一是因为前揿力太大,每次操作都会十分担心卡头卡不住铅芯,发生滑牙,如果有一次,卡头就会遭遇重创,清理起来就会相当吃力,而且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以后就休想再用前揿出芯功能了,甚至全自动功能都可能失效,这种担心会让人不敢使用前揿出芯;另外,如此大的压力,对书写背板的要求很高,必须要在硬平面上书写,才可以使用前揿,如果背板有软垫,那就不行,而且前揿造成的黑点也十分严重,即便是写句点,也不够自然;况且我的PN3015在使用一般的B铅芯时,前揿功能会不稳定,有时正常,有时护芯管不能复位,卡在了半路,需要用手帮助它复位;而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次前揿,最多只能推出0.8mm的铅芯,没写两行字,就又需要前揿操作了,非常烦人,因此说,此笔不便常用前揿操作。
那么应该怎样出芯呢?如果要作为实用笔,就必须要有最实用的出芯操作方式。我自然会使用推动护芯管出芯这种方式(好在这样操作护芯管不会卡住)。该笔的护芯管只能回缩1/2,每一次会带出2mm的一段铅芯,那么连续操作两次,就可以带出4mm长的铅尖,非常实用,一回操作就能书写5-6行字,大大节省了操作出芯的次数。这样,该笔就有了成为实用笔的基础。
当然,它还是不能成为比较完美的实用笔,毕竟太细的直径写长了会硌手,舒适度不够好,长护芯管也需要一个保护帽才能确保安全,但是作为短时间使用的常用笔它还是很称职的。
直到此刻,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Pentel的设计人员搞出来一种复合锁定的笔头?这个逻辑有些迷离。具体地说,当采用前揿出芯操作时,铅芯和后机构一同被推入,后机构的端面就会离开笔头中的铜套端面,这个铜套控制着护芯管和前机构的摩擦力,当释放铜套以后,护芯管就会被抱紧,移动摩擦力增大,但依然可以移动。当铅芯被推到与护芯管口齐平以后,铅芯就和护芯管一同被推入了,此时后机构继续向右走,压力逐渐增大,直到护芯管移动到末端位置被锁定,不能再推动了,此时放开压力,后机构就会复位,把铅芯从护芯管中推出,直到后机构的前端面撞击护芯管的尾端,使其解锁,同时也撞击铜套,使护芯管被释放,摩擦力大幅度降低,护芯管可以自由移动了,它就会在很弱的弹簧力作用下复位,与它连成一体的前机构就会把铅芯从后机构当中再拉出来一段,保持铅芯原来伸出管口的长度不变,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前揿出芯工作。
那么我就奇怪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没有铜套,仅仅依靠护芯管移动到末端的锁定功能,也一样可以实现前揿出芯的功能,何必还要设计这个二次锁定的铜套零件?因为多了这个零件,使得前揿力增加了一份,效果不是更差吗?设计者似乎在画蛇添足,但我仔细分析,还是有原因。例如,当前揿动作没有把护芯管压到底时,护芯管本身就没有被锁定,这时抬手,前后机构一同复位,就不可能推出一段铅芯;而有了这个双重锁定结构,因为后机构的移动,把铜套释放,让护芯管受到了较大的摩擦力而被抱紧,这时,即便护芯管没有到位锁定,在抬手以后,后机构复位的时候,护芯管也会停在那里不动,让铅芯从它的中孔穿出,直到后机构的端面敲打压迫铜套,释放护芯管以后,护芯管才会复位,就能再次把铅芯拉出一段。我想,增加这个铜套的作用,很可能是为了提高前揿出芯的可靠性。可见,对护芯管弹簧的弹力有极高的限制,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大了会克服护芯管被抱进以后的摩擦力,小了无法把铅芯从后机构中拉出,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很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我的笔这个弹簧就过轻了,结果经常不能可靠地把铅芯拉出,在前揿抬手以后,它就停在半路上,出现失误。尽管这种情况不定期出现,也会十分影响前揿功能的使用。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换这个弹簧,但是,PN3015的笔头内部结构是密闭的,我分析装配时采用了一次压入的方案,没有考虑拆卸和维修。或许应该自己重新设计一个笔头,替换掉原来的笔头,仅仅设计一个护芯管锁定功能即可,把橡胶阻尼环改成3球单向机构,然后把后机构的弹簧换成一个较轻的弹簧,并且还要设计合适的尺寸,让一次前揿可以推出至少2mm的铅芯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用前揿机构。
PN3015的前揿出芯使用感受很差,或者说基本不能实用。第一是因为前揿力太大,每次操作都会十分担心卡头卡不住铅芯,发生滑牙,如果有一次,卡头就会遭遇重创,清理起来就会相当吃力,而且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以后就休想再用前揿出芯功能了,甚至全自动功能都可能失效,这种担心会让人不敢使用前揿出芯;另外,如此大的压力,对书写背板的要求很高,必须要在硬平面上书写,才可以使用前揿,如果背板有软垫,那就不行,而且前揿造成的黑点也十分严重,即便是写句点,也不够自然;况且我的PN3015在使用一般的B铅芯时,前揿功能会不稳定,有时正常,有时护芯管不能复位,卡在了半路,需要用手帮助它复位;而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次前揿,最多只能推出0.8mm的铅芯,没写两行字,就又需要前揿操作了,非常烦人,因此说,此笔不便常用前揿操作。
那么应该怎样出芯呢?如果要作为实用笔,就必须要有最实用的出芯操作方式。我自然会使用推动护芯管出芯这种方式(好在这样操作护芯管不会卡住)。该笔的护芯管只能回缩1/2,每一次会带出2mm的一段铅芯,那么连续操作两次,就可以带出4mm长的铅尖,非常实用,一回操作就能书写5-6行字,大大节省了操作出芯的次数。这样,该笔就有了成为实用笔的基础。
当然,它还是不能成为比较完美的实用笔,毕竟太细的直径写长了会硌手,舒适度不够好,长护芯管也需要一个保护帽才能确保安全,但是作为短时间使用的常用笔它还是很称职的。
直到此刻,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Pentel的设计人员搞出来一种复合锁定的笔头?这个逻辑有些迷离。具体地说,当采用前揿出芯操作时,铅芯和后机构一同被推入,后机构的端面就会离开笔头中的铜套端面,这个铜套控制着护芯管和前机构的摩擦力,当释放铜套以后,护芯管就会被抱紧,移动摩擦力增大,但依然可以移动。当铅芯被推到与护芯管口齐平以后,铅芯就和护芯管一同被推入了,此时后机构继续向右走,压力逐渐增大,直到护芯管移动到末端位置被锁定,不能再推动了,此时放开压力,后机构就会复位,把铅芯从护芯管中推出,直到后机构的前端面撞击护芯管的尾端,使其解锁,同时也撞击铜套,使护芯管被释放,摩擦力大幅度降低,护芯管可以自由移动了,它就会在很弱的弹簧力作用下复位,与它连成一体的前机构就会把铅芯从后机构当中再拉出来一段,保持铅芯原来伸出管口的长度不变,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前揿出芯工作。
那么我就奇怪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没有铜套,仅仅依靠护芯管移动到末端的锁定功能,也一样可以实现前揿出芯的功能,何必还要设计这个二次锁定的铜套零件?因为多了这个零件,使得前揿力增加了一份,效果不是更差吗?设计者似乎在画蛇添足,但我仔细分析,还是有原因。例如,当前揿动作没有把护芯管压到底时,护芯管本身就没有被锁定,这时抬手,前后机构一同复位,就不可能推出一段铅芯;而有了这个双重锁定结构,因为后机构的移动,把铜套释放,让护芯管受到了较大的摩擦力而被抱紧,这时,即便护芯管没有到位锁定,在抬手以后,后机构复位的时候,护芯管也会停在那里不动,让铅芯从它的中孔穿出,直到后机构的端面敲打压迫铜套,释放护芯管以后,护芯管才会复位,就能再次把铅芯拉出一段。我想,增加这个铜套的作用,很可能是为了提高前揿出芯的可靠性。可见,对护芯管弹簧的弹力有极高的限制,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大了会克服护芯管被抱进以后的摩擦力,小了无法把铅芯从后机构中拉出,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很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我的笔这个弹簧就过轻了,结果经常不能可靠地把铅芯拉出,在前揿抬手以后,它就停在半路上,出现失误。尽管这种情况不定期出现,也会十分影响前揿功能的使用。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换这个弹簧,但是,PN3015的笔头内部结构是密闭的,我分析装配时采用了一次压入的方案,没有考虑拆卸和维修。或许应该自己重新设计一个笔头,替换掉原来的笔头,仅仅设计一个护芯管锁定功能即可,把橡胶阻尼环改成3球单向机构,然后把后机构的弹簧换成一个较轻的弹簧,并且还要设计合适的尺寸,让一次前揿可以推出至少2mm的铅芯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用前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