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关键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关键句型有些已经不被传承,所以现代人没办法读懂。比如,止这个字,现代的意思是停下来。但春秋战国那时候,可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居住地,根据地这类意思。句型上说,比如玄之有玄,损之有损,现代人认为是语气上的一种强调,但很可能不是表达语气,而是强调行为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的文字运用的问题,阻碍了道德经的正确解读。道德经的语言形式很特别,以至于韩非子也有些把握不了。可见,这是一种非常小众化的语言形式。
再比如叠词的用法,生生,明明,物物,这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章里也出现过。现代人认为是动宾结构,或者语气的强调,果真如此吗,未必。看看玄奘版金刚经,大量这样的用法,诸佛法诸佛法者,大身大身者,众生众生者,一切法一切法者,等等,很多这样的用法,一定是传承了某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佛道间是通的,都在用。可是一般人不懂了。比如佛经里的,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说如如。连那些大和尚也说不清楚。
实实在在的说,从文字角度看,懂老子的,我认为一个是庄子,一个是曾参,也就是写《大学》的作者。曾参讲了道学在个人事业发展过程的运用。庄子讲了道学在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应用。而其他人,基本是懵的。
再比如叠词的用法,生生,明明,物物,这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章里也出现过。现代人认为是动宾结构,或者语气的强调,果真如此吗,未必。看看玄奘版金刚经,大量这样的用法,诸佛法诸佛法者,大身大身者,众生众生者,一切法一切法者,等等,很多这样的用法,一定是传承了某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佛道间是通的,都在用。可是一般人不懂了。比如佛经里的,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说如如。连那些大和尚也说不清楚。
实实在在的说,从文字角度看,懂老子的,我认为一个是庄子,一个是曾参,也就是写《大学》的作者。曾参讲了道学在个人事业发展过程的运用。庄子讲了道学在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应用。而其他人,基本是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