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7贴子:2,996,452

道德经难理解,根本问题在哪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认为,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关键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关键句型有些已经不被传承,所以现代人没办法读懂。比如,止这个字,现代的意思是停下来。但春秋战国那时候,可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居住地,根据地这类意思。句型上说,比如玄之有玄,损之有损,现代人认为是语气上的一种强调,但很可能不是表达语气,而是强调行为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的文字运用的问题,阻碍了道德经的正确解读。道德经的语言形式很特别,以至于韩非子也有些把握不了。可见,这是一种非常小众化的语言形式。
再比如叠词的用法,生生,明明,物物,这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章里也出现过。现代人认为是动宾结构,或者语气的强调,果真如此吗,未必。看看玄奘版金刚经,大量这样的用法,诸佛法诸佛法者,大身大身者,众生众生者,一切法一切法者,等等,很多这样的用法,一定是传承了某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佛道间是通的,都在用。可是一般人不懂了。比如佛经里的,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说如如。连那些大和尚也说不清楚。
实实在在的说,从文字角度看,懂老子的,我认为一个是庄子,一个是曾参,也就是写《大学》的作者。曾参讲了道学在个人事业发展过程的运用。庄子讲了道学在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应用。而其他人,基本是懵的。


IP属地:广东1楼2024-05-28 16:52回复
    所以,连庄子自己也感慨,这方面的道理很难向别人说清楚,他说——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他自己明白了,他也努力解释了,但解释完,他也觉得解释的不是很清楚。这是件没办法的事。


    IP属地:广东2楼2024-05-28 17:01
    收起回复
      正解。
      我早就跟你说了,《道》呢,是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甚至可以随便说的。


      IP属地:北京3楼2024-05-28 17:09
      收起回复
        实话实说。《道德经》这本书很可疑,他应该是《易》的说明书。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篇文章说的很清楚,当时是没有道学的。而对应的是,只有《易》学。


        IP属地:北京4楼2024-05-28 17:26
        收起回复
          语言文字的隔阂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实思想的隔阂、哲理逻辑的思考不清,影响更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5-28 18:50
          收起回复
            因为过去就不存在,只寄于现在的一域,需要现在来解释,而现在是不断变动的。如岳飞之黑白,在于今人之价值,所以,历史只用于参考,不能用于今日行之标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28 23:54
            收起回复
              看來,幾乎 所有 的 爭論、辯論~
              (好像)都 離不開 「存在與不存在」、
              「有與無」、「斷與常」⋯⋯等等之類?
              @买空卖空二道贩 @▫凿玉山人 @大通智胜 😅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5-29 01:59
              收起回复
                不是字意在变化,而是“人”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不同、逐渐的导致了字意的偏离,就像现代人与古代人的不同一样,越离越远而已。
                所以啊,想多明白一些古人讲的“道”与“理”、就需要尽量回归“字”的真意。
                也只能尽量而已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29 04:24
                回复
                  昨天、变今天,今天、变明天,尽管昨天、今天、明天各不相同,但都是经过了“道”而变来的,这就是“道”的作用。
                  如果,能“知”这个“道”的话、就能提前做些准备,否则,只能去临时想招儿、去应对各种“可能”了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5-29 04:30
                  回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后面什么样呢?
                    三、生万物。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5-29 04:32
                    回复
                      一二三、只是最简单的变异,凡事、都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接着、就开始了“易”。
                      “易”会怎么变呢?
                      易简、变易、不易。
                      所有的“变”与“易”,都在“道”上,“字”之曰道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5-29 04:37
                      回复
                        刚看到佛门吧有人提出个问题:你们心中的佛是神灵吗?
                        这个问题是在问这个“佛”是什么,可是他能明白的回答是与“神灵”有关的,那么答案就都需要与“神灵”相关。
                        但是,这个“神灵”、真的是他以为的么?如果有人理解的“神灵”并不是他以为的,那么,无论回答“是”或“不是”、就都是有问题的。
                        这就是细微的偏离、逐渐的导致论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了!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5-29 04:53
                        回复
                          道生“之”,这个“之”就是人很难感知到的“毫厘”。
                          所以,需要先多知一些“道”,然后用“易”来预测这个“之”,如此就能尽量的明白差异产生的那个“毫厘”,以减轻谬误带来的那个“千里”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5-29 05:00
                          回复
                            从东土大唐去往西天取经,最终是都要返回的,路途上有各种变易,能通过、就会有下一个,通不过、自然会换条道的,放弃了、也会有多种可能。
                            西天、究竟在哪里?
                            什么是“西”?什么是“天”?
                            自己去琢磨吧,道法自然!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5-29 05:06
                            回复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人”、算不算是个“东西”呢?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5-29 0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