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道体说
郭健认为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及“道体”是孙悟空形象的直接来源。 《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之书,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西游记》在称孙悟空和白龙马为“心猿”和“意马”的同时,还称猪八戒为“木母”,称沙悟净为“土母”和“黄婆”,并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在道教内丹学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识的本体;“土母”和“黄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黄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可指代人心。同时,“心猿”、“意马”和“木母”、“土母”、“黄婆”组合在一起则是道教内丹学特有的,所以《西游记》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
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是“道体”。按道教内丹学的说法,人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后,身心都会发生质变,具有各种神通,此时的人即称为“神仙”,“神仙”之体即所谓的“道体”。“心猿”和“道体”与孙悟空形象特征吻合,孙悟空正是跟随须菩提祖师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成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
郭健认为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及“道体”是孙悟空形象的直接来源。 《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之书,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西游记》在称孙悟空和白龙马为“心猿”和“意马”的同时,还称猪八戒为“木母”,称沙悟净为“土母”和“黄婆”,并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在道教内丹学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识的本体;“土母”和“黄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黄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可指代人心。同时,“心猿”、“意马”和“木母”、“土母”、“黄婆”组合在一起则是道教内丹学特有的,所以《西游记》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
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是“道体”。按道教内丹学的说法,人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后,身心都会发生质变,具有各种神通,此时的人即称为“神仙”,“神仙”之体即所谓的“道体”。“心猿”和“道体”与孙悟空形象特征吻合,孙悟空正是跟随须菩提祖师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成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