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裤M2和30mm远射小直我确实发过很多次贴子了,今天总的聊聊我为什么这么关注这支手电以及30mm远射小直。
远射小直为什么好?看得更远“战术”能力更强以及更好玩儿,最重要的是在城市和一些景区中,很多路灯和氛围灯都会导致眩光,遮蔽光源后面的物体,导致手电的可用射程被大大降低!只有高坎德拉才能穿透这些眩光。
那为什么要是30mm这个大小,很简单,因为比25mm强大,但是又比35mm小巧。这乍听上去很无聊,好像在搞无限细分,但是通过我的研究,30mm确实是相比35mm更加平衡的选项,并且毛裤M2的筒头比较薄,光杯直径实际等于很多35mm头的手电了。并且我看了下国外玩家测试的毛裤各个手电的远射能力,都是5A的nm1,24mm的S6是5万多坎德拉,31mm的M2是8-10万,35mm的M1是11万。30mm确实是一个更加细分和平衡的领域。
另外我之所以会开始关注30mm远射小直,是因为我之前看到外国前两年开始流行和炒作起来的远射小直,Cloud Defensive MCH HC、Modlite OKW、以及Surefire EDC2-DFT,基本上都有6-10万坎德拉,并且都在30mm-32mm之间。但这些手电都名不副实的贵,国内2000元的现货价格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
然后为什么要是毛裤M2,首先样子不赖,13.5cm长度和30mm直径都不错,光杯28.9x22,足够深了,完全是远射小直。并且可以适配公版指环,并且上了指环后还能用原装抱夹,更灵活,acebeam t35也是这样。筒头很多散热槽,并且还是不锈钢的压环,防摔。
另外,我一直觉得“攻击头”是最**的营销,这东西基本上是杜撰出来的。很多筒子的莲花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或只是提醒你手电关没关,然后用了这个词语,结果很多筒友还真信了,发帖问这问那的,能不能砸东西?能不能过安检?杯弓蛇影搞得神经兮兮,被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给玩死了,本来没问题的现在安检也觉得有问题了。但M2这个压环,设计确实比较古早,虽然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人在江湖总可能被找茬。但聪明点,懂法懂规矩懂社会运行的规律,就不会有问题,实在觉得有风险影响行程,就换左边的pd32v2。
然后就是操作的问题,理论上这只是一个机械尾按的手电,它只是壳子,你装什么驱动就有什么操作。但是原装的毛裤驱动就足够好用了,配合正向开关,设置到(100,20,1)的第六组。拿起来永远是高亮,但是有技巧的轻按三下就是低亮,不会先高亮再中亮才低亮。
不过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这个手电快速换挡的时候是有“延迟”的,一直快速半按的话是不亮的。如果要打什么闪烁信号,按太快不行,这个略蛋疼。可能要改一下使用习惯,我的pd32v2就没这样的问题。另外SOS、电池检测那些也得换组才能用,并且还是在循环里的。在户外相当于没有,因为要换组太麻烦了。
另外,M2也有不少问题。首先是O圈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原厂的O圈直径应该少了1mm,导致根本不防水,要直径换更大的才行。然后就光杯的问题,这是我觉得最搞笑的。是我见过最不匹配的光杯,这个不匹配不是设计问题,纯粹是工艺问题,因为我后来订购过很多个M2的光杯,每个都不一样的,只有我一开始原装那个出光才是好的,其他都有莫名其妙非常显眼的杂环,包括这个外国博主评测的。如果你要定这个,记得确保出光是正常的再收货。至于为什么我后期从CULPM1改成了SFT40,还是老生常谈的PM1光柱太窄,规格书虚标,泛光太暗,容易隧道视觉。并且射程对比其实也就632m和565米,67米的差距肉眼里可能也就30米射程的差距。
另外再谈一下,市场上其他的30mm远射战术手电。
首先为什么我不买ta30c和奈特科尔p20i?因为这俩不是远射手电,有远射的光杯但没远射的灯珠。改灯珠的话,一个是麻烦、失去保修,并且逻辑、尺寸、电路、电池也不是完全喜欢。
acebeam P16,有点战术手电的样子了,但是用的是透镜,5万坎德拉还是差了点,并且双筒身很难上指环。逻辑也不是完全喜欢,双开关可以高亮和低亮,但是低亮50lm太低。
奈特科尔p23i,不得不说奈特科尔做小直还是专业,但是5万光强还是差一点。21700我觉得还是太重太大了。专用电池更是一票否决。另外破窗攻击头这玩意其实我并不感冒,并且破窗珠这玩意被找茬的几率也会上升。
远射小直为什么好?看得更远“战术”能力更强以及更好玩儿,最重要的是在城市和一些景区中,很多路灯和氛围灯都会导致眩光,遮蔽光源后面的物体,导致手电的可用射程被大大降低!只有高坎德拉才能穿透这些眩光。
那为什么要是30mm这个大小,很简单,因为比25mm强大,但是又比35mm小巧。这乍听上去很无聊,好像在搞无限细分,但是通过我的研究,30mm确实是相比35mm更加平衡的选项,并且毛裤M2的筒头比较薄,光杯直径实际等于很多35mm头的手电了。并且我看了下国外玩家测试的毛裤各个手电的远射能力,都是5A的nm1,24mm的S6是5万多坎德拉,31mm的M2是8-10万,35mm的M1是11万。30mm确实是一个更加细分和平衡的领域。
另外我之所以会开始关注30mm远射小直,是因为我之前看到外国前两年开始流行和炒作起来的远射小直,Cloud Defensive MCH HC、Modlite OKW、以及Surefire EDC2-DFT,基本上都有6-10万坎德拉,并且都在30mm-32mm之间。但这些手电都名不副实的贵,国内2000元的现货价格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
然后为什么要是毛裤M2,首先样子不赖,13.5cm长度和30mm直径都不错,光杯28.9x22,足够深了,完全是远射小直。并且可以适配公版指环,并且上了指环后还能用原装抱夹,更灵活,acebeam t35也是这样。筒头很多散热槽,并且还是不锈钢的压环,防摔。
另外,我一直觉得“攻击头”是最**的营销,这东西基本上是杜撰出来的。很多筒子的莲花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或只是提醒你手电关没关,然后用了这个词语,结果很多筒友还真信了,发帖问这问那的,能不能砸东西?能不能过安检?杯弓蛇影搞得神经兮兮,被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给玩死了,本来没问题的现在安检也觉得有问题了。但M2这个压环,设计确实比较古早,虽然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人在江湖总可能被找茬。但聪明点,懂法懂规矩懂社会运行的规律,就不会有问题,实在觉得有风险影响行程,就换左边的pd32v2。
然后就是操作的问题,理论上这只是一个机械尾按的手电,它只是壳子,你装什么驱动就有什么操作。但是原装的毛裤驱动就足够好用了,配合正向开关,设置到(100,20,1)的第六组。拿起来永远是高亮,但是有技巧的轻按三下就是低亮,不会先高亮再中亮才低亮。
不过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这个手电快速换挡的时候是有“延迟”的,一直快速半按的话是不亮的。如果要打什么闪烁信号,按太快不行,这个略蛋疼。可能要改一下使用习惯,我的pd32v2就没这样的问题。另外SOS、电池检测那些也得换组才能用,并且还是在循环里的。在户外相当于没有,因为要换组太麻烦了。
另外,M2也有不少问题。首先是O圈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原厂的O圈直径应该少了1mm,导致根本不防水,要直径换更大的才行。然后就光杯的问题,这是我觉得最搞笑的。是我见过最不匹配的光杯,这个不匹配不是设计问题,纯粹是工艺问题,因为我后来订购过很多个M2的光杯,每个都不一样的,只有我一开始原装那个出光才是好的,其他都有莫名其妙非常显眼的杂环,包括这个外国博主评测的。如果你要定这个,记得确保出光是正常的再收货。至于为什么我后期从CULPM1改成了SFT40,还是老生常谈的PM1光柱太窄,规格书虚标,泛光太暗,容易隧道视觉。并且射程对比其实也就632m和565米,67米的差距肉眼里可能也就30米射程的差距。
另外再谈一下,市场上其他的30mm远射战术手电。
首先为什么我不买ta30c和奈特科尔p20i?因为这俩不是远射手电,有远射的光杯但没远射的灯珠。改灯珠的话,一个是麻烦、失去保修,并且逻辑、尺寸、电路、电池也不是完全喜欢。
acebeam P16,有点战术手电的样子了,但是用的是透镜,5万坎德拉还是差了点,并且双筒身很难上指环。逻辑也不是完全喜欢,双开关可以高亮和低亮,但是低亮50lm太低。
奈特科尔p23i,不得不说奈特科尔做小直还是专业,但是5万光强还是差一点。21700我觉得还是太重太大了。专用电池更是一票否决。另外破窗攻击头这玩意其实我并不感冒,并且破窗珠这玩意被找茬的几率也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