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於徹底弄明白了:上古確實無麻韻!實在是可喜可賀啊!善哉,善哉。
-
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研究明朝陈第的《毛诗古音考》,所谓毛诗即诗经,古音即上古音,这本书就是考据上古音的。学习研究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一些字(主要是模(mu)韵字、歌(go)韵字和麻(ma)韵字)的上古音差不多心中有数了,并且由上古音而演化为中古音,这个音变轨迹大体上也可以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因此可以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心中不再昏暗迷茫。
-
研究完明朝陈第先辈的《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接着就着手研读明末亭林先生(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两位明朝巨匠的无比重要而著名的音韵学著作与结论如果没有看过的话,必将是我此生的重大遗憾!
-
这几时研读《音学五书》,对书中“九麻之半”不甚了解。“半”字面理解是一半,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亭林先生想表达什么,无法明了。
今天我做功课,把它的目录分条写下来,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五个方面的内容。
-
此前我已经弄清楚了元音低化轨迹并构图,即u->o->a,也就是元音二级低化,其中u是上古音,o为上古晚期音,a音就是中古音了,从u到o,(u->o,元音一级低化。)再从o到a,(o->a,元音二级低化。)这样一级级低化下来的,也就所谓的音变。
-
魚虞模侯第三(截圖!)
-
我先考察研究模韵,“模”读mu,模韵就是u韵。
将三张相关图片截图,然后拼在一起,这样看起来就一目了然。
-
当我观察平声的“九麻之半”,然后看到后面的“蟆”“車”“奢”的时候,突然一下子象是明白了什么!
-
“車”的上古音读gu,这在研究《毛诗古音考》就弄清楚了的,那里已经做过功课。“蟆”读ma,如蛤蟆,“奢”的中古音读sha,但其实追溯起来,上古音并非如此。莫读mo,已经是o韵字,更早可能是u韵;奢读sha,但是看者的上古音也是u韵,渚读du,箸今音为zhu,意思是筷子,所以它们其实都是u韵字。
-
因此如果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这些在唐宋古中音中读a的麻(ma)韵字,其实上古音都是u韵,就是说麻韵中的一半要归并入模(mu)韵,应该就是这意思!
-
麻韵的一半划入模韵,那么还有另一半归属呢?
-
然后我又截了两张图并拼起来。
你看,是放到平声七歌(go)里面去了。(上声、去声亦同理。)
就是说,九麻剩下的这些字都是o韵字!如“麻”读mo不读ma,“嗟”读co不读ca,“嘉”读go不读ga(jia是ga的颚化音),“加”读go不读ga,“差”读co不读cha,“沙”读so不读sha等等,其它字也是一样。
-
至此,“九麻之半”是什么意思就全都明了。
-
所谓上古歌麻同韵,因为它们都是歌韵字,歌读go,麻读mo,歌(go)麻(mo)当然同韵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错误不应再犯。
-
麻不读mo,为何磨读mo?磨读mo,为何读ma?
-
歌麻同韵,是说上古同为o韵,而到了唐宋中古音的时候,(可能在南北朝的《玉篇》中就分开了,我有空查查资料。)歌仍读go,但麻已经读ma了,变成了a韵,这样歌麻分开,就不同韵了。
-
所以说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探究追溯,现在终于把这个迷案破解了。亭林先生《音学五书》大约成书于1667年,距今357年。可叹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考证已经无人知晓,他们的著述后人弃之如敝履!呜呼哀哉,可悲可叹。
-
我们再看“五支之半”,支应该是i韵,今天读i韵的字,如移、靡、彼、委、蛇、为、倚、旖、仪、施、猗等字都是o韵字,不读i,要读o。多读o,蛇、施读o,倚、旖、猗也读o,都是歌(go)韵字。
-
观察倚、旖、猗等三个o韵字,它们有共同的组成部首即“可”字,根据“同形必同音”的原则,就可以知道一切有“可”部首组成的字,全部都读o音!那么我们再看“阿彌陀佛”的“阿”字是不是也有“可”?左边“阝”同“阜”,右边“可”表声,所以“阿”也是o韵字,不疑也。
-
阿,大陵也。与山有关。
-
九麻之半归入模(mu)韵,另九麻之半归入歌(go)韵,就是说中古时期的麻韵字如果回到上古时期的时候,一半要归并入u韵,另一半归入o韵。言下之意:上古时期a韵消失并不存在!事实清楚明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疑虑侥幸。
-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有底气说:上古无a音,上古真的无麻韵!
-
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我终于弄清了历史真相。感恩并稽首两位前辈!
-
游戏结束,Game over!文盲高本汉、汪荣宝黯然神伤,向隅而泣。
-
回家做饭去。
-
2024年5月17日午。
补充:
大家还记得前几时讲的这个吧?现在汪荣宝的邪说已破,民国大辩论也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
佛教界有关佛号读音问题的疑惑亦可连根拔起。
-
再看汪荣宝及民国时期辩论双方的文章,洞若观火,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
每一个人的智慧及国学造诣当然也是高下立判了。
-
清末汪荣宝犯的天大错误,就在于不但误以为歌戈古音读a,甚至还胡说什么鱼虞模上古音也读a,犯了天大的错误!
-
附表一:九麻之半归入魚虞模
(待补)
-
附表二:九麻之半歌戈
(待补)
-
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研究明朝陈第的《毛诗古音考》,所谓毛诗即诗经,古音即上古音,这本书就是考据上古音的。学习研究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一些字(主要是模(mu)韵字、歌(go)韵字和麻(ma)韵字)的上古音差不多心中有数了,并且由上古音而演化为中古音,这个音变轨迹大体上也可以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因此可以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心中不再昏暗迷茫。
-
研究完明朝陈第先辈的《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接着就着手研读明末亭林先生(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两位明朝巨匠的无比重要而著名的音韵学著作与结论如果没有看过的话,必将是我此生的重大遗憾!
-
这几时研读《音学五书》,对书中“九麻之半”不甚了解。“半”字面理解是一半,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亭林先生想表达什么,无法明了。
今天我做功课,把它的目录分条写下来,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五个方面的内容。
-
此前我已经弄清楚了元音低化轨迹并构图,即u->o->a,也就是元音二级低化,其中u是上古音,o为上古晚期音,a音就是中古音了,从u到o,(u->o,元音一级低化。)再从o到a,(o->a,元音二级低化。)这样一级级低化下来的,也就所谓的音变。
-
魚虞模侯第三(截圖!)
-
我先考察研究模韵,“模”读mu,模韵就是u韵。
将三张相关图片截图,然后拼在一起,这样看起来就一目了然。
-
当我观察平声的“九麻之半”,然后看到后面的“蟆”“車”“奢”的时候,突然一下子象是明白了什么!
-
“車”的上古音读gu,这在研究《毛诗古音考》就弄清楚了的,那里已经做过功课。“蟆”读ma,如蛤蟆,“奢”的中古音读sha,但其实追溯起来,上古音并非如此。莫读mo,已经是o韵字,更早可能是u韵;奢读sha,但是看者的上古音也是u韵,渚读du,箸今音为zhu,意思是筷子,所以它们其实都是u韵字。
-
因此如果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这些在唐宋古中音中读a的麻(ma)韵字,其实上古音都是u韵,就是说麻韵中的一半要归并入模(mu)韵,应该就是这意思!
-
麻韵的一半划入模韵,那么还有另一半归属呢?
-
然后我又截了两张图并拼起来。
你看,是放到平声七歌(go)里面去了。(上声、去声亦同理。)
就是说,九麻剩下的这些字都是o韵字!如“麻”读mo不读ma,“嗟”读co不读ca,“嘉”读go不读ga(jia是ga的颚化音),“加”读go不读ga,“差”读co不读cha,“沙”读so不读sha等等,其它字也是一样。
-
至此,“九麻之半”是什么意思就全都明了。
-
所谓上古歌麻同韵,因为它们都是歌韵字,歌读go,麻读mo,歌(go)麻(mo)当然同韵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错误不应再犯。
-
麻不读mo,为何磨读mo?磨读mo,为何读ma?
-
歌麻同韵,是说上古同为o韵,而到了唐宋中古音的时候,(可能在南北朝的《玉篇》中就分开了,我有空查查资料。)歌仍读go,但麻已经读ma了,变成了a韵,这样歌麻分开,就不同韵了。
-
所以说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探究追溯,现在终于把这个迷案破解了。亭林先生《音学五书》大约成书于1667年,距今357年。可叹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考证已经无人知晓,他们的著述后人弃之如敝履!呜呼哀哉,可悲可叹。
-
我们再看“五支之半”,支应该是i韵,今天读i韵的字,如移、靡、彼、委、蛇、为、倚、旖、仪、施、猗等字都是o韵字,不读i,要读o。多读o,蛇、施读o,倚、旖、猗也读o,都是歌(go)韵字。
-
观察倚、旖、猗等三个o韵字,它们有共同的组成部首即“可”字,根据“同形必同音”的原则,就可以知道一切有“可”部首组成的字,全部都读o音!那么我们再看“阿彌陀佛”的“阿”字是不是也有“可”?左边“阝”同“阜”,右边“可”表声,所以“阿”也是o韵字,不疑也。
-
阿,大陵也。与山有关。
-
九麻之半归入模(mu)韵,另九麻之半归入歌(go)韵,就是说中古时期的麻韵字如果回到上古时期的时候,一半要归并入u韵,另一半归入o韵。言下之意:上古时期a韵消失并不存在!事实清楚明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疑虑侥幸。
-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有底气说:上古无a音,上古真的无麻韵!
-
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我终于弄清了历史真相。感恩并稽首两位前辈!
-
游戏结束,Game over!文盲高本汉、汪荣宝黯然神伤,向隅而泣。
-
回家做饭去。
-
2024年5月17日午。
补充:
大家还记得前几时讲的这个吧?现在汪荣宝的邪说已破,民国大辩论也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
佛教界有关佛号读音问题的疑惑亦可连根拔起。
-
再看汪荣宝及民国时期辩论双方的文章,洞若观火,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
每一个人的智慧及国学造诣当然也是高下立判了。
-
清末汪荣宝犯的天大错误,就在于不但误以为歌戈古音读a,甚至还胡说什么鱼虞模上古音也读a,犯了天大的错误!
-
附表一:九麻之半归入魚虞模
(待补)
-
附表二:九麻之半歌戈
(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