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09贴子:586,572

胡小凤主演北派豫剧《穆桂英挂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剧情:北宋年间,辽东安王造反,为平乱宋王颁下诏书,在京都汴梁比武选帅。天波杨府二十年前为国平乱后回归厡郡,太君听说安王造反担心国家安危,派金花、文广去京城探询。文广在教场刀劈王伦,夺回帅印。穆桂英因朝廷宠信奸佞不念忠良,对宋王伤心,欲上朝辞印,被太君拦下,国有难,只有忠良将才能捍卫边疆,劝孙媳以大局为重,穆桂英为国为民不计前嫌重新披挂出征。表现了杨家将不顾个人生死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生动地刻画了穆桂英当时的心理变化历程,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的洒脱形象。


IP属地:重庆1楼2024-05-14 10:19回复
    穆剧是奠定胡小凤豫剧艺术的扛鼎之作,是胡小凤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北影《穆桂英挂帅》是河北邯郸东风剧团的成名作,也是胡小凤的成名作。1959年拍成戏曲电影时,胡小凤年仅13岁,电影版剧本整理周孝武,唱腔设计苏泽民、宋淑云。1959年9月23日毛主席到邯郸视察工作期间,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邯郸地区东风剧团的《穆桂英挂帅》,赞赏道“十三岁的娃娃演五十三岁(穆桂英),演得好!”,并指示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当时距离国庆盛典仅七天,首都的献礼演出早已排面,是周总理亲自安排,胡小凤和她的伙伴们在国庆前夕进了北京,一演就是两个多月,场场爆满,誉满京华①。郭沫若多次看他们的演出,并为剧团提名②,由此东风剧团诞生了,该剧也成为东风剧团的保留剧目。1997年河南电视台录制了胡小凤成年版的《穆桂英挂帅》全剧。2003年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栏目录制了接印一场。该剧从演出距今60余年,胡小凤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根据人物的历史环境及其情感变化,对唱词唱腔不断地推敲、修定,力求完臻,使之日趋成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唱腔及表演艺术风范。在唱腔上深沉、委婉,又不泛苍劲、激越,人物思想变化脉络清晰,富于层次和节律感,每段唱腔前后关联,又相对独立完整;表演上规范、大气、沉稳、细腻,又擅于运用动作、身段、水袖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起伏;扮相干净、靓丽。从少年版到成人版,从电影版到舞台版,唱腔及表演的每一次细微改进,都包含了胡小凤对艺术孜孜不倦地悉心探求和努力,表现出艺术家不断学习的胸怀和气魄,在演出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地完善。


    IP属地:重庆2楼2024-05-14 10:20
    回复
      该剧四场,依次为“问安”、“教场”、“接印”、“大帐”。涉及到穆桂英的主要唱腔有四段,从唱词内容上,从人物情感的处理上,从豫剧的板式上,从艺术处理上,塑造出一代大气、沉稳、骁勇、治军有方、识大体、爱国爱民的巾帼英雄形象,在深沉、顿挫中,又不泛委婉激越,透着燕赵的雄浑与厚重,传递着中国传统的爱国文化情怀,散发着一种豪气,一种艺术气息,一种真实动人的人物心灵历程。剧中的最大成就在于表达出了穆桂英从不愿挂帅到愿意挂帅的这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胡小凤以她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把穆桂英这一民族传统英雄形象,表现得有血有肉,有憎有爱,有忠臣和家庭的影响,也有自己丰富的内心感受,复杂的内心矛盾冲突显得熠熠生辉,不仅让人敬重她的英勇,更敬佩她的胸怀和大度,从而赢得了舞台和受众,具有着都市气息的唱腔显得生动感人,从表演及唱腔上拓展了豫剧的表演形式与内容。


      IP属地:重庆3楼2024-05-14 10:21
      回复
        “穆桂英脱去铁甲身松散”
        第一场“问安”中穆桂英居家在厡郡的唱段。前边是一种外在的生活的状态,用豫东调的上五音来表达这种世代习武家庭的自豪。从“ 想当年在宋营身经百战”开始转为豫西调下五音,来表达穆桂英的内心对朝廷埋怨的深沉心情。后两句为流水板。根据人物的情感结合豫东调和豫西调的特性来抒发人物不同的心情。一种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转换,使受众了解到了穆桂英赋闲在家时的思想精神状况,人物也因之呼之欲出。为第三场接印时的心情相呼应。


        IP属地:重庆4楼2024-05-14 10:21
        回复
          从唱词内涵上分为5层。第一层:从“穆桂英脱去铁甲身松散”到“金花女也比得桂英当年”。表明了平静的日常生活,侍奉太君,儿女习武,唱来轻松自然,也表达了穆桂英对自己这种世代习武家庭的骄傲和自豪。唱腔上是对这种生活的叙述和赞美,是比较欢愉的。首句中“铁甲”两字反映出穆桂英的身份,是一个巾帼英雄,穆桂英在这里属于青衣行当,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青衣,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胸怀,有着那种洒脱和大气的巾帼英雄气概;“身松散”跟前边的“脱”字相呼应,唱来给人一种解甲归田的轻松感,腔随意走,贴切真实。“每日里侍奉太君在堂前”中“每”字行腔由轻到重来强调日常,句尾一个“前”字归韵到安,然后一个“安憨安”轻的拖腔,表明了日常生活里无有大的波澜。接下来是“风和日暖晴朗天”,表示一种天气,后改为“虽然是桂英离疆边”表明不在边疆,边疆打仗是不分天气的,这句重点突出了“疆”字,即边疆,有力度地唱了出来,呼应了“儿女们终朝练武在花园”。“儿女们”原来是“小儿女”,在儿女前加一个小字,有种寻常人家母亲对儿女的爱怜,去掉小在后加一个们字,表达了作为一个巾帼英雄母亲对儿女的期望。“文广儿武艺好赛过他的父”句尾“父”字收腔短而稍低,这样处理有一种留白的效果,给受众一种想的空间,仿佛文广之父就在眼前。“金花女也比得桂英当年”,英归到eng上做了一个高音,表现对女儿武艺好跟她自己年轻时相似的一种自豪。


          IP属地:重庆5楼2024-05-14 10:22
          回复
            第二层:“归厡郡练弓马又有何用”、“忠良将只落得苟安偷闲”两句。对练武的一种感叹,宋王不重用忠良将,这样做又有何用?但是作为一名老将,时刻准备着,一旦国家需要还是要效命疆场,这样的一种矛盾心理,感叹忠良将苟安偷闲的一种悲凉和无奈。前句中的“用”字做了一个低缓的处理,进行自问,跟前边的思想感情有所变化,前边是一种轻松,从这一句开始变得深沉;把前期唱腔中“太平年”改为“归厡郡”,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非常懂得太平年也要练兵,以备有患,北宋时期,东有辽,西有夏,北有金,所以改后更为准确,符合一位成熟军事家的深远谋略,虽然归厡郡还是要练武的,一旦国有难可报效国家,但有种对朝廷不满的感叹。后句中的“得”字低下两个音阶,跟后边的“闲”字归到安上,又一个“安憨安”的拖腔,连贯一体,低徊委婉,把“偷闲”二字唱出了一种悲凉。实际上不情愿赋闲在家,而应该在朝堂日夜操练人马,随时效命疆场,保卫国家。


            IP属地:重庆6楼2024-05-14 10:22
            回复
              第三层:“想当年在宋营身经百战”到“夜晚还在马上眠”转为豫西调二八板,表现了战场上的厮杀和悲壮,一切来之不易。“想当年在宋营身经百战”,腔意结合,以情带声,“想当年”表达一种回想,情感是平静的,接着“在宋营”,有种历历在目的军营往事,心情开始变得激动,后边的“身经百战”中“百战”做重音,也是这句唱腔里的落脚,其中“百”字又做了一个高音处理,唱出了一种豪迈,也可以说是她身经百战后的一种底气。“ 破天门保住了宋室江山”有种英雄的成就感。


              IP属地:重庆7楼2024-05-14 10:22
              回复
                第四层:从“只听见金殿上宋王欢笑”到“ 老太君你在上孙媳问安”。宋王只知道在朝堂上欢笑,却不问杨家将在沙场上的死伤,这样的伤心事不再思念,但心理上还是放不下。第一句中的“见”、“殿”、“笑”三字均做重音,尾字收音短促,为下句尾的拖音做铺垫。“谁来管天波府血泪涟涟”中的“谁来管”三个字重复,强调没有人来管天波府战场上的伤亡,宋王只知道在金殿上欢笑,“管”和“血”重音,涟涟后边一个拖腔,听来廻环悲凉,含着对宋王的抱怨。


                IP属地:重庆8楼2024-05-14 10:23
                回复
                  文章来源2020年《东方艺术》第2期


                  IP属地:重庆9楼2024-05-14 10:24
                  回复



                    IP属地:河北10楼2024-05-22 21:36
                    回复
                      英姿飒爽的北派《穆桂英挂帅》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03 06:12
                      回复
                        第三场“接印”中的第一段共22句。 这段唱腔是豫西调二八板,是一种伤感的情绪,唱腔显得深沉、凝重、大气、悲凉,通过对个别字词进行重音强调,形成了一种强弱的对比,强音是一种意蕴上的强调,也是人物情感的流露,深沉中多了一种苍劲。大致分做4层,与第一场中“脱去铁甲身松散”的后半段转入的怨的情绪进一步的深化为悲伤。形成前后情感上的统一,发展分为情节上的推进和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深化两个方面。
                        第一层:从“未开言来心如焚”到“恨只恨宋王昏庸叫人伤心”。“未开言来心如焚”整句声腔是由近到远,再由远而回的这种往返的意蕴。“非是我贪生怕死不挂帅印”中的“死”,和“恨只恨宋王昏庸叫人伤心”中的第一个“恨”唱重音,“昏庸”两字重音并高音处理,表达了穆桂英内心的抱怨,一个“心”字做了拖腔,表达了穆桂英对朝廷的失望。
                        第二层:从“穆桂英为保大宋多年跨战马”到“安享荣华是那奸佞臣”。前4句是对穆桂英和杨家将戎马生涯的描述,每场战争都是用忠良将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而享受荣华的却是奸佞臣,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为保大宋多年跨战马”之前的唱词是“十年未曾离战马”,作为一名武将何止十年,用多年是准确的,为了保大宋江山。“咱杨家世世代代都是保国的人”中“保国的人”之前的唱词是“忠臣”,改后在韵律上显得更加匀称。“穿破了铁甲无数身”中“铁甲”用高音进行强调。“哪一阵不伤咱杨家的人”中的“那一阵”进行重复,强调每场战争,把阵和伤进行重音。“沙场上死的是忠良将 ”中的“上”和“死”唱重音,“将”字在韵脚上有一个转韵,这个将本来是江阳音,由昂转韵到啊上,啊是一个感叹词,表现出战场上那种流血伤亡的凄惨,这样处理感情就比较充分。“安享荣华是那奸佞臣”,“奸佞臣”唱重音,表达对奸佞的痛恨之情。
                        第三层:13——19句,从“老太君你只想为国把忠尽 ”到“他可是咱杨门的一条独根”。穆桂英向太君讲述杨家将的现状,焦赞、孟良、杨排凤都不在了,文广年纪小又是杨家的独根,表明了阵营中无将的现状,也是一种忧虑。“老太君你只想为国把忠尽”中的“只”和“尽”做重音,“想”之前是“知”,“知”是只知道,有责备和责怪的意思,“想”有晚辈对长者的尊重的意思,想字是比较合适的。“大账前缺少了焦孟二将 ”中的“焦孟”进行高重音,“将”有两个顿音,一种怅然若失的惋惜。“文广孩儿年纪小”,唱腔低徊,表达对孩子的爱怜。“他可是咱杨门的一条独根”中的“一条”作做重高音,强调文广是杨家的独苗。
                        第四层:从“那昏君太平年他把奸佞宠信”到“我实实地寒心”。宋王太平年宠信奸佞,有外患时又把帅印交与忠良臣,让忠良感到寒心。表达了一种屈枉的悲愤之情。其中的“外患”和“臣”重音,落在板上。“实实地”第二个“实”做一个低缓拉音,更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感情,跟后边的“寒心”连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感情。前两句快唱,后一句一个长而缓的拖腔,顿挫有致,进行了情感的渲泄,最后一句充分的表明穆桂英对宋王的怨气。前期唱腔里没有这几句,从“文广孩儿年纪小”到后边用“上阵去打仗我怎么放心”来进行结束,这样处理就显得虎头蛇尾,表达不够充分,加上后使人物感情就显得饱满和充分了,尤其是“我实实地寒心”更进一步地表明当时的心情状况。
                        抒发了穆桂英情绪上的低落,从前边的伤心到后边的寒心,形成了人物内心情感上的递进,从第一场到第三场形成穆桂英深沉的情感用了4个层级,逐层加深。这样刻画和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穆桂英这个巾帼英雄显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感人。低沉、委婉、大气、苍凉的唱腔很好地跟人物的心理保持一致,用情感来打动受众。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8-26 07:45
                        回复
                          “老太君接帅印心情激奋”
                          是接印中穆桂英的第二段唱腔及表演。接印早期叫“交印”,是文广把帅印交给穆桂英,“接印”则是穆桂英从文广和太君手中接过帅印后的心情,穆桂英是主体,交是被动,一字之差,境界不同。表现了穆桂英思想情绪的变化,是内心由对宋王的积怨不愿挂帅到愿的思想转变,如果说第大帐是剧情的高潮,那么这场戏从人物心灵历程的转化来看,它是穆桂英心理转变的一个高潮,可谓之人物内心激烈澎湃,是内在的高潮,把剧情向前推进,是为第四场剧情做推动和铺垫。本剧实际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帅印,暗线是穆桂英对挂帅的态度,两条线有时平行,有时交叉,有时矛盾,有时相互影响发酵,有时统一,最终走向全剧的高潮。该场是穆桂英剧烈的内心变化的演绎,是演员调动各种程式化艺术手段高超的一次集中体现,水袖徐疾有度,张弛有方,是人物思想情感的外现,音乐节奏缓急有变,唱腔大气铿锵,把内心的情感波澜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唱腔及表演上分4层,板式上是紧二八板。第一层:从“老太君接帅印心情激奋”到“我有心违命不出阵”。这5句唱腔低缓,表达了穆桂英内心上的不接受帅印的心情。前期开头唱词是“老太君为国要尽忠,她命我挂帅去征东”,后改为“老太君接帅印心情激奋,她命我挂帅去平烟尘”,一开始就点明接印的主旨,太君和穆桂英接印后的心情是不同的,穆桂英也由此受到感染。到“我有心违命不出阵”是重心,“心”字是这句中的重点,有思考的成分,步伐变慢,引出接下来的表演。穆桂英由舞台右前向左后退去,表现了犹豫不决的心情,然后提水袖一个背身,双手背于后边,微微抬头,此时战马嘶鸣,吹号声,杨家将整顿军容的情景,一一呈现,猛然间心里觉悟起来,她抬头挺身耸肩提气,动作刚毅、果敢。又一个转身脸面向观众,双臂展开,水袖开始前翻,步履徐徐由右前向左后移动,水袖由缓而疾,双水袖运花,犹如波涛翻滚,又双手抓、砸水袖,左袖甩起搭到右臂,一个缓步半圆场来到右边,展开双袖,又把水袖先挽再投,步法稳健、大度。为转入下层的唱腔和心理转变做了充分的铺垫,有效地联动和过渡到下面激昂的唱腔。
                          第二层:从“天波府老少披挂赴辕门”到“他溃不成军”,唱腔昂扬、铿锵、刚劲有力,一步一步激发穆桂英心情激奋,通过“震”、“想当年”、“跨马”、“提刀”、“冲锋陷阵”、“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唱词和唱腔短促有力,伴着鼓声,战马嘶鸣,水袖的抖、甩、抓、回、挥、抛、投、舞,在“威风凛凛”前手抓水袖,透出力度,后又双手甩出手袖,唱出“冲锋陷阵”,到“他溃不成军”一个投、抓水袖,表现了穆桂英的矫健刚勇,配合腾挪有致的步法表现出了她的英勇果敢。
                          第三层:从“如今那安王贼子犯边阵”到“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心理的转化继续往前发展,道出真实的心声“如今那安王贼子犯边境,我岂能袖手旁观守家门,老太君她还要为国把尽忠”,到“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唱到后四个字,手袖一抓一甩,表明她跟太君一样的心情。此时,穆桂英暗下决心,心情开始向前继续发展。
                          第四层:从“我不挂帅谁挂帅”到“永不回家门”。到“我不领兵靠何人”,一个抓、甩水袖,表明挂帅非我莫属,到“急忙忙披甲衣”,双手抓水袖左右一舞,再在胸前上下来回交错翻舞,后左手把水袖甩出搭到右臂一挺,“我领兵出阵”,一个阵字高亢嘹亮,作为情感的爆发。再双手挽袖,背于身后,转身,捧起帅印,右手高举帅印,表一番“不杀安王贼不回家门”的决心。手托帅印眼睛望着离场。
                          该段唱腔由中州韵改为人臣韵,中州韵鼻腔共鸣较多,这段唱腔比较高亢明亮,这样音域就比较开阔,音量比较亮。这场戏大气磅砣,淋漓尽致,令人振奋。是穆桂英思想斗争,由不愿挂帅到心甘情愿挂帅,再到不杀安王永不回家门的决心,人物内心激荡,没有外在情节上的冲突,是内在的冲突,是人物思想上的变化和逆转,唱腔由低沉到高昂,由激情满怀到誓下决心。尤其是辅助水袖的千变万化,沸腾如海,又运用得富于层次和铺垫有序,层层升级,终下决心,神情上果敢英雄。表现了一代巾帼英雄的大气、宽怀的胸襟,和洒脱的形象。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8-26 07:45
                          回复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第四场“大帐”中的经典唱段,用的是豫东调二八板,唱腔大气、激昂、浑厚、有力,唱出了巾帼英雄的气势。起腔用了一破三折的凤凰三点头,“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啊,三声炮如同雷震,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这时穆桂英身着戎装,英姿飒爽,一派出征元帅的风范,在大气、深沉的三起腔中引出下面长达50多句的大段唱腔,从唱词及唱腔上可分做三层,第一层:从“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啊”到“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唱出了穆桂英的自豪与英武;第二层:从“都只为那安王贼兴兵犯境,”到“穆桂英我本是他的母亲。”唱出了对儿女和杨家先人的自豪;第三层:从“万岁爷一听欢喜不尽,”到“全歼番贼凯旋回门”,唱出了挂帅的目的为的是那大宋江山和黎民,最后表出决心全歼番贼。该段唱腔是本剧的高潮部分,大气,激昂,完整。这段唱词大致上跟马派的是一致的,有细微的出入,但是在唱腔上截然两种风格,马派的靓丽脆美,胡小凤的唱腔大气、委婉、深沉、激越。
                            另外在剧情的设计上,大帐一场中原来剧情是杨文广做先行官心中不服,胡小凤经过对故事剧情的推敲,后改为穆桂英传令派杨文广押运粮草他心中不服,这样处理后,比较符合剧情,故事前后连贯,显得有理有力。
                            胡小凤的《穆桂英挂帅》呈现出了一代艺术家不断完善不断打磨艺术作品的严谨态度,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中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这样的艺术才能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小心翼翼,一切都以传统戏曲的程式、技术为基础,始终以围绕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为立命,用艺术化手段创造出戏曲的表演美、唱腔美和教化美。在表现人物感情时,如接印中第二段的表演中,水袖的运用,不为技巧而技巧,用技巧来刻画人物的心情,来烘托气氛,增强戏曲效果。在唱腔道白中,改变了豫剧一直被大众视为的土,吸收了京剧的规范和程式,但不是生硬的照搬,而是化为我用,还是豫剧的唱腔和表演,在韵脚上以中州韵为主,使人一听还是豫剧的味道,只是在表现人物时,为剧情出发做了些少而精当的转韵,使人物显得更加丰满和充沛。在唱腔上,胡小凤讲究剧情的起承转合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在唱腔上也是如此,讲究前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同时又注意独立段落的完整性,比如在三场接印第二段唱腔的尾部“我急急忙忙披甲衣领兵出阵”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胡小凤把第四场中“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移了过来,放在后边,使这段唱腔前后丰满完整。在每段唱腔中,把握人物的感情脉络,在人物感情变化时是唱腔中的重点,其他唱腔成为铺垫,通过声腔的高低、长短、强弱来形成唱腔的变化多端,摇曳多姿,来感染和打动受众。在调式上,根据剧情,用豫东调的高昂嘹亮表现激越、壮阔的场面和喜悦的心情,用豫西调的宽厚、深沉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从而形成了胡小凤大气、深沉、规范、委婉、细腻,又不泛激越的唱腔,表演上擅于运用眼神、身段、水袖、台步来外化人物内心情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8-26 07:46
                            回复
                              胡小凤的《穆桂英挂帅》不仅成为了东风剧团的看家戏,在受众和胡小凤的弟子中广为流传,如东风剧团郭英丽的接印,是胡小凤亲授,曾拿这场折子戏(三场折子戏中一折)参加24届梅花奖角逐,目前东风剧团国家青年一级演员程霞、靳兰文,石家庄市豫剧团的杨新凤,大名县豫剧团长李馥菊,均是胡派亲传弟子,均有《穆桂英挂帅》的全本戏且是保留剧目,梨园春二十年擂主金奖韩鹏飞用了几年的时间跟胡小凤老师学习该剧,2019年在邯郸大剧院演出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和肯定。建议该剧在剧情上可以适当地借鉴下京剧版的内容来扩充剧情和丰富其他角色的唱腔,比如杨文广跟王伦的戏份和矛盾,王强的奸诈,寇准的机智忠良形象,使忠奸对立鲜明,增加冲突,还有教场中的打斗可以再丰富下,进一步增强观赏性。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8-26 0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