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君接帅印心情激奋”
是接印中穆桂英的第二段唱腔及表演。接印早期叫“交印”,是文广把帅印交给穆桂英,“接印”则是穆桂英从文广和太君手中接过帅印后的心情,穆桂英是主体,交是被动,一字之差,境界不同。表现了穆桂英思想情绪的变化,是内心由对宋王的积怨不愿挂帅到愿的思想转变,如果说第大帐是剧情的高潮,那么这场戏从人物心灵历程的转化来看,它是穆桂英心理转变的一个高潮,可谓之人物内心激烈澎湃,是内在的高潮,把剧情向前推进,是为第四场剧情做推动和铺垫。本剧实际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帅印,暗线是穆桂英对挂帅的态度,两条线有时平行,有时交叉,有时矛盾,有时相互影响发酵,有时统一,最终走向全剧的高潮。该场是穆桂英剧烈的内心变化的演绎,是演员调动各种程式化艺术手段高超的一次集中体现,水袖徐疾有度,张弛有方,是人物思想情感的外现,音乐节奏缓急有变,唱腔大气铿锵,把内心的情感波澜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唱腔及表演上分4层,板式上是紧二八板。第一层:从“老太君接帅印心情激奋”到“我有心违命不出阵”。这5句唱腔低缓,表达了穆桂英内心上的不接受帅印的心情。前期开头唱词是“老太君为国要尽忠,她命我挂帅去征东”,后改为“老太君接帅印心情激奋,她命我挂帅去平烟尘”,一开始就点明接印的主旨,太君和穆桂英接印后的心情是不同的,穆桂英也由此受到感染。到“我有心违命不出阵”是重心,“心”字是这句中的重点,有思考的成分,步伐变慢,引出接下来的表演。穆桂英由舞台右前向左后退去,表现了犹豫不决的心情,然后提水袖一个背身,双手背于后边,微微抬头,此时战马嘶鸣,吹号声,杨家将整顿军容的情景,一一呈现,猛然间心里觉悟起来,她抬头挺身耸肩提气,动作刚毅、果敢。又一个转身脸面向观众,双臂展开,水袖开始前翻,步履徐徐由右前向左后移动,水袖由缓而疾,双水袖运花,犹如波涛翻滚,又双手抓、砸水袖,左袖甩起搭到右臂,一个缓步半圆场来到右边,展开双袖,又把水袖先挽再投,步法稳健、大度。为转入下层的唱腔和心理转变做了充分的铺垫,有效地联动和过渡到下面激昂的唱腔。
第二层:从“天波府老少披挂赴辕门”到“他溃不成军”,唱腔昂扬、铿锵、刚劲有力,一步一步激发穆桂英心情激奋,通过“震”、“想当年”、“跨马”、“提刀”、“冲锋陷阵”、“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唱词和唱腔短促有力,伴着鼓声,战马嘶鸣,水袖的抖、甩、抓、回、挥、抛、投、舞,在“威风凛凛”前手抓水袖,透出力度,后又双手甩出手袖,唱出“冲锋陷阵”,到“他溃不成军”一个投、抓水袖,表现了穆桂英的矫健刚勇,配合腾挪有致的步法表现出了她的英勇果敢。
第三层:从“如今那安王贼子犯边阵”到“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心理的转化继续往前发展,道出真实的心声“如今那安王贼子犯边境,我岂能袖手旁观守家门,老太君她还要为国把尽忠”,到“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唱到后四个字,手袖一抓一甩,表明她跟太君一样的心情。此时,穆桂英暗下决心,心情开始向前继续发展。
第四层:从“我不挂帅谁挂帅”到“永不回家门”。到“我不领兵靠何人”,一个抓、甩水袖,表明挂帅非我莫属,到“急忙忙披甲衣”,双手抓水袖左右一舞,再在胸前上下来回交错翻舞,后左手把水袖甩出搭到右臂一挺,“我领兵出阵”,一个阵字高亢嘹亮,作为情感的爆发。再双手挽袖,背于身后,转身,捧起帅印,右手高举帅印,表一番“不杀安王贼不回家门”的决心。手托帅印眼睛望着离场。
该段唱腔由中州韵改为人臣韵,中州韵鼻腔共鸣较多,这段唱腔比较高亢明亮,这样音域就比较开阔,音量比较亮。这场戏大气磅砣,淋漓尽致,令人振奋。是穆桂英思想斗争,由不愿挂帅到心甘情愿挂帅,再到不杀安王永不回家门的决心,人物内心激荡,没有外在情节上的冲突,是内在的冲突,是人物思想上的变化和逆转,唱腔由低沉到高昂,由激情满怀到誓下决心。尤其是辅助水袖的千变万化,沸腾如海,又运用得富于层次和铺垫有序,层层升级,终下决心,神情上果敢英雄。表现了一代巾帼英雄的大气、宽怀的胸襟,和洒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