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吧 关注:8,429贴子:40,717

精神偶像来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卡皮巴拉,沉着,冷静,极度稳定的情绪。人畜无害,得失不计,憨态里透着从容,虽显呆萌目光却又坚毅无比。与之相比,吾乃跳梁小丑,彼乃得道真豚…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09 09:42回复
    此设为转文贴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13 10:45
    回复
      2025-05-29 15:43:15
      广告
      人这一生,会遭遇无数难题,也时常会产生焦虑。
      �看透焦虑的本质,找到焦虑的根源,才能开启不疲惫的人生。
      �1.人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
      �它的意思是:在社会环境中,每个年龄都有自己的社会标尺,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样的事。
      �可当我们的眼中只有既定的标准,就会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认为“我也要那样”。
      �这样,焦虑的情绪就会无限蔓延。
      �人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守好自己的节奏,也是一种智慧。
      �2.让你累的不是生活本身,是过度焦虑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大部分的疲劳源于精神因素,真正因为生理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是很少的。”
      �所谓人生困境,有时是自我设置的枷锁。
      �一张一弛,有的放矢,才能消除疲惫,稳步向前。
      �3.破解焦虑的三把钥匙,送给压力下的你
      �第一把钥匙是:改变想法,正视现实。
      �不要抗拒恐惧,也不要期望自己一下子成功。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
      �接纳自己的担忧、焦虑,减少认知失调,改变想法,才能告别焦虑。
      �第二把钥匙:立刻行动,脚踏实地。
      �心理学上有一条原则:行为可以改变并塑造一个人。
      �与其在幻想的未来中焦虑不安,不如立刻行动,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安慰自己。
      �第三把钥匙:活在当下,乐观生活。
      �生活中的各种焦虑,来自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担忧。
      �活在当下,才能由内而外生出欢喜和勇气。
      �朋友,请接纳自己的情绪,与自己和解,情绪就能顺其自然被化解。
      �希望你努力,但也别焦虑。你对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13 10:46
      回复
        🌿水如人生的七种境界🌿
        �有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他在湖边碰到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慢慢地告诉他。这位智者微笑着把他带回家中,让他到地窖中搬出一块很大的冰块。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冰块搬出来之后,智者跟他说:“你用力砍开它。”那个商人找来斧头就砍,不料猛烈的撞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这个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过了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气喘吁吁地说:“这个冰实在是太硬了,没办法。”这位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地融化。智者问他:“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这个商人就说:“哦,我有些领悟了。我处理冰块的方式不对,不应该用斧头劈,要用火烧。”智者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跟他说:“我让你看到是成功人生的七种境界。冰虽为水,但是它可以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水越能体现出坚强不屈的特性,所以水到冰就是因为靠着它坚强和坚持。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个境界,叫百折不挠。水化成气,气看似无形,但这个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成为一种聚力,它会变得力大无比,能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叫聚气生财。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能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地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和接纳。水看似没有力量,自高处往下流淌,遇到阻碍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可以把棱角磨圆,也可滴水穿石。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就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人要做到能屈能伸。水虽为寒物,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那就叫布施天下。雾有时候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所以聚可以结雨,可以化为有形之水,散掉可以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间,那就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叫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人之所以能够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的境界不等罢了。曾有人说水是阴阳五行里最强的属性,因为水能灭火,它又能琢木,又能把金腐蚀,又能使土壤流失,但世界上最温柔的东西也莫过于水,而它也是穿透力最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超越它。所以,水是最宝贵的。为什么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有时候我们的心非常刚强,有时候我们的水又像温暖的太阳,能够这么慈悲和善良。为什么我们每天要用水来供pu萨?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心像水一样干净,一样透彻,一样慈悲,一样滋润大地啊。
        �善良的人的心也像水一般平静,不引人注目,心胸沉稳。因为我们不争,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原则;一个人跟别人争了,他就没有原则了。无论对自己好还是不好的人和事物,都要学会心如止水。有时候处理事情要懂得像水一样拥有善良,转化慈悲。记住了,慈悲是一个人最大的实力,这是纯洁又干净的心。学fo人做事言行一致,学会包容,随顺众生,海纳百川,上善若水。
        �----20181111 澳大利亚墨尔本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13 10:47
        回复
          ✦真诚者寡言,如果这个人对你很真诚,他不会有过多言语。学佛人寡言,法师为什么不大讲话?法师一开口就是“阿弥陀佛”,他没有人间是非。
          心中没说“这个对”,就不会有“非”出来;如果你心中说“这个对”,那就有“非”出来。
          寡言的人就是思维的人,整天嘴巴不停讲就是没脑子。如果一个人跟你讲话一套一套,不要相信他。
          ✦宁可寡言勤思善,话要少一点,脑子里多一些善良;勿因乱言断人慧命,不要乱讲话,断人慧命。憋不住想多说话的人,有一个方法,就是好好念经。
          ✦传统文化讲“失足犹可追,失言难挽回”,做错事还可以追回,讲错话就很难挽回。一言既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会惹麻烦。言而无当,讲话不恰当,不如念经为上。【图片】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17 08:58
          回复
            我们总在生活中寻找很多理由,怪别人不好。
            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东边王家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十分痛苦;西边李家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快乐无比。
            有一天,王家主人又在家大吵大闹,于是他前往李家请教:“为什么你们家永远愉快?”老李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
            老王正感疑惑,忽见李家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跌了一跤。
            ✦拖地的婆婆立刻跑去扶起她:“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太湿了。”站在门口的儿子也跟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媳妇则愧疚自责说:“是我的错,怪我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老王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已经知道答案了。
            ✦很多人心里总抱怨都是别人的错,很难与身边人相处。传统文化说“君子反求诸己”、“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倘若反观自身,看到自己有改正地方,不仅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会赢得别人尊重。
            经常说都是我的错,是一种自律,让自己不断提升;一种胸怀,时刻为别人着想;一种美德,让彼此心更贴近;一种难得的修为,真修当不见世人过。
            ✦都是我的错,自净其意,常养身心。【图片】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8-23 23:57
            回复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世间万物的本质与观照方法。开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借用佛教中的比喻,指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同梦境、泡沫、光影和露珠、闪电一样短暂易逝,提醒人们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世间事物。
              接着,“应作如是观”强调了正确的观察方式,即认识到一切皆是虚幻,不应被表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本质,洞察其空性。这与佛教中追求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理念相契合。
              “释迦老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暗含对传统佛教教义的反思,指出释迦牟尼佛虽然揭示了世界的虚幻一面,但并未完全揭示其深层含义。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法理解的深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认识到世界的虚幻,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真理和意义。
              后两句“幻化空身即法身,个中无染亦无尘”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理解。诗人认为,个体的存在(幻化空身)即是宇宙真理(法身)的体现,其中没有污染也没有尘埃,意味着在体悟到事物本质之后,心灵可以达到纯净无染的状态。
              “拈匙把箸如明了,扫地烧香不倩人”则是实践层面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使用餐具、打扫卫生、焚香等,来培养内心的清晰和专注,无需依赖他人,自己就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体现了禅宗强调的“生活即修行”的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内心世界,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实现精神上的觉醒与解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27 10:46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07 15:32
                回复
                  2025-05-29 15:37:15
                  广告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07 15:34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07 15:35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07 15:36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1 10:21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1 17:06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02 14:40
                            回复
                              2025-05-29 15:31:15
                              广告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03 07: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