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吧 关注:50,301贴子:816,397
  • 5回复贴,共1

【张嵚】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
    (1)
     当名将很难吗?确实很难。翻看历代名将的成功履历,会发现,成为一个名将,需要有胆量,有智慧,有天赋。无师自通学会孙子兵法的人,凤毛麟角。纸上谈兵却最终送了性命的,却是一抓一大把。此外,更重要的实战经验。战争这项工作,不是平常人看两眼就学得会的,是需要在实战中一步步领悟过来的。当局者往往迷,旁观者却也难得清。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故事,宋词里有,生活里稀罕。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没有做名将的兴趣,没有满腹的锦绣韬略,更不懂半点武艺,带兵打仗的事情,别说亲自做,就是见也没见过几回,既没有像王越那样后天学习苦读兵书,也没有像陈寿那样的家庭出身耳濡目染,却照样在沙场上建立了赫赫的威名,末了还著书立说,名垂青史?或许,王轼算一个。王轼,湖北公丅安人,字用敬,天顺八年进士,先任大理右评事,又做大理丞(陈寿想干没干成的工作),属于正经的司法干部出身。在弘治朝以前,王轼干过的最具知名度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成化二年复查案卷,平反了上百个囚犯,而且无一错判漏叛;二是成化四年,因第一件事而升官至四川按察副使的他,到任即赶上四川大灾,为此上奏折,要求拨十万两白银赈灾,费尽周折要下钱来,救济了一方百姓,谁知道因为不肯和当地镇守太监陈伦同流合污贪污公款,反而被陈伦诬告,说他贪污救济银,为此遭革职查办,好在身正不怕影子歪,查来查去,只见他家里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最后查无实据,折腾到成化九年,终于官复原职,并改任陕西副按察使。案子审过,好事做过,黑锅背过,是个称职的司法干部。这是他在弘治朝之前的工作履历,各类史料记录的都很简单,可见在当时面孔各异的群臣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而已。透过这段简单的工作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的特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执法公正严明不畏强暴,至于打仗,既没见过,也没学过,更没练过。当名将,貌似和他不沾边。然而正是这段履历,却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段履历,至少透露出他一个被人忽略的优点:看人。要知道,身为一个司法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看人。对方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罪犯还是良民,既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更需要直观的印象判断。一个能够短时间内平反上百犯人的干部,这方面的素质自然不在话下。到了朱佑樘登基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闲置。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就升了,回到四川扶正,担任四川按察使(正四品)。两年后调任南京。弘治八年(1496年)更是高升为南京右副都御史,虽然是就任南京,可却是个有实权的官:总理南京粮储。江南是大明朝的粮仓,王轼就是这个粮仓的看护人。很重要,相当重要。当然,这段时间节节高升,主要还是因为朱佑樘看中了他两个优点:严格、清廉。至于打仗的事,还是轮不着他。可到了歌舞升平的明朝弘治十三年,平地一声雷,一件意外的事情却把他推到了战场的前沿:贵州米鲁叛乱。这是一个今天的史学界不是很重视,但是当时却动静非常大的大事件。说这场叛乱,明朝官方史书的说法,是一场“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杀武大郎”式的谋杀案,继而引起的一场血案。



1楼2010-09-30 10:23回复

         (5)
         而周凤所选择的攻击点,东西南北,每个点都卡在普安州的咽喉上,而且各路军队的攻击速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孤军深入造成被敌围困的情况。可在场大多数军官都不以为然,朝廷有令,抓住米鲁可是有重赏的。你不要大家冒进,难道你想独吞?再说了,你周凤不过是个小小的兵备副使,比你官大的有的是,你逞什么能。叽叽喳喳之间,王轼不紧不慢地发话了:听他的,照他说的做!王轼相信,这是一个真懂得兵的人,懂的人他就尊重,不懂绝不装懂。弘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八,八路大军出发了,按照周凤建议的那样,明军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米鲁军队的业余性很快暴露出来,多路营寨被打下来,地盘严重收缩,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可米鲁到底厉害,危急之下,她想到一招:围魏救赵。她选择的这个“魏”,就是平夷卫,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富源地区,当时也是明朝的军事重镇。通过攻击平夷卫,迫使明军回师救援,这是一招狠棋。为了执行这个计划,米鲁亲自带兵出击,动用了所有的精锐,开展这个行动,这个最终把自己送上绝路的行动。行动进展的很顺利,平夷卫很快陷落。得知消息的王轼焦急万分,企图派兵救援,但是却被周凤阻止了:不急。周凤告诉王轼,米鲁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你回去救援。你一去,她就走,到时候前功尽弃,现在平夷卫已经丢了,如果我们还是没有反应,她会继续攻击周边的平夷后卫、大河、扼勒等卫所,那里防御坚固,一定会把她拖住,待到拖到进退不能的时候,她的败局就注定了。几乎所有部将都反对,毕竟丢了平夷卫谁也担待不起。王轼思虑良久,却还是坚定了决定:继续听你的。果然不出周凤所料,米鲁的围困行动遭到了当地明军的猛烈反击。当米鲁陷入人困马乏境地的时候,王轼终于派云南巡抚陈金攻击,以逸待劳的明军如猛虎下山直扑米鲁军,早已疲累的米鲁军不支,被迫原路撤回。魏没围成,赵没救成,倒把自己困住了。至此,米鲁已经完全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明军如困兽一样死死地困住。但是困兽犹斗啊。明军的包围圈在缩小,很快,米鲁军只剩下一处据点――马尾笼寨,这是普安州地区最易守难攻的一处据点。王轼打算强攻。这时候,另一个人阻止了他。这次不是周凤,而是前来参战的云南土司凤英。王轼一向不怎么信任这个人,毕竟这种土司就是来捞好处的。这次来助战,下次难保造反的不是他。可是凤英的一句话却让王轼一震:不用强攻,只要设伏。然后就是一次伏击计划,明军假意做出疲惫的样子,松散包围圈,急于突围的米鲁殊死一搏,却一头扎进明军在山下的包围圈里,恶战之下,米鲁毫无惧色,反复冲锋,最终寡不敌众,被明军砍杀。持续多年的米鲁叛乱,至此落幕。米鲁叛乱是弘治朝时期不为人注意的一件事。事实上,这件事对于弘治朝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米鲁叛乱持续长达三年,明王朝三换主将,战争旷日持久,如果没有王轼的平定之功,只怕又是一个大藤峡。而王轼在当地百姓对米鲁的支持上看到,暴乱的真正内因,并非仅仅是夺位矛盾,而是朝廷政策的失误在当地播种的仇恨,因此战后他火速向朝廷上奏,提出了减免赋税等多个缓和矛盾的举措,朱佑樘都依照实行。至此,贵州普安州地区,终明一世,再无叛乱。这个不装懂的外行,战后归来,被提拔成南京兵部尚书,掌管南京地区的兵权,从外行成了军队统帅。后来明武宗即位,他辞官回家,病逝。史书上对他记录很简单。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米鲁之乱,他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从哪个意义上说,这都是一个奇迹。当然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战后他写的《平蛮录》,虽然有自吹成分,却让我们有了对于那场战争最直观的了解。不懂兵的书生,打赢了一场职业军人们没打赢的仗。原因很简单:他是外行,却是一个不装懂的外行。
    


    5楼2010-09-30 10:24
    回复
      还以为国能忙得没时间露面了呢


      8楼2010-12-14 17:09
      回复
        回复:8楼
        你搞错了,是有广告挖坟。


        9楼2010-12-14 17:10
        回复
          不过话说我也以为是国能露面了。


          10楼2010-12-14 17:11
          回复
            回复:10楼


            11楼2010-12-14 2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