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
(1)
当名将很难吗?确实很难。翻看历代名将的成功履历,会发现,成为一个名将,需要有胆量,有智慧,有天赋。无师自通学会孙子兵法的人,凤毛麟角。纸上谈兵却最终送了性命的,却是一抓一大把。此外,更重要的实战经验。战争这项工作,不是平常人看两眼就学得会的,是需要在实战中一步步领悟过来的。当局者往往迷,旁观者却也难得清。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故事,宋词里有,生活里稀罕。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没有做名将的兴趣,没有满腹的锦绣韬略,更不懂半点武艺,带兵打仗的事情,别说亲自做,就是见也没见过几回,既没有像王越那样后天学习苦读兵书,也没有像陈寿那样的家庭出身耳濡目染,却照样在沙场上建立了赫赫的威名,末了还著书立说,名垂青史?或许,王轼算一个。王轼,湖北公丅安人,字用敬,天顺八年进士,先任大理右评事,又做大理丞(陈寿想干没干成的工作),属于正经的司法干部出身。在弘治朝以前,王轼干过的最具知名度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成化二年复查案卷,平反了上百个囚犯,而且无一错判漏叛;二是成化四年,因第一件事而升官至四川按察副使的他,到任即赶上四川大灾,为此上奏折,要求拨十万两白银赈灾,费尽周折要下钱来,救济了一方百姓,谁知道因为不肯和当地镇守太监陈伦同流合污贪污公款,反而被陈伦诬告,说他贪污救济银,为此遭革职查办,好在身正不怕影子歪,查来查去,只见他家里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最后查无实据,折腾到成化九年,终于官复原职,并改任陕西副按察使。案子审过,好事做过,黑锅背过,是个称职的司法干部。这是他在弘治朝之前的工作履历,各类史料记录的都很简单,可见在当时面孔各异的群臣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而已。透过这段简单的工作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的特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执法公正严明不畏强暴,至于打仗,既没见过,也没学过,更没练过。当名将,貌似和他不沾边。然而正是这段履历,却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段履历,至少透露出他一个被人忽略的优点:看人。要知道,身为一个司法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看人。对方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罪犯还是良民,既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更需要直观的印象判断。一个能够短时间内平反上百犯人的干部,这方面的素质自然不在话下。到了朱佑樘登基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闲置。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就升了,回到四川扶正,担任四川按察使(正四品)。两年后调任南京。弘治八年(1496年)更是高升为南京右副都御史,虽然是就任南京,可却是个有实权的官:总理南京粮储。江南是大明朝的粮仓,王轼就是这个粮仓的看护人。很重要,相当重要。当然,这段时间节节高升,主要还是因为朱佑樘看中了他两个优点:严格、清廉。至于打仗的事,还是轮不着他。可到了歌舞升平的明朝弘治十三年,平地一声雷,一件意外的事情却把他推到了战场的前沿:贵州米鲁叛乱。这是一个今天的史学界不是很重视,但是当时却动静非常大的大事件。说这场叛乱,明朝官方史书的说法,是一场“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杀武大郎”式的谋杀案,继而引起的一场血案。
(1)
当名将很难吗?确实很难。翻看历代名将的成功履历,会发现,成为一个名将,需要有胆量,有智慧,有天赋。无师自通学会孙子兵法的人,凤毛麟角。纸上谈兵却最终送了性命的,却是一抓一大把。此外,更重要的实战经验。战争这项工作,不是平常人看两眼就学得会的,是需要在实战中一步步领悟过来的。当局者往往迷,旁观者却也难得清。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故事,宋词里有,生活里稀罕。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没有做名将的兴趣,没有满腹的锦绣韬略,更不懂半点武艺,带兵打仗的事情,别说亲自做,就是见也没见过几回,既没有像王越那样后天学习苦读兵书,也没有像陈寿那样的家庭出身耳濡目染,却照样在沙场上建立了赫赫的威名,末了还著书立说,名垂青史?或许,王轼算一个。王轼,湖北公丅安人,字用敬,天顺八年进士,先任大理右评事,又做大理丞(陈寿想干没干成的工作),属于正经的司法干部出身。在弘治朝以前,王轼干过的最具知名度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成化二年复查案卷,平反了上百个囚犯,而且无一错判漏叛;二是成化四年,因第一件事而升官至四川按察副使的他,到任即赶上四川大灾,为此上奏折,要求拨十万两白银赈灾,费尽周折要下钱来,救济了一方百姓,谁知道因为不肯和当地镇守太监陈伦同流合污贪污公款,反而被陈伦诬告,说他贪污救济银,为此遭革职查办,好在身正不怕影子歪,查来查去,只见他家里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最后查无实据,折腾到成化九年,终于官复原职,并改任陕西副按察使。案子审过,好事做过,黑锅背过,是个称职的司法干部。这是他在弘治朝之前的工作履历,各类史料记录的都很简单,可见在当时面孔各异的群臣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而已。透过这段简单的工作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的特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执法公正严明不畏强暴,至于打仗,既没见过,也没学过,更没练过。当名将,貌似和他不沾边。然而正是这段履历,却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段履历,至少透露出他一个被人忽略的优点:看人。要知道,身为一个司法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看人。对方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罪犯还是良民,既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更需要直观的印象判断。一个能够短时间内平反上百犯人的干部,这方面的素质自然不在话下。到了朱佑樘登基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闲置。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就升了,回到四川扶正,担任四川按察使(正四品)。两年后调任南京。弘治八年(1496年)更是高升为南京右副都御史,虽然是就任南京,可却是个有实权的官:总理南京粮储。江南是大明朝的粮仓,王轼就是这个粮仓的看护人。很重要,相当重要。当然,这段时间节节高升,主要还是因为朱佑樘看中了他两个优点:严格、清廉。至于打仗的事,还是轮不着他。可到了歌舞升平的明朝弘治十三年,平地一声雷,一件意外的事情却把他推到了战场的前沿:贵州米鲁叛乱。这是一个今天的史学界不是很重视,但是当时却动静非常大的大事件。说这场叛乱,明朝官方史书的说法,是一场“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杀武大郎”式的谋杀案,继而引起的一场血案。
![](http://hiphotos.baidu.com/yitsing/pic/item/5f5a1f2fef7969791f3089bd.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