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是带着玩庸作的准备开始旅途的,后来到达成白金全成就时又觉得它是佳作。实际上它的剧本已经堪称神作,就算退一步说,敢在明末乱世这个题材里写出顾全首尾、零散兼备的故事已经证实了作者的功底(或者说胆量,在我看来这二者乃是一体两面)。而为何其不堪神作之名呢?我觉得它仍有三处扣分项:
其一是文本太过“板正”,这是国内二次元亚文化圈子的老毛病,且近年来非但没有改善,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文本生硬,无脑书面化,该口语化时不够口语化,换言之不够接近真正通行的中国话;玩家阅读时难免不通不顺,连声优朗读台词时竟也有一股强烈的违和感,真让我为他们捏了把汗。
其二,男主的塑造未免太过模糊。我把整部游戏完美通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满穗,她坚决而又隐忍,善变却又果断,为天下之仇甘刺王赴死,为洛水之誓可乱世求生,我想没有人会在看到长大的她之后不为之动容甚至落泪。反观良呢?我想不止一人和我一样惊讶于他能在短短二十天内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作者对他的着墨实在不足,作为全程操控的角色,我并不能理解他由匪变侠的转化为何能够自然到这个地步。换言之,他的魅力显然撑不起他能做出的改变。换做是我,至少也要给良单独着墨一章,讲讲他的童年生平,哪怕是心路历程才好。可是这些都被作者一笔带过,我不感到气愤,只是感到可惜。
其三,作者似乎说过,如果《饿殍》是本书,那它的结局就该是“不见”,其他结局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逻辑补充,而两个真结局“同生共死”倒是为了补全遗憾和出续作而诞生的。我看这就是扯谎了。要是真以“不见”作为官方结局,那前面铺垫的“影子戏”,“豚妖”这些线索竟然烂尾,虽然从良和满穗的角度出发确实达成了他们的双向救赎不假,但这样的结局对整个故事来说未免显得有些过于小气,小气得根本配不上这洋洋洒洒数万字故事的结局了。与之相比,两个真结局才配得上整个故事的句号。但“共死”结局未免落了俗套,“同生”结局又太过理想,理想到我看见长大后的满穗第一反应竟不是像良一般又惊又喜,而是疑惑她在这乱世九年间究竟如何过得如此滋润。没有一个结局让我尽兴,这是它的第三处缺憾。我不免想到如果换做是自己会怎样设定结局,但见过满穗长大成人后,那绝色一旦刻进脑子里,竟令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结果。兴许是我不忍打破这幅美好吧。搬出一个完美到虚幻的结局,让读者不忍再打破,这伎俩我也曾用过,不想如今却遭其反噬,真是讽刺至极。我用五一三天假通关《饿殍》,怕是还要用一个月来消化它。有人诟病hanser的配音不够传神,我不以为然,换了别人未必有她好,至少一声声“良爷”没把我叫烦,反叫得我上瘾了。

其一是文本太过“板正”,这是国内二次元亚文化圈子的老毛病,且近年来非但没有改善,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文本生硬,无脑书面化,该口语化时不够口语化,换言之不够接近真正通行的中国话;玩家阅读时难免不通不顺,连声优朗读台词时竟也有一股强烈的违和感,真让我为他们捏了把汗。
其二,男主的塑造未免太过模糊。我把整部游戏完美通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满穗,她坚决而又隐忍,善变却又果断,为天下之仇甘刺王赴死,为洛水之誓可乱世求生,我想没有人会在看到长大的她之后不为之动容甚至落泪。反观良呢?我想不止一人和我一样惊讶于他能在短短二十天内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作者对他的着墨实在不足,作为全程操控的角色,我并不能理解他由匪变侠的转化为何能够自然到这个地步。换言之,他的魅力显然撑不起他能做出的改变。换做是我,至少也要给良单独着墨一章,讲讲他的童年生平,哪怕是心路历程才好。可是这些都被作者一笔带过,我不感到气愤,只是感到可惜。
其三,作者似乎说过,如果《饿殍》是本书,那它的结局就该是“不见”,其他结局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逻辑补充,而两个真结局“同生共死”倒是为了补全遗憾和出续作而诞生的。我看这就是扯谎了。要是真以“不见”作为官方结局,那前面铺垫的“影子戏”,“豚妖”这些线索竟然烂尾,虽然从良和满穗的角度出发确实达成了他们的双向救赎不假,但这样的结局对整个故事来说未免显得有些过于小气,小气得根本配不上这洋洋洒洒数万字故事的结局了。与之相比,两个真结局才配得上整个故事的句号。但“共死”结局未免落了俗套,“同生”结局又太过理想,理想到我看见长大后的满穗第一反应竟不是像良一般又惊又喜,而是疑惑她在这乱世九年间究竟如何过得如此滋润。没有一个结局让我尽兴,这是它的第三处缺憾。我不免想到如果换做是自己会怎样设定结局,但见过满穗长大成人后,那绝色一旦刻进脑子里,竟令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结果。兴许是我不忍打破这幅美好吧。搬出一个完美到虚幻的结局,让读者不忍再打破,这伎俩我也曾用过,不想如今却遭其反噬,真是讽刺至极。我用五一三天假通关《饿殍》,怕是还要用一个月来消化它。有人诟病hanser的配音不够传神,我不以为然,换了别人未必有她好,至少一声声“良爷”没把我叫烦,反叫得我上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