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840贴子:1,329,457

回复:近期读的一些书的观后杂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2024.11.18
农奴时代沙俄乡村生活的大绘卷,“我”作为为世袭贵族、同时也是富有同情心的猎人,能很自然得展开对乡下生活方方面面的叙述。也正因如此,书中的人物都是极具俄罗斯民族性的,这也是俄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书中另一处值得称道的是环境描写,作为“猎人”,长时间和大自然打交道是必然的,因此是不是插入的自然景观并不突兀,反而使故事更为生动,这是单纯的心理或动作描写很难做到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4-11-25 12:55
回复
    《美国反对美国》2024.12.07
    前阵子美国大选闹的沸沸扬扬,所以找来这本看一看。先说说题解,所谓“美国反对美国”,并不是夸张的美国内战之类,而是现实存在的美国,反对臆想中的“美国”,无论这个“美国”是山巅之国还是水深火热。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考察报告,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可贵的。在我看来,书中的两个观点是十分值得思考的。一是美国政治的本质,是一切为选举服务,政客们事实上只为选举负责,所作所为也是为了赢下下一场选举,这在总统选举上体现尤为明显。二是美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思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切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包括人的商品化。此外还有一些观点在今天也仍不过时,例如美国政治的根本在市县一级,而非联邦;美国福利制度只能缓解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等。对于美国的长处,作者也不舍溢美之词,如图书馆、智库、大学教育等等。总体而言,做到了对美国尽量贴近客观的描述。令人感概的是,很多问题,当时存在,三十多年后的今日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如黑人问题,初级教育,毒品泛滥,黑社会,这恐怕是当初难以预料到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4-12-08 11:30
    回复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2024.12.16
      看的是一个比较老派的译本,所以部分人名可能会和通常的翻译有些差异。爱和金钱的对立取舍是书中不断拷问的问题。对皮普而言,年幼时的贫苦经历激发了他想要成为上等人的愿望,真正成为“上等人”后他自身的道德退化和一厢情愿反而让他深陷痛苦之中。最后一场大梦破灭重回现实,才算真正领略这些真理。幸运的是皮普在意外发际后,尽管道德的滑坡随之而来,但他仍然坚持住了底线,没有成为一个见钱眼开的财奴,当他得知自己意外之财的来源并不正当后,毅然发誓不再使用这笔财产,而是积极搭救帮助自己的逃犯“恩主”,为朋友谋求前程。可以说,在他破产回归到原先的生活之后,他的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上等人”。整部小说结构十分谨严,各个出场人物都有各自的使命和回忆,最终编织成了这场戏剧的舞台。没有深厚的功底,这样的布局是很难做到的。在次要人物上,事实上的绝对“恶”仅在少数人物中体现,如潘波趣、康佩生;大部分人物初看可能令人反感,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又不免使人心生同情,如郝薇香小姐、艾斯黛拉;还有“善”的代表乔与毕蒂。总体而言,小说还是体现出愉悦的喜剧色彩,如果依作者原意写成悲剧,恐怕整体的情感倾向还要再悲观一些。


      IP属地:浙江36楼2024-12-18 01:19
      回复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2024.12.27
        作者的笔触是轻松幽默的,但反映的问题并不愉快。大概很多人提起这部作品只有一个“苦”,有失偏颇,也如国外媒体的书评,多少戴着有色眼镜。许三观不是个完人,他也犯错,大男子主义,带点狡黠,但不妨碍他身上体现出的淳朴善良,一如绝大多数文学家歌颂的中国人民。他卖血,是对苦难的抗争,如同杂草在石缝中卖力生长。更可贵的,是他的抗争很少为了自己,而更多得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所爱的对象,这更为他的抗争蒙上了神圣的色彩。他几乎就是市井小民褒义层面的化身。作者放大了他的苦难,也更突出他抗争的光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4-12-27 07:07
        收起回复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2025.01.04
          我原以为这个“悉达多”是释迦牟尼,但可惜不是。他是一个有才有为,机智聪颖的婆罗门子弟。他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恰如其分得提现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从对自然的无知,到好奇,再到敬畏;从对自己的自负,到自轻,再到释然;从对世俗欲望的鄙夷,到沉沦,再到怜悯。悉达多用一生才达到最后的智慧之境。纵然他之前不断地学习,在所从事的行业达到了精通,最终教会他的,也只能是自己的切身感悟,而非他人的劝诫。即使是自己儿时的知心朋友,对于他历经世事沉浮得来的智慧也是讶异不已,难以接受。好在我们最终豁达之前,总要品尝百态炎凉,直到时间在我们的面容上刻下智慧的烙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5-01-07 06:56
          回复
            余秋雨《文化苦旅》2025.01.15
            说是散文集,其实有些篇目已近小说。我佩服作者踏访全球文明的决心和毅力,也不能不对他的一些境遇表示同情。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现在的眼光看,作者有些观念明显受到了刻板印象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毕竟作者拳拳之心,一片赤诚,也不该对他太过苛责。毕竟行万里路的切身体验,总还是强于我远不及万卷书的纸上谈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5-01-21 03:42
            回复
              薄伽丘《十日谈》2025.02.22
              《十日谈》很像《笑林广记》、《一千零一夜》的杂和,还承担这一部分寓言的职责。外界对它有些内容“过于沉湎于欢爱”不无道理,但就其目的而言,也不妨用“矫枉必须过正”来辩护。作为故事讲者的十人,彼此之间似乎也多少有纠葛爱恋,可惜作者并未明说,或许可以根据每日最后的歌曲来推知一二。但可惜我并无此一探究竟的动力,或许也有前人早已说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5-02-24 12:58
              回复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2025.03.10
                作为“自由世界”的遗民去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读来颇有张岱《陶庵梦忆》之感。作者作为文学家、犹太人、资本家后代,他的出身其实和张岱颇多相似,作品有共性也不足为奇。同样的,他在回忆中不免对过去加以美化。与张岱避而不谈国破家亡原因不同,作者早年沉溺于文艺中的局限性使他很难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两次世界大战前的种种问题,但这也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战前的上层社会。不能否认,战前的欧洲的文艺是蓬勃而璀璨的,即使是在遭受一次大战的打击后的间战期,也仍有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活跃在各个反战的组织中。但是一次大战毕竟没有弥合各国间的裂痕与矛盾,甚至不如说加重了。但可惜包括作者在内,世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盲目地把责任简单的归因到希特勒头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IP属地:浙江42楼2025-03-11 19:31
                回复
                  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2025.03.15
                  如果说《1984》给人带来的是绝望的话,那么《动物农场》就是深深的悲哀。作者自述写这本书是为了打破“苏联神话”,其中对苏联高层乱象的影射也是十分明显的。诚然,作者本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并未去过苏联,对苏联的了解仅限于报纸,而且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不免也会有所夸大。但书中反映的问题确是实打实存在的。有些或许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不得已之举(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这不意味这这么做没有问题,对其进行批判仍然是一个有良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应当且必须要做的。即使抛开对苏联的影射,《动物农场》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怕的真相:无论其本意是多么地高尚,不受控制的权力的腐化速度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动物生而平等,不应被人类奴役的口号,到最后却堕落为了“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IP属地:浙江43楼2025-03-15 19:55
                  回复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2025.03.31
                    工作忙起来了,读书的时间也大大减少,拖了很久才看完。作者所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很难说不是对现实生活不如意的补偿,通过构建一个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来毫不留情地对当时社会及市民中的种种乱象和丑恶进行揭露和批判。这些辛辣的讽刺占去了全书接近一半的篇幅,作为主角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反而被“边缘化”了。这对爱人很显然寄托了作者自身的美好愿望。虽然现实中尽是失意,但在这遐想的世界里,作者还是给了这对恋人最无所拘束的自由,隐隐中也是对现实的反抗。


                    IP属地:浙江44楼2025-04-13 20:32
                    回复
                      阿西莫夫《神们自己》2025.04.11
                      作为科幻界的著名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还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他构建了一个新的平行宇宙法则,对外星(外宇宙)社会生活作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遐想。甚至在月球开发的处理上,他摆脱了流行的“殖民”思维,创新性地从集体心理角度来刻画地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大胆又细腻地思维的。但在男女关系的描写上,很难说迪尼森和导游小姐的爱情对剧情有什么推动作用,更像是为写而写,只能说这是那一代(甚至这一代)美国作家的通病。


                      IP属地:浙江45楼2025-04-13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