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些关于永平五铢的“新谈老调”,大意无非是“永平五铢全系熙平年间铸的五铢,所以应该叫熙平五铢”“太和样是永平三年铸的喜儿钱”。
史料清晰记载:(魏)高祖太和十九年铸太和五铢钱,世宗永平三年冬又新铸五铢钱,熙平二年经尚书崔亮建言增开铜矿铸钱后,民“与官并铸”,以至“钱稍薄小,用之益轻”。也就是说,北魏在铸永安五铢之前只有两次重要的铸币改革,一次是铸太和五铢,一次是新铸五铢。
史物相证:目前永平五铢,除暂不定性的“太和样”(宣武帝于495年铸太和五铢,499年去世,宣武帝永平三年即510年新铸五铢,其间11年可能续铸无年号钱),已知八版,其中5版常见版式均有成体系的炉记。如图,1版与2版炉记互斥,而与3版同炉,2版与4版部分炉记重合,5版与1、3版炉记大部重合。1、3、4版共有炉记与北魏和部分东魏永安五铢炉记有延续关系。1、2、4版均有超25mm的初铸大样且集中发现于洛阳,其余5版相对轻薄。
这说明永平五铢经历了一个自官方规范管理到私铸减重的过程,但官炉始终主导着铸币主流方向(依炉记)。发生系统性减重的节点,正是熙平年间开矿铸钱。因此,永平五铢与熙平年间所铸五铢实为一体。
史料清晰记载:(魏)高祖太和十九年铸太和五铢钱,世宗永平三年冬又新铸五铢钱,熙平二年经尚书崔亮建言增开铜矿铸钱后,民“与官并铸”,以至“钱稍薄小,用之益轻”。也就是说,北魏在铸永安五铢之前只有两次重要的铸币改革,一次是铸太和五铢,一次是新铸五铢。
史物相证:目前永平五铢,除暂不定性的“太和样”(宣武帝于495年铸太和五铢,499年去世,宣武帝永平三年即510年新铸五铢,其间11年可能续铸无年号钱),已知八版,其中5版常见版式均有成体系的炉记。如图,1版与2版炉记互斥,而与3版同炉,2版与4版部分炉记重合,5版与1、3版炉记大部重合。1、3、4版共有炉记与北魏和部分东魏永安五铢炉记有延续关系。1、2、4版均有超25mm的初铸大样且集中发现于洛阳,其余5版相对轻薄。
这说明永平五铢经历了一个自官方规范管理到私铸减重的过程,但官炉始终主导着铸币主流方向(依炉记)。发生系统性减重的节点,正是熙平年间开矿铸钱。因此,永平五铢与熙平年间所铸五铢实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