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福围屋位于长汀县涂坊镇红坊村革新巷100号,是长汀涂氏涂六郎公后裔,二十九代孙涂秋福和涂有文堂兄共同营建。始于清代光绪年间(1870左右),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秋福围屋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内为穿斗抬梁式木架结构,单檐悬山顶。由空(禾)坪、池塘、古井、上、下厅、后花台、左右一排横屋、后围屋等建筑组成。秋福围屋900余平方米,共有28间房间,后围是客家居中典型的半围式传统古民居。涂坊话又叫“二栋二排后围屋”。

大门楼前石砌鹅卵石的晒谷平,右边厕所、古井。左边小池塘、牛栏。围屋空坪是用来晒谷子和逢年过节唱戏舞狮、放烟花的地方。秋福围屋以正栋为中轴呈中心对称布局。为传统客家府第式建筑风格,正门上方飞檐斗拱,斗檐下壁画美轮美奂。大门对联为:上联“枕畔泉声堪洗耳”,下联“窗前云气可摅怀”,横批“风拟衡泌”,意思是隐居山村,山清水秀。上下厅宽敞明亮,上厅两侧屏风古色古香,左右两侧悬柱镂有倒立蝙蝠,寓意“到福”。主梁缕有“吉祥牡丹”、“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文字、主梁微微上拱。上厅梁柱“祥云”遍布,正中有神主牌,供有“豫章堂”已故先人之灵位。“豫章”二字意在表明涂氏先祖祖籍江西,后迁入福建长汀。正中有祭台,供族内后人瞻仰敬奉。下厅有百年以上风车、粄臼、谷仓、石磨及客家人生活用品。上厅中门进入横屋,是本族后裔生活起居场所,有上、下两厅、有天井、厨房、房间、天井种有米子兰花。连接后围屋有浴室、狗洞、花台坎、左右有一条巷子与外界联系。后围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分两次完成的、夯土墙结构。由则义、则黎、则松兄弟们营建。以中厅为中心两侧房间对相应的后围屋。

土地革命时期,涂秋福次子涂清善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北上,涂清善跟随着涂则生(当时营长)一起北上。在长征路上因战时需要两人分开,当时涂清善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交给涂则生,并说道:“若革命胜利了,你把这块银元交我妻来金”。涂则生收下银元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久之后,涂清善牺牲在战场上。

解放后,涂则生成为了一名开国将军。1959年,涂则生将军回到离别二十多年涂坊老家时,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望烈士家属,到涂清善烈士的妻子吴来金家,涂则生流着泪说:“清善和我战斗转移时分开,他说若革命胜利后,要是你回了涂坊,把这块银元交我妻来金。今天我把这块银元交给你”。吴来金苦等二十多年,却等来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她用双手接过这块沉重的银元,顿时啕嚎大哭起来。一会儿,整座秋福围屋挤满了人。涂则生将军强忍悲痛,对吴来金说:“你丈夫为国捐躯,党和人民会关心你们的……”这是一件在我家族中流传多年的往事。2020年10月,涂清善的侄孙涂淮英把此事以《一块银元的故事》发表在公众号里,时居海外的涂则生将军小女涂晓敏看到此文章十分激动,也问她母亲此事。这篇文章2023年12月出版在长汀红色文化丛书《骁勇战将涂则生》一书中。2024年1月20日,涂则生将军小女涂晓敏将《骁勇战将涂则生》一书,赠送给涂清善烈士孙子涂斌英惠存。

秋福围屋人才辈出,现秋福后裔男丁二十多人,有硕士一名,本科二名,专科多名。涂坊围屋是典型客家古建筑,作为涂坊红坊围屋群之一的“秋福围屋”值得大家前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