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少司命
屈原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河。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这是楚人祭祀少司命神的乐歌。少司命是掌管儿童生命之神(实际上就是生育之神)。楚人在祭祀(“郊媒”)时,由男巫扮少司命,由女巫扮迎神者,相互唱答。本篇以较多的篇幅描写人神的角色。少司命在这里实际上是充当了主宰生育的爱神的角色。人类需要性爱和情爱,需要繁衍后代,少司命神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演化出来的。他主宰儿童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关注人类生命的延续问题,这就必然涉及男女之间的性爱问题。在远古时期,先民对两性结合而导致生儿育女的问题不甚了然,有一种神秘感,以为有神灵的作用,因此想象出少司命这样的生育之神。《九歌》流行楚地,与巫风盛行有关。“楚地家信巫觋,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吕氏春秋·侈乐篇》)所谓巫风,是指以女巫主持祭神的习俗风尚,它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神不分、民神杂糅意识的残存,也是楚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巫以歌舞娱神,歌词内容也必然与娱神分不开。“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楚辞集注》)可见,原来的歌词是以性爱为主要内容。在原始生活时期,宗教和性爱往往难以分开。祭坛既是文坛,又是表演爱情的剧坛。祭祀之时,正给男女之间谈情说爱提供了机会。《诗缝·生民》载姜嫄祀禖(主生子之神)于郊,践履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后稷,就是“野合”的明显例证。在南方,尤其是楚地,青年男女的性爱生活是公开的,自由的。以性爱为主要内容的《少司命》,透露了当时祭祀时的真实情景。即使是没有经过屈原加工过的歌词,在当地人看来并没有丝毫亵渎神明的地方。屈原在保持其基本内容和情调的前提下,“更定其词,去其太甚”,成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九歌》。
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说:“《大司命》之辞肃,《少司命》之词昵。”这里的“昵”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当这位爱神降临人间,就在“满堂美人”中看中一位美女,以目传情,引起这位美女的内心骚动。然而他又不声不响地飘然逝去,使意中人感到无限的悲伤,陷入奇思遐想。她仿佛看到他在天界云端静候顾盼,听到他传来相约未期、相思难断的歌声。他虽然留恋人间女子,但为了忠于职守,还是驱车升天,手扶持着彗星扫除邪秽,持剑以护婴儿。这一爱情悲剧的本事虽不可考,但其中所描绘的人神恋爱,显得十分真挚热烈而又缠绵悱恻。
全诗按男女对唱,可分为三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女巫扮迎神者所唱,即从“秋兰兮麋芜”至“君谁须兮云之际”。大意是说:秋兰和麋芜,长满厅堂之下。绿叶白花,香气袭人。人们自有好儿女,你为什么还替人操心而愁苦?秋兰茂盛,绿叶紫茎。满堂都是美人,你突然把传情的目光投向我,表示爱意。你降临来此不说话,走时也不告辞,驾着车,乘着旋风,载着云旗。悲啊,没有再比生的别离更悲苦;乐呀,没有比新交更快乐。你穿着荷衣,佩着蕙带,来去匆匆。夜晚你住在天国的郊野,你在云端等候谁呢?这一段主要写少司命从降临人间到离去时的情景,是以人间一女子的目光和心情来表达对少司命的爱悦之情。秋兰、麋芜,绿叶白花,香气弥漫,从环境的描写上给人神一种温馨的感觉。加上满堂的美女,更增添了温爱的气氛。香味给人的感受也可称作“美”,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感。这段诗中有两处提到“美”字。“夫人兮自有美子”,表明人类的繁殖力很强,幼儿的体质也好。“满堂兮美人”,从视觉上写美感,但在视觉的深处,还潜藏着性的吸引力(触觉性)。美人有着特有的性魅力,在容貌、肌肤、头发、衣着等方而都有其美的特征。在众多的美人中,少司命“忽独与余兮目成”,从他的目光中得知自己成了他的意中人。这传情的目光可以勾魂摄魄,令人陶醉。在短暂的相见时间中,人神之间的爱心得以相通,爱情的暖流得以交流。然而他没有久留人间,带着爱意匆匆离去,使她感到万分悲伤。由于思念心切,她把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化为想象的翅膀。她仿佛看到他身着荷衣蕙带,飘忽于空中,时隐时现;他并未远去,还在帝郊等候,在云端顾盼。
第二段是少司命的唱词(由男巫扮唱)。从“与女沐兮咸池”至“临风怳兮浩歌”,共四句。大意是说;我盼望同你在咸池(神话中水名)洗发,又在太阳照着的角落晾干你的头发。我望眼欲穿,始终不见你来;我临风怅然,放声高歌,以解愁闷。这一段是少司命思念人间美女时倾诉的爱情。原来他在天国也苦苦思念着她,希望和她在充满阳光的天国相会游耍,过亲密欢快的生活。这位天神也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公然与人间女子一见钟情,爱得那么深!爱得那么挚!然而天上与人间毕竟是隔绝的,他们只能相爱而不能相聚合欢,演出了“空中传情”的爱情悲剧。当然,作为人间女子来说,能够得到他的爱心,这在心理上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也可以说这当中潜藏着的求子之心得到许诺或满足,在祭祀神灵时,人神之间似乎产生了神秘的“感应”。
从“孔盖兮翠旍”至“荪独宜兮为民正”,是迎神者(女巫)唱。大意是说:你张着孔雀羽毛做的车盖,打着翡翠羽毛做的旌旗;登上九天,抚摸着彗星,扫除邪秽;手持长剑,护卫美好的幼儿,只有你宜于做民之主。这四句是对神的赞礼。祭祀仪式将结束时,唱者以崇敬的心情描绘少司命的形象。先写他车乘的雍容华贵,次写他司职的特征和权限,最后赞美他忠于职守。仪式在肃然起敬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诗主要写迎神者对少司命的爱恋之情。少司命的形象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或者说,神的人格化倾向比神的特点更多些。诗中的人神恋爱,折射出原始生活时期的影子,例如神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并非个个都是至尊威严,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亲近的,甚至可以相互恋爱。所谓“民神同位”、“民神杂糅”(《国语·楚语》)的说法是有道理和根据的;尽管屈原在诗中作了艺术加工,概括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仍然可以透视到原始意识的某些痕迹。《少司命》所描写的祭祀活动,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繁衍后代的要求,在官能美感的深处,积淀着生命的根源。这就是少司命之所以成为主宰婴儿生命之神的奥秘所在。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句子优美,韵味隽永。原初的美意识经过精神净化和艺术升华后,成为真正纯粹的美的感受。诗人抓住人类爱情生活中悲欢离合这个典型事物,这个永恒的主题,把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与生命的总根源融为一体,提高了美的感受。人们把爱情当作一种“美”,思慕之,追求之,投向其怀抱,向着永不泯灭的生命的总根源返归,在那里获得永生。 (殷光熹)
屈原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河。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这是楚人祭祀少司命神的乐歌。少司命是掌管儿童生命之神(实际上就是生育之神)。楚人在祭祀(“郊媒”)时,由男巫扮少司命,由女巫扮迎神者,相互唱答。本篇以较多的篇幅描写人神的角色。少司命在这里实际上是充当了主宰生育的爱神的角色。人类需要性爱和情爱,需要繁衍后代,少司命神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演化出来的。他主宰儿童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关注人类生命的延续问题,这就必然涉及男女之间的性爱问题。在远古时期,先民对两性结合而导致生儿育女的问题不甚了然,有一种神秘感,以为有神灵的作用,因此想象出少司命这样的生育之神。《九歌》流行楚地,与巫风盛行有关。“楚地家信巫觋,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吕氏春秋·侈乐篇》)所谓巫风,是指以女巫主持祭神的习俗风尚,它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神不分、民神杂糅意识的残存,也是楚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巫以歌舞娱神,歌词内容也必然与娱神分不开。“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楚辞集注》)可见,原来的歌词是以性爱为主要内容。在原始生活时期,宗教和性爱往往难以分开。祭坛既是文坛,又是表演爱情的剧坛。祭祀之时,正给男女之间谈情说爱提供了机会。《诗缝·生民》载姜嫄祀禖(主生子之神)于郊,践履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后稷,就是“野合”的明显例证。在南方,尤其是楚地,青年男女的性爱生活是公开的,自由的。以性爱为主要内容的《少司命》,透露了当时祭祀时的真实情景。即使是没有经过屈原加工过的歌词,在当地人看来并没有丝毫亵渎神明的地方。屈原在保持其基本内容和情调的前提下,“更定其词,去其太甚”,成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九歌》。
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说:“《大司命》之辞肃,《少司命》之词昵。”这里的“昵”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当这位爱神降临人间,就在“满堂美人”中看中一位美女,以目传情,引起这位美女的内心骚动。然而他又不声不响地飘然逝去,使意中人感到无限的悲伤,陷入奇思遐想。她仿佛看到他在天界云端静候顾盼,听到他传来相约未期、相思难断的歌声。他虽然留恋人间女子,但为了忠于职守,还是驱车升天,手扶持着彗星扫除邪秽,持剑以护婴儿。这一爱情悲剧的本事虽不可考,但其中所描绘的人神恋爱,显得十分真挚热烈而又缠绵悱恻。
全诗按男女对唱,可分为三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女巫扮迎神者所唱,即从“秋兰兮麋芜”至“君谁须兮云之际”。大意是说:秋兰和麋芜,长满厅堂之下。绿叶白花,香气袭人。人们自有好儿女,你为什么还替人操心而愁苦?秋兰茂盛,绿叶紫茎。满堂都是美人,你突然把传情的目光投向我,表示爱意。你降临来此不说话,走时也不告辞,驾着车,乘着旋风,载着云旗。悲啊,没有再比生的别离更悲苦;乐呀,没有比新交更快乐。你穿着荷衣,佩着蕙带,来去匆匆。夜晚你住在天国的郊野,你在云端等候谁呢?这一段主要写少司命从降临人间到离去时的情景,是以人间一女子的目光和心情来表达对少司命的爱悦之情。秋兰、麋芜,绿叶白花,香气弥漫,从环境的描写上给人神一种温馨的感觉。加上满堂的美女,更增添了温爱的气氛。香味给人的感受也可称作“美”,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感。这段诗中有两处提到“美”字。“夫人兮自有美子”,表明人类的繁殖力很强,幼儿的体质也好。“满堂兮美人”,从视觉上写美感,但在视觉的深处,还潜藏着性的吸引力(触觉性)。美人有着特有的性魅力,在容貌、肌肤、头发、衣着等方而都有其美的特征。在众多的美人中,少司命“忽独与余兮目成”,从他的目光中得知自己成了他的意中人。这传情的目光可以勾魂摄魄,令人陶醉。在短暂的相见时间中,人神之间的爱心得以相通,爱情的暖流得以交流。然而他没有久留人间,带着爱意匆匆离去,使她感到万分悲伤。由于思念心切,她把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化为想象的翅膀。她仿佛看到他身着荷衣蕙带,飘忽于空中,时隐时现;他并未远去,还在帝郊等候,在云端顾盼。
第二段是少司命的唱词(由男巫扮唱)。从“与女沐兮咸池”至“临风怳兮浩歌”,共四句。大意是说;我盼望同你在咸池(神话中水名)洗发,又在太阳照着的角落晾干你的头发。我望眼欲穿,始终不见你来;我临风怅然,放声高歌,以解愁闷。这一段是少司命思念人间美女时倾诉的爱情。原来他在天国也苦苦思念着她,希望和她在充满阳光的天国相会游耍,过亲密欢快的生活。这位天神也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公然与人间女子一见钟情,爱得那么深!爱得那么挚!然而天上与人间毕竟是隔绝的,他们只能相爱而不能相聚合欢,演出了“空中传情”的爱情悲剧。当然,作为人间女子来说,能够得到他的爱心,这在心理上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也可以说这当中潜藏着的求子之心得到许诺或满足,在祭祀神灵时,人神之间似乎产生了神秘的“感应”。
从“孔盖兮翠旍”至“荪独宜兮为民正”,是迎神者(女巫)唱。大意是说:你张着孔雀羽毛做的车盖,打着翡翠羽毛做的旌旗;登上九天,抚摸着彗星,扫除邪秽;手持长剑,护卫美好的幼儿,只有你宜于做民之主。这四句是对神的赞礼。祭祀仪式将结束时,唱者以崇敬的心情描绘少司命的形象。先写他车乘的雍容华贵,次写他司职的特征和权限,最后赞美他忠于职守。仪式在肃然起敬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诗主要写迎神者对少司命的爱恋之情。少司命的形象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或者说,神的人格化倾向比神的特点更多些。诗中的人神恋爱,折射出原始生活时期的影子,例如神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并非个个都是至尊威严,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亲近的,甚至可以相互恋爱。所谓“民神同位”、“民神杂糅”(《国语·楚语》)的说法是有道理和根据的;尽管屈原在诗中作了艺术加工,概括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仍然可以透视到原始意识的某些痕迹。《少司命》所描写的祭祀活动,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繁衍后代的要求,在官能美感的深处,积淀着生命的根源。这就是少司命之所以成为主宰婴儿生命之神的奥秘所在。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句子优美,韵味隽永。原初的美意识经过精神净化和艺术升华后,成为真正纯粹的美的感受。诗人抓住人类爱情生活中悲欢离合这个典型事物,这个永恒的主题,把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与生命的总根源融为一体,提高了美的感受。人们把爱情当作一种“美”,思慕之,追求之,投向其怀抱,向着永不泯灭的生命的总根源返归,在那里获得永生。 (殷光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