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337贴子:2,988,979
  • 0回复贴,共1

另辟蹊径:“宠辱若惊”章,为身、以身是帝喾和大禹的典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帛书老子第13章最后一句: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
释句:
如何使民拥护呢,帝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如果王能够做到,天下百姓才会拥护你。
如何受百姓爱戴和拥护呢,大禹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以身为度,治理水患,如果王能够做到,才会受天下百姓爱戴和拥护。
------------------------------------------------------------------------------------------------------------
字义解释:
貴本义“价值高”,使民贵,作”使民拥护“解。“托”本义用手掌附着或承着,引申为“拥护”。爱,爱戴。寄,《说文解字》寄,讬付。
------------------------------------------------------------------------------------------------------------
逻辑推理:
1、 “可以托”“可以寄”两者句式一样,“贵”达成了“托天下”的效果,“爱”达成了“寄天下”的效果,目的一致,那么“贵”与“托”、“爱”与“寄”,可作同一义解。
2、事情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必要“为身”“以身”再重复强调一次,“为身”“以身”应该另有所指。
3、 “为身”为何是帝喾。从句义理解,“都能使天下依附的人必是贤德者”,在正史《史记》和较为争Y的《古本竹书纪年》都有记载的人只有帝喾,这里以《史记》记载为正。
4、 “以身”是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在《史记·夏本纪》记载“身为度”,确信是“以身”是代指大禹。
------------------------------------------------------------------------------------------------------------
参考资料:
1、《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2、《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山海经》和《淮南子》都有大禹治水的记载,不再举例。
3、《古本竹书纪年》:“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
------------------------------------------------------------------------------------------------------------
最后,在此不讨论《古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再者,氏族部落的生存条件远比想象中的要差,任何一次汛期的来临都是对氏族存亡的挑战。所以大禹治水是为了提高氏族的生存概率。


IP属地:广东1楼2024-04-21 23: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