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男孩(张玉峰)
中央美院的朝戈教授,有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到他的故乡呼和浩特,大概意思是,他说呼和浩特是一个沉默的城市,无论绘画作品的好与坏没有人去评价,但并不是说没有人去关注,只是把观点藏在心中,不愿当众说出。
呼和浩特建城史约有2400多年,现在的旧城和新城始建于明清两代,规制和北京同出一辙,气质上也较为相似,底色是绕不过去的游牧民族性格中的大气和坦诚,像中国许多古老的城市一样,随着漫长的时间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文脉,表象上波澜不惊,其实每人内心都有一团烈火,这样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沉淀,他们更能以平静的心态,览尽变幻的世事,处事不惊,见怪不怪,以一种宽容心态,对待一切飘摇不定的变化。
多年前有一位四川老表,怀揣几百元钱来呼和浩特开饭店,赚得盆满钵满,他骄傲的说,是四川人,让呼和浩特人知道了食物的多样化和美味,此番言表,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他是否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他在原籍也不过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来到呼和浩特后的成功,是因为呼和浩特人不会去挑剔他做出的饭菜盐放多了,还是油放少了,没人跟他计较,呼和浩特人更在乎的是同桌的友人,有没有喝好,酒桌上的歌声是否豪放,说白了是呼和浩特人的不斤斤计较成就了他,谁敢说一个祖祖辈辈打马走世界的群体,没吃过真正的山珍海味?
有一次在北京,有一对父子给我推销他们的矿泉水,说的天花乱坠,然后我告诉他们,我在呼和浩特居住,那里的牛和羊喝的都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他以为我在贬低他们,实际上我说的是实话,呼和浩特喝的是地下水,水质据说拿到南方都不用加工,就可以当矿泉水售卖。而草原上的牧草,是混合着各种中草药一起生长的。
呼和浩特人的沉默是一种优雅的沉默,就像包头人嘲笑呼和浩特人穿衣不讲究,从来不熨烫衣服,裤子都是打弯的,这种貌似不讲究的穿着,其实反映了呼和浩特人的一种自然优雅的心态,这让人想起北京东西城里那些穿着拖鞋,端着茶壶的北京大爷。
其实呼和浩特人是非常重视穿着的,不仅重视自己的,而且还去当面评价别人,他们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去当面评价你的穿着,如果你不适应,会感到非常尴尬。
这种优雅就像蓝天白云下,在青草地上散步的孤狼,看上去悠闲自得旁若无物,一旦机会来临,便会喷薄而出,搞出几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来。
还有当年浩浩荡荡的卖药大军,无论柜台上的售货人员,操着什么样的口音,仔细一打听他们的老板一定是呼和浩特人,每年开春的药品推销大会都要在呼和浩特举行,如果有企业不参加,可能就真卖不出去。
当年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军旅大剧揭开了新的篇章,《东方商人》开创了商业大剧,还有堪称经典的《燕子李三》《铁道游击队》等,据说,当时没有导演敢和呼和浩特的导演PK同一个题材的电视剧。
人们在感叹《荷马史诗〉的伟大,但不知世界三大活体诗之一的,蒙古族的活体史诗《江格尔》千百年来,至今一直都在江格尔奇(说唱艺人)的口中传唱着,连绵不绝。
呼和浩特人是非常热情的,这种热情也是非常质朴的,如果你向他问路,他会热情的指点,但你不能只听一个人的指引,因为他们的热情可能会大于准确性,要一路走,一路问,多问几个人才可以,否则你可能会南辕北辙,多走出好几条街。
这种质朴的热情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我有一个朋友淘了一件古董,去古玩街找人鉴定,三个人有三个不同的说法,所有的人都振振有词,引经据典,除了热情,你根本无法判断,谁说的更加准确一些。
还有个朋友告诉我,区别呼和浩特人与外地人的方法,是在公交地铁上看主动让座的肯定是呼和浩特人,我没做过实验,不敢妄加评论。
但这种热情会让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温暖,有一个好心情,别的还重要吗?哈哈。
一位从南方来呼和浩特做生意的妇女感慨的说,你们呼和浩特的孩子个个都那么强壮阳光,目光是那么清澈无邪,真让人羡慕!一位从英国来的访问学者,没事就喜欢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走一走,他喜欢这里的干爽气候和街道的整洁干净;还有一位山东的小伙直言不讳的说,他喜欢呼和浩特的漂亮女孩,呼和浩特的女孩宽容大气,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娶一个呼和浩特媳妇。
有一位北京外派的银行行长,每年夏季都会把它高龄的老爸,接到呼和浩特来避暑。
呼和浩特的地貌属于盆地,据说是当年阿拉坦汗建城时,找了许多喇嘛算过的风水宝地,夏季柳叶飘飘,冬季松柏吐绿,气候非常适合人居,人与人交往也非常简单,小酌一杯,基本上也就可以成为朋友了。
许多外地来的人都说,呼和浩特人说话为什么爷长爷短的?真没礼貌!其实一个地方的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像四川人喜欢称自己为老子
中央美院的朝戈教授,有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到他的故乡呼和浩特,大概意思是,他说呼和浩特是一个沉默的城市,无论绘画作品的好与坏没有人去评价,但并不是说没有人去关注,只是把观点藏在心中,不愿当众说出。
呼和浩特建城史约有2400多年,现在的旧城和新城始建于明清两代,规制和北京同出一辙,气质上也较为相似,底色是绕不过去的游牧民族性格中的大气和坦诚,像中国许多古老的城市一样,随着漫长的时间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文脉,表象上波澜不惊,其实每人内心都有一团烈火,这样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沉淀,他们更能以平静的心态,览尽变幻的世事,处事不惊,见怪不怪,以一种宽容心态,对待一切飘摇不定的变化。
多年前有一位四川老表,怀揣几百元钱来呼和浩特开饭店,赚得盆满钵满,他骄傲的说,是四川人,让呼和浩特人知道了食物的多样化和美味,此番言表,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他是否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他在原籍也不过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来到呼和浩特后的成功,是因为呼和浩特人不会去挑剔他做出的饭菜盐放多了,还是油放少了,没人跟他计较,呼和浩特人更在乎的是同桌的友人,有没有喝好,酒桌上的歌声是否豪放,说白了是呼和浩特人的不斤斤计较成就了他,谁敢说一个祖祖辈辈打马走世界的群体,没吃过真正的山珍海味?
有一次在北京,有一对父子给我推销他们的矿泉水,说的天花乱坠,然后我告诉他们,我在呼和浩特居住,那里的牛和羊喝的都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他以为我在贬低他们,实际上我说的是实话,呼和浩特喝的是地下水,水质据说拿到南方都不用加工,就可以当矿泉水售卖。而草原上的牧草,是混合着各种中草药一起生长的。
呼和浩特人的沉默是一种优雅的沉默,就像包头人嘲笑呼和浩特人穿衣不讲究,从来不熨烫衣服,裤子都是打弯的,这种貌似不讲究的穿着,其实反映了呼和浩特人的一种自然优雅的心态,这让人想起北京东西城里那些穿着拖鞋,端着茶壶的北京大爷。
其实呼和浩特人是非常重视穿着的,不仅重视自己的,而且还去当面评价别人,他们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去当面评价你的穿着,如果你不适应,会感到非常尴尬。
这种优雅就像蓝天白云下,在青草地上散步的孤狼,看上去悠闲自得旁若无物,一旦机会来临,便会喷薄而出,搞出几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来。
还有当年浩浩荡荡的卖药大军,无论柜台上的售货人员,操着什么样的口音,仔细一打听他们的老板一定是呼和浩特人,每年开春的药品推销大会都要在呼和浩特举行,如果有企业不参加,可能就真卖不出去。
当年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军旅大剧揭开了新的篇章,《东方商人》开创了商业大剧,还有堪称经典的《燕子李三》《铁道游击队》等,据说,当时没有导演敢和呼和浩特的导演PK同一个题材的电视剧。
人们在感叹《荷马史诗〉的伟大,但不知世界三大活体诗之一的,蒙古族的活体史诗《江格尔》千百年来,至今一直都在江格尔奇(说唱艺人)的口中传唱着,连绵不绝。
呼和浩特人是非常热情的,这种热情也是非常质朴的,如果你向他问路,他会热情的指点,但你不能只听一个人的指引,因为他们的热情可能会大于准确性,要一路走,一路问,多问几个人才可以,否则你可能会南辕北辙,多走出好几条街。
这种质朴的热情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我有一个朋友淘了一件古董,去古玩街找人鉴定,三个人有三个不同的说法,所有的人都振振有词,引经据典,除了热情,你根本无法判断,谁说的更加准确一些。
还有个朋友告诉我,区别呼和浩特人与外地人的方法,是在公交地铁上看主动让座的肯定是呼和浩特人,我没做过实验,不敢妄加评论。
但这种热情会让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温暖,有一个好心情,别的还重要吗?哈哈。
一位从南方来呼和浩特做生意的妇女感慨的说,你们呼和浩特的孩子个个都那么强壮阳光,目光是那么清澈无邪,真让人羡慕!一位从英国来的访问学者,没事就喜欢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走一走,他喜欢这里的干爽气候和街道的整洁干净;还有一位山东的小伙直言不讳的说,他喜欢呼和浩特的漂亮女孩,呼和浩特的女孩宽容大气,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娶一个呼和浩特媳妇。
有一位北京外派的银行行长,每年夏季都会把它高龄的老爸,接到呼和浩特来避暑。
呼和浩特的地貌属于盆地,据说是当年阿拉坦汗建城时,找了许多喇嘛算过的风水宝地,夏季柳叶飘飘,冬季松柏吐绿,气候非常适合人居,人与人交往也非常简单,小酌一杯,基本上也就可以成为朋友了。
许多外地来的人都说,呼和浩特人说话为什么爷长爷短的?真没礼貌!其实一个地方的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像四川人喜欢称自己为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