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吧 关注:18,764贴子:76,572

遗山集 全金元词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溪头来去 坐卧沿溪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遗山文集,又名《遗山集》、《遗山先生文集》,是元好问诗文集。
《全金元词》,【金元词总集。今人唐圭璋编。前人刻词,自唐宋之外,兼及金元名家,但辑录词家甚少。此编收录金元词人282家,词作7293首。其中金词人70家,词3572首;元词人212家,词3721首。体例与《全宋词》相同。以时代先后为序,依次编录诸家词作。】【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栾贵明辑 《永乐大典》残本里保存着许多宝贵材料,可以增订流行的总集和别集。国内外学者已有所利用,像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和《全金元词》、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辑佚》、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等。】
《遗山集 卷第四十四 新乐府四 》摘录
二游少室清微宫雪溪
  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住。生平不置肝肠,只今物我都忘。说与山中鱼鸟,相亲相近何妨!
  三泰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遗山集卷第四十五 新乐府五 》摘录
阮郎归
  峥嵘秋气动千崖,川平晚照回。小桥流水送吟鞋,无人觉往来。欹乱石,坐苍苔,一杯复一杯。田家次第有新醅,黄花细细开。
浣溪沙
  二
一片青天举桌过,小舟无地受风波,渔歌浑是太平歌。乡社年丰寻酒易,陂塘春暧得鱼多,百年闲过又如何。
  三
梦里还惊岁月遒,鲤鱼风退不胜秋,人生虽异水同流。酒力有神工驻景,丹房无药可烧愁,陶陶兀兀老时休。
  四
一片烟蓑一叶舟,梦中身世是沧洲,鲤鱼风退不胜秋。秋月春风行处有,苍苔浊酒醉时休,人生虽异水同流。


IP属地:江西1楼2024-04-16 06:44回复
    遗山集 散曲
    [双调]骤雨打新荷新补据同前《全元散曲》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梅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遗山自题乐府引新补据朱校本,后二篇同
      世所传乐府多矣,如山谷《渔父词》:“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饮,坐中都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三十年来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高阁赏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闲。惟具眼者乃能赏之。古有之: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譬之羸牸老羝,千煮百炼,椒桂之香逆于人鼻,然一吮之后,败絮满口,或厌而吐之矣。必若金头大鹅,盐养之再宿,使一老奚知火侯者烹之,肤黄肪白,愈嚼而味愈出,乃可言其隽永耳。
    岁甲午,予所录《遗山新乐府》成,客有谓予者云:“子故言宋人诗大概不及唐而乐府歌词过之,此论殊然。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此论亦然。东坡、稼轩即不论,且问遗山得意时,自视秦、晁、贺、晏诸人为何如?予大笑,拊客背云:“那知许事?且啖蛤蜊。”客亦笑而去。十月五日,太原元好问裕之题。


    IP属地:江西2楼2024-04-16 06:55
    回复
        遗山乐府李宗准序
        乐府,诗家之大香奁也。遗山所著,清新婉丽,其自视似羞比秦、晁、贺、晏诸人,而直欲追配于东坡、稼轩之作。岂是以东坡为第一,而作者之难得也耶?然后山以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易安亦云:“子瞻歌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往往不协音律;王半山、曾南丰,文章似西汉,若作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彼三先生之集大成,犹不免人之讥议,况其下者乎?
      夫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五声、又分六律;清浊轻重,无不克谐,然后可以入腔矣。盖东坡自言平生三不如人,歌舞一也;故所作歌词,闲有不入腔处耳。然与半山、南丰,皆学际天人,其于作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岂可谤伤耶?吾东方既与中国语音殊异,于其所谓乐府者,不知引声唱曲,只分字之平侧,句之长短,而协之以韵,皆所谓以诗为词者。捧心而颦其里,祗见其丑陋耳!是以文章巨公,皆不敢强作,非才之不逮也。亦如使中国人若作《郑瓜亭》、《小唐鸡》之解,则必且使人抚掌绝缨矣!惟益斋入侍忠宣王,与阎、赵诸学士游,备知诗余众体者,吾东方一人而已。然使后山、易安可作,未知以敝衣缓步为真孙叔敖也耶?以此知人不可造次为之。虽未知乐府,亦非我国文章之累也。愚之诵此言久矣,今以告监司广源李相国。相国曰:“子之言是矣!然学者如欲依样画胡卢,不可不广布是集也。”于是就旧本考校残文、误字,誊写净本,遂属晋州庆牧,使任绣梓。
      时弘治纪元之五年壬子,重阳后一日。都事月城李宗准仲钧识。
        遗山乐府朱孝臧跋
        右《遗山乐府》三卷,明宏治壬子高丽刊本也。《遗山乐府》一卷本,明钱塘凌彦翀云翰编选,劳巽卿谓即《词综》发凡之二卷本。阮伯元以五卷本《新乐府》当之,误矣。《新乐府》五卷,卢抱经谓出义门何氏。平定张硕洲穆,华亭张调甫家鼒两刻之。平定张氏本,今止四卷,末卷海丰吴氏补刻。顾是编,遗山《自序》亦称《新乐府》。“新”之云者,殆别乎诗中之乐府而言。或谓遗山词有《旧乐府》已佚者,非也!而篇次多寡,与五卷本不合,且有廿余阕溢乎其外者。张歗山谓五卷钞本流传谬乱百出,故二张所刊,未为尽善。或脱载全题,或漏列注语,且有坿刻他人之作不为标明,尤其失之甚者。是编讹字阙文,闲亦不免。老友吴伯宛寄属校刊。遂援凌、张诸本,勘举若干条,其异文得两通者,亦坿著焉。原本每半叶十行,每行十七字,上下黑口双边,惟劂工稍陋,篇幅复漫漶,爰为移刻而记其行款如此。张玉田谓先生词深于用事,精于练句;杜善夫谓先生诗如佛说法,其言如蜜,中边皆甜。吾于先生词亦云。癸丑六月,归安朱孝臧跋。


      IP属地:江西3楼2024-04-16 06:55
      回复
        元遗山集  卷第一  古赋
          秋望赋
          步裴回而徙倚,放吾目乎高明。极天宇之空旷,阅岁律之峥嵘。于时积雨收霖,景气肃清,秋风萧条,万籁俱鸣。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下木叶于庭皋,动砧杵于芜城。穹林早寒,阴崖昼冥。浓澹霏拂,绕白纡青。纷丛薄之相依,浩霜露之已盈。送苍苍之落日,山川郁其不平。瞻彼轘辕,西走汉京,虎踞龙蟠,王伯所凭。云烟惨其动色,草木起而为兵。望崧、少之霞景,渺浮丘之独征。汗漫之不可与期,竟老我而何成!
        挹清风于箕、颍,高巢、由之遗名。悟出处之有道,非一理之能并。繄南山之石田,维景略之所耕。老螭盘盘,空谷沦精。非云雷之一举,将草木之偕零。太行截天,大河东倾。邈神州于西北,恍风景于新亭。念世故之方殷,心寂寞而潜惊。激商声于寥廓,慨涕泗之绿缨。
        吁咄哉!事变于己穷,气生乎所激。豫州之土,复于慷慨击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谅生世之有为,宁白首而坐食?且夫飞鸟而恋故乡,嫠妇而忧公室。岂有夷坟墓而翦桑梓,视若越肥而秦瘠?天人不可以偏废,日月不可以坐失。然则时之所感也,非无候虫之悲。至于整六翮而睨层霄,亦庶几乎鸷禽之一击。
        《全宋诗 陆游 秋夜有感 候虫何唧唧,岁晚声出壁 》【陆游 秋夜有感 候虫何唧唧,岁晚声出壁,
        不惟嬾妇惊,感此白头客。壮年事征戍,万里不得息,扬颿凌秋涛,策马赴山驿。日照蛟鼍涎,雪印豺虎迹,
        谁知七尺躯,幸脱九死厄。前年补畿郡,入对瞻玉色,报恩无死所,再拜衰泪滴。即今故山归,愈叹老境逼。
        不眠中夜起,仰视星历历。中原何时定?铜驼卧荆棘。灭胡恨无人,有复不易识。】
        《艇斋诗话》【柳子厚诗:〔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语意极佳。东湖诗云:〔明月江山夜,候虫天地秋。〕盖出于子厚也。】


        IP属地:江西4楼2024-04-16 07:05
        回复
          元季在东亚大陆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时期。从本质上说,他还是呈现东亚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农耕与游牧文化为基础,以权威帝王的统一领导为主线,主导整个东亚大陆社会的演化进程。但是元季社会最大的特点,乃是元季统治者的眼光与视角,乃是面对整个北半球的人类社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东亚大陆这一块狭隘的土地上。
          从成吉思汗开始的大蒙古帝国,到忽必烈的元朝的建立,他们心中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只要蒙古军队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个地方的民众与物产、土地、文化等等都属于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都是元朝理所当然的一部分,由此,东亚大陆传统文化中的中原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个狭隘的概念。
          大蒙古帝国的所有的子民,都可以到元大都,到杭州来,到泉州、广州来,东亚大陆的大运河上运输的物质,通往世界各地,中东、中亚与欧洲的商人、艺人自由的分布在东亚大陆的各个地方,更不要说,来自青藏高原的藏人,更是元朝皇家的坐上客。


          IP属地:江西5楼2024-05-12 06:41
          回复
            作为东亚大陆原住民的一部分,原来的金国、南宋、西夏、高丽等等地区的民众,只要是元朝皇帝认为是可用之才,就可以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享受荣华富贵。比如,耶律楚材,比如刘秉中,
            比如史天泽,1229年,窝阔台决定全力伐金,令史天泽、刘黑马、萧札喇为三大帅统领汉军。1259年,史天泽重创吕文德统领的南宋水师,重创南宋战船300多艘。1275年,史天泽在真定病逝,享年74岁,,进封镇阳王,朝廷还为其立庙纪念。
            比如,郭侃,祖父郭宝玉和父亲郭德海都是铁木真手下的大将。郭侃幼年时被史天泽收养,1232年从军伐金。
            1253年郭侃跟随旭烈兀开始了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1257年十二月,郭侃随旭烈兀进攻黑衣大食国首都巴格达,有503年历史的黑衣大食王朝至此灭亡,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郭侃脱离旭烈兀并觐见忽必烈。1277年郭侃病逝,郭侃一生的辉煌主要是在西征路上,他一路攻下了700多座城池,其成就在历朝历代的武将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比如,张弘范,早年曾师从郝经,张弘范的主要功绩在灭宋,1274年忽必烈命伯彦为统帅率领大军全力攻宋,张弘范则是忽必烈钦定的灭宋指挥官之一。张弘范大败南宋文天祥、张世杰等部,1280年,张弘范在家中病逝,终年43岁,延祐六年(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号献武。


            IP属地:江西6楼2024-05-12 06:42
            回复
              比如,孔元,17岁被召募为元军士兵。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大举伐宋,孔元为前锋,进军江南,所向克捷,屡立战功。孔元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病卒,终年61岁。
              比如,刘黑马,少时便随祖父刘伯林征战,经历大小数百战。
              1232年,刘黑马在三峰山之战中大败金将完颜合达,后被任命为都总管万户,镇守陕西、山西地区,同时参与攻打宋朝四川地区的战争。中统元年(1260年),刘黑马接受宋将刘整投降,中统二年(1261年)卒于成都路军民经略使任上,后被元朝赠太傅,追封秦国公,谥忠惠。
              上述的例子,只是说明,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元季的成功,主要源于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广阔的胸怀,可以容纳五湖四海的民众,接纳五湖四海的各种文化,由此,元朝建立以后,整个东亚大陆地区进入了一个和平时期,那么东亚传统文化与民众,与源自世界各地的人员交流,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由此诞生了东亚文化历史上别具特色的元曲、元杂剧、元散曲,以及各种小说。
              可以这么说,东亚大陆社会,正是在元季才真正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而东亚大陆现代化进程的一步,是元季社会打破了东亚大陆本身的地理界限,所谓外夷的定义与界限不复存在,由此元季社会的从上到下,才可以享受东亚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文化的大繁荣。


              IP属地:江西7楼2024-05-12 06:43
              回复
                当然,对于东亚大陆的原有的农耕文化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许元季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利好,东亚大陆的农民没有享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利益,而是自身的负担加重,特别是重修大运河,更是对中原地区的农民的超级沉重的负担,由此,元朝的命运的短暂,也就是必然的。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
                坝河和通惠河。由於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於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城内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


                IP属地:江西8楼2024-05-12 06:44
                回复
                  这就是东亚传统文化已经说的,【阴阳互藏、互动、互根】,元季的现代化进程,既是元季文化与社会大繁荣大发展的原因,也是元季社会迅速的崩溃的主要导火索,故而,朱元璋吸取与总结元季失败的原因,有明一代的初期,终于走上了一个多世纪的复古的进程,直到嘉靖后期,整个东亚大陆社会才慢慢的接纳外部的人员与物质的交流。 这才是明季晚期,东亚传统文化再次大繁荣的根本原因。


                  IP属地:江西9楼2024-05-12 06:44
                  回复
                    对于元季的文学艺术大师,要了解他们内心处在极度的煎熬之中。这是因为,东亚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是以天子的权威为核心的天尊地卑、井然有序的、围绕亲亲尊尊而展开的复杂的等级文化。
                    蒙古大帝国的当然是东亚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等元朝天子,也是替天行道的天之骄子,但是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元季文化的等级秩序的建立,却是以武功与战争的成败为唯一标准的,而东亚传统文化所谓的亲亲尊尊的礼仪秩序与伦理道德哲学,却往往与游牧文化以军功成败,来确定元季朝廷的等级秩序产生极大的冲突。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5-12 11:26
                    回复
                      比如金国的完颜亮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完颜亮最终的失败,导致了完颜亮被变为庶人。同样,元朝的诞生,也是以武力的大小与军功的成败为唯一标准的,蒙古人崇尚苍狼文化,强大的苍狼式的大英雄才可能被成认为天子。忽必烈之所以成为元朝的天子,不是所谓亲亲尊尊的礼仪秩序的必然选择,而是忽必烈战胜了所有的黄金家族潜在的天子大汗的继承人,才确定了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这一点,忽必烈与李世民有着非常类似的故事。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5-12 11:26
                      回复
                        当然,中原文化对于李世民一直在背后指指点点。在24史书中,也经常对类似李世民的故事,说三道四。这证明,在中原文化中,亲亲尊尊的礼仪秩序的道德说教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特别是到了明季与清代,这种亲亲尊尊的道德规则,经过程朱理学的200年的研发与阐述,终于成为了不可逾越的天理。
                        元季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孔孟之道的徒子徒孙,因此对于亲亲尊尊的道德秩序,已经有了天道与天理的强大的权威性。因此,金国蒙古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金国的灭亡。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这对于金国的读书人,对于南宋的读书人的打击是天崩地裂式的打击,也就是所谓的【天理 天道】突然消失了,荡然无存了。
                        故而,元好问等金国的遗民士大夫、读书人,才可能入元不仕。
                        方回等一大批南宋的遗民士大夫、读书人才可能入元不仕。
                        当然,后来,也有一大批元季的遗民士大夫、读书人,入明不仕。
                        再后来,有一大批明季的遗民士大夫、读书人,入清不仕。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5-12 11:27
                        回复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东亚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特别是经过程朱理学的发扬光大,亲亲尊尊的伦理道德秩序成为了【天理与天道】,一旦士大夫、读书人认为【天理 天道】就是永恒的,那么士大夫、读书人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就完全寄托于这些【天理与天道】之上,所以刘宗周最后绝食而亡,那些为【天理与天道】而逝去的生命,被后人不断祭奠与传言,而那些活着的士大夫、读书人,却包含屈辱,比如王夫之、黄宗羲、钱谦益、吴梅村等人就是如此。


                          IP属地:江西14楼2024-05-12 11:27
                          回复
                            当然,在宋元明清的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演化中,所谓儒家【天理与天道】的逻辑与道德威力,仅仅是针对极少数的士大夫、读书人而发生效应,大多数的士大夫、读书人,以及绝大多数的民众还是明白,命是自己的,不是所谓【天理与天道】的。甚至,有的士大夫、读书人开始对【天理与天道】的本质含义进行反思与质疑,由此,在明季中期,诞生了王阳明与湛若水等人的心学思想。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5-12 11:27
                            回复
                              对于元季的读书人而言,虽然儒家思想的束缚还存在,但是元朝的天子们,对亲亲尊尊也不当回事情,黄金家族内部也经常发生战争,由此元季的读书人明白,原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世界本来就是自己的世界,天理就是来自自己怎样看待整个世界。元季读书人的痛苦转变过程,以元好问、李俊民、刘基、杨维桢 马致远、关汉卿、倪瓒、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王冕、高启等人为典型的代表,由此有元一代,整个东亚大陆产生了众多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军事家、大艺术家、


                              IP属地:江西16楼2024-05-12 1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