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先生开始写《桥》是 14 年 11 月,到 19 年终写完上半部,21 年在 开明书店初版出世。此后他断断续续地写了几章,在《新月》、《文学》等 刊物发表。据他预定的计划,已出书及陆续发表的部分至多仅占全书的一半, 在这几年中完成《桥》的工作一个念头在他心头是一个重负。他近来的兴趣 已逐渐由文艺创作转变到他自己所认为更重要的悟理证道一方面去,但仍时 时惦念着完成《桥》一件未了心愿。现在他决计费一年左右的光阴把《桥》 续成,陆续付本刊发表。趁这个机会,我们就已发表的一部分《桥》来谈谈, 借以提醒读者的记忆。
读小说的人常要找故事,《桥》几乎没有故事。主角程小林在十二岁那 年春夏间放学回家,在路上掐金银花,看见树脚下有一位放牛的小姑娘琴子, 就伸手送她一串花。她的奶奶认识小林和琴子原来有“通家”之谊,于今小 林的父亲和琴子的母亲都已去世了,单剩下这两个“孤儿”。于是小林就被 邀到史家庄——琴子的家——去玩。上篇所写的就是小林的乡塾生活以及他 和琴子来往的“两小无猜”天真烂漫的情状。下篇展开时,小林已经不是在 私塾中提笔在水壶上写“程小林之水壶”那个小林了,是走了几千里路回来 可以出口就诵莎士比亚的名句的少年公子了。他回到史家庄,久别之后所会 见的琴子“无论如何已是昔日之人”,但是“他们俩的会见只费一转眼,而 这一转眼傲然是一‘点睛’,点在各人久已画在心上的一条龙,龙到这时才 真活了,再飞了也不要紧”。琴子之外,他也会见了细竹,当年的“小东西” “竟在他的瞳孔里长大了”。她比琴子小两岁,和琴子只是堂姊妹,却“相 依为命”,看来像是嫡亲姊妹。下篇所写的就是小林混在这两位姊妹行中度 牧歌式的乡村岁月,三月三望鬼火,夜里提灯看桃花,到“头发林”里披发, 下河洗衣,编杨柳球,清明上坟,往花红山看映山红,下雨天坐在房里谈草 谈山谈伞,上八丈亭佛庙里坐蒲团,画画,裹粽子过端阳。这种快乐的日子 在各人心中却都不免掩藏着几分苦恼。细竹始终是天真烂漫,但是心里总觉 得和琴子不是嫡亲姊妹。琴子有时“想小林又是同细竹一块儿玩去了,恨不 得把这丫头一下就召回来,大责备一顿”。小林回来,称赞“细竹真好比一 个春天,一举一动总来得那么豪华”,琴子警告他“以后不要同细竹玩”, “她轻轻这一说又把他说哭了。她也哭了。”上部所给我们的故事线索仅仅 如此。
下部只写成了六段。正是早秋。小林、琴子、细竹三人去朝天禄山,天
禄山有山有海,有红叶,山上有个鸡鸣寺,他们要在这寺里住一月半月。在 山上他们遇见牛大千小千两姊妹,彼此成了情投意合的游伴。牛家姊妹住她 们自己的别墅“扫月堂”,离鸡鸣寺不远。他们五人就在这两处往还。以后 的事“且听下文分解”了。
我们为读者的方便,把这故事的线索这样抽绎出来,其实它对于全书的 了解并不十分重要。这书虽沿习惯叫做“小说”,实在并不是一部故事书。 把文学艺术分起类来,认定每类作品具有某几种原则或特征,以后遇到在名 称上属于那一类的作品,就拿那些原则或特征为标准来衡量它,这是一般批 评家的惯技,也是一种最死板而易误事的陈规。在从前,莎士比亚的悲喜杂 糅的诗剧被人拿悲剧的陈规抨击过;在近代,自由诗,散文诗,“多音散文” 以及乔伊斯和吴尔夫夫人诸人的小说也曾被人拿诗和小说的陈规抨击过。但
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必能以它们的内在价值压倒陈规而获享永恒的生命。对于
《桥》,我们所要问的不是它是否合于小说常规而是它究竟写得好不好,有 没有新东西在里面。如果以陈规绳《桥》,我们尽可以找到许多口实来断定 它是一部坏小说;但是就它本身看,它虽然不免有缺点,仍可以说是“破天 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 它丢开一切浮面的事态与粗浅的逻辑而直没入心灵深处,颇类似普鲁斯特与 吴尔夫夫人,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先生到现在都还是陌生的。
读小说的人常要找故事,《桥》几乎没有故事。主角程小林在十二岁那 年春夏间放学回家,在路上掐金银花,看见树脚下有一位放牛的小姑娘琴子, 就伸手送她一串花。她的奶奶认识小林和琴子原来有“通家”之谊,于今小 林的父亲和琴子的母亲都已去世了,单剩下这两个“孤儿”。于是小林就被 邀到史家庄——琴子的家——去玩。上篇所写的就是小林的乡塾生活以及他 和琴子来往的“两小无猜”天真烂漫的情状。下篇展开时,小林已经不是在 私塾中提笔在水壶上写“程小林之水壶”那个小林了,是走了几千里路回来 可以出口就诵莎士比亚的名句的少年公子了。他回到史家庄,久别之后所会 见的琴子“无论如何已是昔日之人”,但是“他们俩的会见只费一转眼,而 这一转眼傲然是一‘点睛’,点在各人久已画在心上的一条龙,龙到这时才 真活了,再飞了也不要紧”。琴子之外,他也会见了细竹,当年的“小东西” “竟在他的瞳孔里长大了”。她比琴子小两岁,和琴子只是堂姊妹,却“相 依为命”,看来像是嫡亲姊妹。下篇所写的就是小林混在这两位姊妹行中度 牧歌式的乡村岁月,三月三望鬼火,夜里提灯看桃花,到“头发林”里披发, 下河洗衣,编杨柳球,清明上坟,往花红山看映山红,下雨天坐在房里谈草 谈山谈伞,上八丈亭佛庙里坐蒲团,画画,裹粽子过端阳。这种快乐的日子 在各人心中却都不免掩藏着几分苦恼。细竹始终是天真烂漫,但是心里总觉 得和琴子不是嫡亲姊妹。琴子有时“想小林又是同细竹一块儿玩去了,恨不 得把这丫头一下就召回来,大责备一顿”。小林回来,称赞“细竹真好比一 个春天,一举一动总来得那么豪华”,琴子警告他“以后不要同细竹玩”, “她轻轻这一说又把他说哭了。她也哭了。”上部所给我们的故事线索仅仅 如此。
下部只写成了六段。正是早秋。小林、琴子、细竹三人去朝天禄山,天
禄山有山有海,有红叶,山上有个鸡鸣寺,他们要在这寺里住一月半月。在 山上他们遇见牛大千小千两姊妹,彼此成了情投意合的游伴。牛家姊妹住她 们自己的别墅“扫月堂”,离鸡鸣寺不远。他们五人就在这两处往还。以后 的事“且听下文分解”了。
我们为读者的方便,把这故事的线索这样抽绎出来,其实它对于全书的 了解并不十分重要。这书虽沿习惯叫做“小说”,实在并不是一部故事书。 把文学艺术分起类来,认定每类作品具有某几种原则或特征,以后遇到在名 称上属于那一类的作品,就拿那些原则或特征为标准来衡量它,这是一般批 评家的惯技,也是一种最死板而易误事的陈规。在从前,莎士比亚的悲喜杂 糅的诗剧被人拿悲剧的陈规抨击过;在近代,自由诗,散文诗,“多音散文” 以及乔伊斯和吴尔夫夫人诸人的小说也曾被人拿诗和小说的陈规抨击过。但
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必能以它们的内在价值压倒陈规而获享永恒的生命。对于
《桥》,我们所要问的不是它是否合于小说常规而是它究竟写得好不好,有 没有新东西在里面。如果以陈规绳《桥》,我们尽可以找到许多口实来断定 它是一部坏小说;但是就它本身看,它虽然不免有缺点,仍可以说是“破天 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 它丢开一切浮面的事态与粗浅的逻辑而直没入心灵深处,颇类似普鲁斯特与 吴尔夫夫人,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先生到现在都还是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