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考研吧 关注:187贴子:647
  • 3回复贴,共1

二战复旦金融后工作八年之回头看如何做好学业、职业规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突然想起来八年前在考研论坛上发表过关于金融考研的帖子,当年也收获了很多粉丝,也帮助了很多迷茫的同学做出了选择。没想到一眨眼快十年过去了,突然有好多感悟和想法,想分享一下,也算是对当年帖子的补充吧。
一、简单的本人情况
我是08年高考过了一本线报了大连海事大学提前批,但选择了09年复读本科入学,某北方985高校应用化学专业,隔壁学校金融双学位,13年毕业,一战复旦经院金融差一分,二战复旦数院金融,成功上岸。16年毕业之后一直在券商投行(简单理解为帮助企业上市的中介)工作,一直“蹉跎”到现在。
“蹉跎”这个词准确也不准确,也能算是领导的小心腹,算下来平均年薪也到了50w+,但工作的性质是真的不快乐,行业风险比较大,每天都在出差,超出平均薪酬部分基本都是风险收益,头发和健康没有了,生活也完全是被打乱的状态,收入也不是稳定在某个数值,想想都头痛。
从上面也能看出其实从高考开始,我一路走过来一点也不顺当,从高考选择学校、读双学位、考研、到找工作,其实都很坎坷,里面的故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后面也会结合着这些故事展开着说说。
二、迷茫是好事,但拖延后就变成了麻木
其实这个帖子的受众,我想应该也是处在人生重要抉择阶段的人,比如要不要考研、如果考研要考什么专业、是否跨专业、不考研就真的没有活路了么、跨校跨专业考研靠谱么、考研上岸后真的好找工作么?简而言之,可能就是在面对抉择时迷茫的学生群体们(我当年也时其中之一哈哈)。
说的直白些,要么是对现在的学业、生活不是很满意,希望能够改变,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要么就是有一定的改变方向(比如决定了要考研),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抉择;还有一种,就是其实已经定了一个目标,但可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过,这个目标真的适合自己吗?
我是觉得,相较于麻木的接受,迷茫是个很好的事情,因为有想改变的心态,才会衍生出迷茫的状态。这两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前者是对现状的逆来顺受,不思考那么多,突出一个“随机应变”,“走一步算一步”;后者是已经有了想改变的想法,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着手。但需要警惕的是,迷茫的状态如果拖延下去,就是变成了麻木。就好比说要考四六级,知道这个比较有用,需要考,但不是特别知道怎么去准备,拖着拖着就变成了裸考;再比如,觉得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前途,想考研换专业,但是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有去搜集信息,没有去论证可行性,也没有想一想是否适合自己,要么就没有落实下来,要么就“莽上去”,无论哪种,失败的可能性都很大。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自己准备考复旦经院金融的时候,前面的信息搜集、复习规划、考研分数出来后向老师咨询都做了,老师也觉得这个分数问题不大,就觉得已经胜券在握(当时考虑394分),所以放松了警惕,没有去论坛里面看,结果分数线刚刚好就是395。其实不只是差这一分的事情,主要是当时复旦数院开办金融专业相对较晚,生源暂时没那么理想,经院和数院之间是有调剂名额的,但是大家也知道数院也是复旦比较牛的学院,并不会一直等调剂生。当经院分数线公开时候,再去联系数院已经晚了(如果是论坛上的消息我看到的话,也许就不用再复读一年了)。而更有意思的是,我室友被我带着也考的复旦金融,他最开始报的就是数院,比我低了一分,结果考上了。
我有时候自己回忆自己的故事,都觉得人生无常,但说回来,还是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的。
三、你的目标真的适合你自己吗?
看到这里,其实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已经做好准备和规划了,我一定要考上xxx学校、xxx专业。那么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先回忆下快十年前我在论坛说发表的关于金融考研的帖子,其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金融考研,要考就要考名校。现在看来,当时的观点问题也是不大,主要是因为行业真的太卷了。就拿我自己所在的岗位为例,我们实习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实习生,就是普通实习生,不承诺留用可能的,用人的部门可以自主招聘;另外一种是暑期实习生,需要公司人事统一招聘、考核,用人部门有一定的选择权,但也无法保证是否留用。基本上行业内券商,连日常实习生都需要有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或研究生在读状态,而且任意时间,任意券商发布的任一实习机会,都会有至少几十份简历投过来。而这些简历能够留下来的也基本是名校,比如1月份我们招聘的三个,两个上财,一个人大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名校太多、开金融专业的也多、金融专硕也在疯狂扩招,就以复旦为例,经院、管院、数院都有对口的金融专硕学生,再加上贴近的,每年的毕业生保守就有三四百人,全国光名校,每年就有一两千人应届生同台竞争。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他行业的社招人员会挤占名额。比如会计师进投行、相关专业博士生进入研究等等。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我们部门本来有个非常不错的实习生,实习了大半年,大家都觉得可以留用,但是董事长一句不招应届生(后来“通融到”只招北清复交),最终没能入行。
另外一个是我本人的例子。之前说的我个人履历,可能大家都关注到考研这个事情上了,但其实我人生第一次大的抉择,是在第一次高考后。我高中是在河北读的,学校也只是本市内好的学校,但不是最好的班级(大概第三批次这种),第一年高考时候超过1本线十多分,还考了班级第一,本来还筹划着抱一个一本学校走了,但没想到报志愿时候填写了提前批,被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录取了,其实就是远航船驾驶专业。当时呢,一方面,我是非常非常抗拒复读这个事情的,另一方面,当时听说航海专业将来做了船长,年收入有百万,我就特别心动。但我父亲觉得我年龄比较小,还有潜力,逼迫我复读一年,录取通知书都给我藏了起来,直到我同意复读才看到(那会大学都开学了),于是我最后“被迫”复读。比较意外的是第二次成绩还不错,提高了不少。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当时我自己想做的选择是太年轻幼稚了,只是靠自己的“不想再复读、不想面对风险”以及“高收入”,但远洋航行大家也知道,一次出门几个月,高收入也是高级别人员才有的,更何况我那会还特别容易晕车。我那会是不“迷茫”,但做的决定和“迷茫状态的莽”也没什么区别了。
另一个也是我自己的例子,就是从化学专业准备学金融,其实这是跨度非常大的选择,而且是从大二开始就决定了,学习了金融双学位,每天白天本专业课外,晚上还要学习双学位的课,以我的能力是很难兼顾本专业课成绩的,所以最后本专业保研差了一名。而当时决定一门心思要学金融、要考研,而且未来要做投行,虽说也是通过一些渠道咨询了消息,但现在回头看,是真的不够。简单来讲,当时只是觉得金融、投行收入高,是高级白领,但其实具体投行人员做什么,高薪要付出的代价,其实都没有真的去了解过的。前面也说了,这个行业有自己的好处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实综合看下来和我的爱好、性格基本没贴合(我觉得能进入自己特别喜欢的行业真的是比较小概率事件,能和爱好、性格能有些贴合就不错了)。比如说,我是个比较典型的发散性思维,脑袋总是会有些奇思妙想,而且比较喜欢和人交流沟通,最喜欢的是买卖这种事情(大二的时候就从学校附近的家乐福买量贩版的东西,到宿舍区卖),但我做的行业是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型思维,做的工作更多是迎合监管,特别的固定。可能做成了一单,还没有我卖别人一个货赚几块钱开心。
上面说的我自己的例子,其实就是想说,这么多年我自己反思、思考,我个人还是觉得两点最重要,第一个是,做学业、职业规划的点,越早越好,也许从你大一开始了解了你所学习的内容开始,你就应该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不要麻木的毕了业,找了个工作,通常你会觉得很痛苦;第二个是,其实无论是自己做的还是市场机构做的,多数的学业、职业规划更多的只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这个学校、专业好不好,未来就业前景怎么样,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优缺点、家庭背景和资源,最好的规划,还是要结合自身以及市场信息综合判断,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不断调整的。
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莽”。
四、如何解决迷茫,做好独属于你的学业、职业规划
首先,自我思考下,你是否存在迷茫。是否对现在的学校、专业不满意或者不喜欢?是否不知道现在这个行业将来到底要做什么,能不能赚钱,躺着赚还是跪着赚,这个行当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种想改变,但不知道要怎么改变的无力感?是否有目标了(比如要换专业、比如要考研),但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或者自己着手了,但面临着家长、亲朋、甚至同学老师的不看好,应该怎么办?
其次,选择正确的方法。人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了,是很难选到最好的一条路,而且生活真的有太多无奈了,未必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随心所欲。比如对我而言,按照我的家境条件、学业条件,也许选择现在这个职业确实是能让接近“中产阶级”的路了(投行比较适合没有背景的草根,毕竟拿青春血汗换来的钱还可以)。但牺牲的就是我自己的快乐和乐趣了。
因此,想要走出自己的迷茫,需要先明白自己的迷茫所在,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家庭条件、优点、缺点、学校条件、专业情况,目标理想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去考量。总的来说,先是明确一个大体目标或者说优先目标(比如说,就想找一个能进入的行业,希望它赚的多些,改善家庭条件;或者说,希望能找一个适合自己、能与自己乐趣爱好相结合的;或者说,能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优点的;甚至说,找到一个工作——毕竟现在就业率真的很低);其次,要剖析自己的情况,像是前面说的,挖掘出自己的优点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的),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执行计划;再次,计划的执行是需要一步步来的,比如说搜集信息、甚至是去尝试一下,就需要正确的方法、渠道以及不断的试错,光靠理论是没什么用的;最后,具体去执行,去试错,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去调整。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是世界上最瑰丽、最独一无二的珍宝。希望我的文章能有助于你走出迷茫,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最后,如果想深入交流的话,可以加我扣二舅灵久伊尔刘琦把酒。我会将自己的方法、结合你的情况,一起与你做个深度的剖析。不过请体谅下,我毕竟是打工仔,每天工作量很多了,所以不是免费的。
最后的最后,真的想感慨,年轻真好,好想回到十年前啊~


IP属地:上海1楼2024-04-08 15:01回复
    这是以前的帖子:
    ps:文章略长,不是炫耀贴,只是通过我经历的事情,从各个方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两年的复旦金砖之路,终于走了下来,磕磕绊绊的,但最终还是被数院金砖录取了。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意思,夹杂着大量的偶然与必然,且听我慢慢道来,算是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建议,算是长期潜水的我给大家的回报~不是考复旦金融的同学就不用看了。对你们没啥帮助。点x就行了。
    第一篇:为何要考研?
    本科是一所工科学校,985 211,北方的,综合的话,全国前20?单论工科的话,可能前5?我就是这样一所工科学校里面学理科化学的,没错,我本科第一学位是化学,实在不喜欢,然后大二下学期,机缘巧合的选上了隔壁学校的金融双学位(因为两校的优势学科有互补,所以有互换的双学位名额)。隔壁的学校名气事实上还大一点,而且大家肯定也不陌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我才有了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然后也开始了金融的学习之路。
    最初的时候,也就是大三开始面临找工作还是考研的抉择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前者的,而且我还去找了房地产中介的实习,9天卖出去了一套房子,收获颇丰,但是还是为了考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而中止了这份实习,毕竟,无论是好工作还是考研,都要奔着金融方向努力,这是我之前就决定了的。最开始打算的是通过多一些的实习,然后在毕业的时候找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在找实习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金融的门槛好高,以我的专业背景连一份凑合的实习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在这最纠结的时候,我听取了卖房子期间的一位客户的意见,他本身从事房地产事业,认识许多金融行业的朋友。他告诉我,如果我将来想找一份金融方面的不错的工作的话,有这样的三条路:第一,名牌学校的金融硕士;第二,出国留学,然后再回来找;第三,先找一份差不多的做着,然后积累工作经验,再跳槽。其实这就是一个本科生所面临的三种不同的道路,第一条自然不用说了,第二条是因为他朋友有过相似经历(在香港读了两年,巴拉巴拉之类的,但我深刻怀疑现在出国留学再回来找工作的行情),第三条则是当时我心中最期盼听到的答案。但,找实习的经历告诉我,第三条道路并不容易走,而且又和许多双学位的老师沟通了一下,他们给我的一致回答都是:
    金融的话,研究生和本科生学历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墨迹了半天,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自己到底是为什么会决定考研的,也是为那些想考但还在犹豫着的同学们提个醒。如果,你真的想将来从事份金融行业,一个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名校的金融研究生学历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可以下定决心了。


    IP属地:上海2楼2024-04-08 15:05
    回复
      2025-05-24 00:59:21
      广告
      第二篇:考研的选择
      想好了要考研,必然会面临一个,考到哪里的问题。说实话,这还是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问题。
      金融,就要奔着名校考。
      北京:北大、清华(包括五道口)、人大,中财;
      上海:复旦、上财、上交
      天津:南开
      从性价比角度考虑,前两个是最高的,南开的话金融也很好,但是问题也很大。我本科就在天津上的,和很多南开老师都沟通过,虽然他们都是替南开说好话的,但还是能感觉出来南开的一些问题,主要就是地理因素问题。南开金融研究生在天津和深圳很吃得开,其他非一线城市当然也没问题,广州也还好,但是如果是去北京或者上海发展的话,问题就来了,因为北京上海本身就有很好的金融生源,南开在这里的竞争就谈不上什么优势了。另外一方面,研究生在哪个地方上的,不可避免的是他的交际圈子都落在那个城市,重新选择城市再找工作的话,成本会很高。
      所以,选择了考哪个学校的话,实际上也是间接选择了将来要在哪个城市发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你考的复旦,将来回北京也没问题,只不过是可能相对没有在上海发展有优势)。
      地理位置是一个问题,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表面上来看,这是八所学校,但背后可不止八个专业,而且还很复杂。虽然,这个帖子发在这里,但还是根据我个人知道的,大致说一说,说错了,请勿喷。主要是为那些还没真正决定的筒子们点建议吧。
      放在最前面的是说,如果你是这八所里面的金融研生(在职那种除外),出来找份不错的金融工作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所以后边就不说就业方面了,因为那个涉及的因素太多了。
      北大:北大金融方面应该是有三个,汇丰,光华,ccer,前两个似乎都是专硕性质的了,学费貌似是7-8w吧(可以去百度,下同。)双学位有个姐姐保研去了汇丰,他们似乎第一年是在深圳上学,虽然说师资还是北京校区的老师每周飞过去的,但是似乎还是差了点事,毕竟北大的根基在帝都。光华应该是公认的最好的,有个稀有姓氏的学长二战考到了那里,前两天还联系来着,那里压力确实非常大,大牛非常多。ccer呢,似乎更偏重学术,虽然现在金融的整体趋势都在往专硕跑,但是学术硕士,出来真的很吃香。
      从考研难度来看,北大的应该是这八所里边特别特别难考的那一类了,一般都是二战或者n战才考上的。
      清华:五道口并到清华之后,清华就有两个了,一个是经管,一个是五道口。清华虽然号称是综合性大学,但是还是偏工科一点,但这当然不是说清华金融出来不行,恰恰相反,是很行。。。这里主要想提的是五道口,以前的五道口(没并入清华之前)是相当牛的,因为他的导师都是体系内在职的大牛,有这样的导师,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体系内了,以前的考试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五道口毕业学生也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的。但五道口并入清华之后,据说现在的导师都是清华的老师了,所以说原来的那种优势可能不在了,因此也有人怀疑说,五道口还会不会和以前一样牛了。(个人感觉不用担心,清华派在北京怎么可能吃不开。)这里要说的是考研难度,自从五道口从原来的学硕,转到现在的专硕之后,考研难度下调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学费啊什么的也相当优惠,我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整体难度在这八所里面不算高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问问。
      央财和人大,我个人了解就不是特别多了,央财据说是不指定专业课书目,所以复习风险略大(诸如我某学长)。
      最后,考到北京的话,请注意肺部包养。。
      南开,之前说了点点,现在说说其他的。。南开是我除了复旦之外,了解的最多的,认识好多南开老师,还有几个保研到了南开的。南开是学硕(他的专硕就是在职硕士),第一年在另外一个校区(具体还真忘了是哪里了,反正不是在本部。ps,南开和天大都要搬到津南的新校区去了,那边可真是空荡荡的,不知道南开的经院会不会搬。),第二年回到本部(也就是天津南开区),考数一,英一,本校自己出的专业课,分数线貌似是370-390(大概),如果你本科学校很好的话(特别,如果你是南开本校或者天大的),复试风险就非常小了,因为南开现在的生源不是很好,二本三本的考的很多。但不是说南开复试不公平啊,据我所知,南开的复试还是很公平的,只要你实力到了,那就肯定会要你的,但是如果复试表现太差的话、、比如,12年考研,有个南开本校的姐姐(非经济学院的本科)初试成绩第二(貌似420+),但复试时候一道题都没答出来,最后还是被刷下去了。 从考研难度来看,属于中等吧。南开的老师还是很赞的,人很好,也有好多大牛。
      这里多说两句,南开(也包括天大)现在的排名什么的一直在下滑,这是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地理位置,学校的规模、优势学科,学校的宣传战略,等等等等,但其实这一点也不妨碍南开和天大的地位,要知道稍微早些年前,称霸金融的可是南开,中国最牛的几位大神导师也都在南开(这是南开某位年轻热血老师给我们上的南开校史课时候说的,当然啊,并不夸张,对金融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查。)天大也是一样,也行你没听过,但但凡在业内,估计不知道的没有几个。给我们上双学位的一个南开老师说过,如果中国的首都是在天津,那今天的南开就是北大,天大就是清华(他说的夸张了些。。。。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话题虽然看似扯得有点远,我也不是热血爱校小青年,我只是想说好多事情都是多因素决定的,同学们在选择的时候也要多考虑,最好是从长远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来考虑考。
      上交,上交就是高金嘛,每年15w学费,六级要六百+什么的,本科学校一般的(个人感觉就是非老牌985、)同学建议就不要考虑了,当然,就业形势非常非常非常好,考研难度非常非常大。。就了解这么多,可能有点点夸张,同学可以自行百度。
      上财,貌似是没有专硕的,学硕的话,似乎有直博的项目,如果再上海发展的话,上财也非常的不错,考研难度不了解。
      复旦,这可能是我了解的最多的了。复旦的金融研究生分为三个:经院、管院、数院。 经院有金融学硕,专硕分为基金方向,非基金方向(那个深圳班还有其他国际项目就不提了。还有保险,税务的也不提了。);管院今年改成了专硕,分为财务管理和XXXX(我忘记了。。);数院就是金融专硕。以前是数院和经院专硕用同一套考试体系,今年管院也加入了,也就是说,现在是经院学硕考数一 英语一 金融学综合801,经院专硕,数院和管院考数学三、英语二。金融学431. 而调剂的话,经院学硕可以调剂到经专硕,经院专硕可以调剂到金融其他(税务啊之类的)以及数院,而今年因为经院和管院有一些高分考生复试没通过,所以数院又接受了第二批调剂生。 这里当然不是说数院实力差,只是说报考的生源不那么理想,毕竟经院的盘子大,而且显然报考经院,实在不行再调剂数院才是性价比比较高的做法。所以经院专硕这两年分数线比数院高15分。
      但说实话啊。。在上海。。有了复旦的牌子(不管你哪个学院),找份工作是没问题的,最起码,你是能到达工作的面试的,接下来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那就真的看个人能力了。之所以貌似学硕比专硕就业好一点,我个人感觉也是因为学硕三年的学制能让他们更踏实下来学些知识的原因。所以,没有必要在报考哪个学院上纠结太久。
      报考复旦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先复习着,然后到了招生简章出来之后再根据各个学院的招生计划考虑报考哪个学院。而且复旦专业课有指定的课本,学硕的费用在这些名牌大学里面也不算太贵,考试难度也不太高,个人感觉是最合适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我一个北方人两年都选择的考复旦的原因。


      IP属地:上海3楼2024-04-08 15:05
      回复
        第四篇:心态
        这里的心态,怎么说呢,也是我这两年一些坎坷之后,在我老爸的提醒之下,我才体会到的。
        我第一年,在学校里面复习的,舍友和我都考复旦,我报的经院基金,他报的数院,我们复习的都很努力的,虽然每天都11点起床。。。考完试,我感觉自己答得还很不错,结果最后394,政治73,专业课116,英语70多,数学128.。关注过13年成绩的同学应该知道,那年基金和非基金的分数线是395,而且去复试的人只刷了两个。。。数院的分数线是380,我同学考了393,初试成绩似乎是第四,结果复试之后,第三天打电话去问,对方说建议他去看看其他调剂信息,也就是说他被刷了(他没学双学位。ps,数院的复试对本科专业倾向还是很重要的)。我在第二篇里说过了,经院专硕可以调剂到数院的,也就是说,我是有调剂到数院的机会的,但无奈,经院的分数线是周一公布的,数院接受调剂的截止日期是前一周的周四。说实话啊,这也只能怪我自己消息不灵通,而且过于自信,即使在网上看到了有关说今年复试分数线是395的话也没有太在意,我以为这个分数怎么着也没问题了。
        第一年,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悲剧了,而且,大约半个月后,我同学又被录取了,因为数院扩招了一批。。。。
        第二年,我7月中旬回到家开始复习,在11月报名现场确认之前,虽然每天也都不是全时间复习(我竟然还抽时间写了30w字的小说。。。),但还算蛮努力的。但后来就开始手贱重新玩起了游戏,结果,一路水到考试前。。从7月中旬到11月初,我复习用了二十根笔芯,后面到考研之前,我用了三四根。。时间费在了玩游戏上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我自己太盲目的自信了,我总觉得,我去年就差一分,今年随便看看也比去年强了,再加上在家复习周围氛围完全不对,所以。。。
        当然,这也侧面证明了我第三篇说的那种方法的好用。因为有了第一年整理的东西,我专业课就看了两遍。最后106.。
        到了出成绩的时候366分真心让我蛋都碎了, 我第二天才告诉我妈,而再过两天就是她五十岁生日,我当时以为这个分数是完全没有希望了,而且特别愧疚,真是百感交集,心里就想着去找工作的事情了,然后又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简直一头雾水。
        结果,后来发现,我这个成绩调剂到数院还是有希望的,于是果断的就申请调剂到数院了,但那会我抱着的心态又变了。觉得必须要等自己确切的知道自己能去复试了,然后再准备复试,导致的结果就是复试准备不充足,发挥的一点都不好,好在最后还是被录取了。但这之中的磕磕绊绊,心态的变化,真是让我体会颇深。
        其实,考研就是一条路而已,考上了,就是说你卖过了这道坎,考不上就是你没卖出去,重新准备再卖过去或者换一条路就好了,年龄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或者说,没有什么是问题。只要你坚定了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将来在工作、生活中,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曲折,有许多都是会决定你人生道路的,如果每次都悲伤一下,纠结一下,那自己的精神迟早会垮的。。


        IP属地:上海5楼2024-04-08 15: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