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八年前在考研论坛上发表过关于金融考研的帖子,当年也收获了很多粉丝,也帮助了很多迷茫的同学做出了选择。没想到一眨眼快十年过去了,突然有好多感悟和想法,想分享一下,也算是对当年帖子的补充吧。
一、简单的本人情况
我是08年高考过了一本线报了大连海事大学提前批,但选择了09年复读本科入学,某北方985高校应用化学专业,隔壁学校金融双学位,13年毕业,一战复旦经院金融差一分,二战复旦数院金融,成功上岸。16年毕业之后一直在券商投行(简单理解为帮助企业上市的中介)工作,一直“蹉跎”到现在。
“蹉跎”这个词准确也不准确,也能算是领导的小心腹,算下来平均年薪也到了50w+,但工作的性质是真的不快乐,行业风险比较大,每天都在出差,超出平均薪酬部分基本都是风险收益,头发和健康没有了,生活也完全是被打乱的状态,收入也不是稳定在某个数值,想想都头痛。
从上面也能看出其实从高考开始,我一路走过来一点也不顺当,从高考选择学校、读双学位、考研、到找工作,其实都很坎坷,里面的故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后面也会结合着这些故事展开着说说。
二、迷茫是好事,但拖延后就变成了麻木
其实这个帖子的受众,我想应该也是处在人生重要抉择阶段的人,比如要不要考研、如果考研要考什么专业、是否跨专业、不考研就真的没有活路了么、跨校跨专业考研靠谱么、考研上岸后真的好找工作么?简而言之,可能就是在面对抉择时迷茫的学生群体们(我当年也时其中之一哈哈)。
说的直白些,要么是对现在的学业、生活不是很满意,希望能够改变,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要么就是有一定的改变方向(比如决定了要考研),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抉择;还有一种,就是其实已经定了一个目标,但可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过,这个目标真的适合自己吗?
我是觉得,相较于麻木的接受,迷茫是个很好的事情,因为有想改变的心态,才会衍生出迷茫的状态。这两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前者是对现状的逆来顺受,不思考那么多,突出一个“随机应变”,“走一步算一步”;后者是已经有了想改变的想法,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着手。但需要警惕的是,迷茫的状态如果拖延下去,就是变成了麻木。就好比说要考四六级,知道这个比较有用,需要考,但不是特别知道怎么去准备,拖着拖着就变成了裸考;再比如,觉得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前途,想考研换专业,但是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有去搜集信息,没有去论证可行性,也没有想一想是否适合自己,要么就没有落实下来,要么就“莽上去”,无论哪种,失败的可能性都很大。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自己准备考复旦经院金融的时候,前面的信息搜集、复习规划、考研分数出来后向老师咨询都做了,老师也觉得这个分数问题不大,就觉得已经胜券在握(当时考虑394分),所以放松了警惕,没有去论坛里面看,结果分数线刚刚好就是395。其实不只是差这一分的事情,主要是当时复旦数院开办金融专业相对较晚,生源暂时没那么理想,经院和数院之间是有调剂名额的,但是大家也知道数院也是复旦比较牛的学院,并不会一直等调剂生。当经院分数线公开时候,再去联系数院已经晚了(如果是论坛上的消息我看到的话,也许就不用再复读一年了)。而更有意思的是,我室友被我带着也考的复旦金融,他最开始报的就是数院,比我低了一分,结果考上了。
我有时候自己回忆自己的故事,都觉得人生无常,但说回来,还是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的。
三、你的目标真的适合你自己吗?
看到这里,其实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已经做好准备和规划了,我一定要考上xxx学校、xxx专业。那么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先回忆下快十年前我在论坛说发表的关于金融考研的帖子,其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金融考研,要考就要考名校。现在看来,当时的观点问题也是不大,主要是因为行业真的太卷了。就拿我自己所在的岗位为例,我们实习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实习生,就是普通实习生,不承诺留用可能的,用人的部门可以自主招聘;另外一种是暑期实习生,需要公司人事统一招聘、考核,用人部门有一定的选择权,但也无法保证是否留用。基本上行业内券商,连日常实习生都需要有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或研究生在读状态,而且任意时间,任意券商发布的任一实习机会,都会有至少几十份简历投过来。而这些简历能够留下来的也基本是名校,比如1月份我们招聘的三个,两个上财,一个人大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名校太多、开金融专业的也多、金融专硕也在疯狂扩招,就以复旦为例,经院、管院、数院都有对口的金融专硕学生,再加上贴近的,每年的毕业生保守就有三四百人,全国光名校,每年就有一两千人应届生同台竞争。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他行业的社招人员会挤占名额。比如会计师进投行、相关专业博士生进入研究等等。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我们部门本来有个非常不错的实习生,实习了大半年,大家都觉得可以留用,但是董事长一句不招应届生(后来“通融到”只招北清复交),最终没能入行。
另外一个是我本人的例子。之前说的我个人履历,可能大家都关注到考研这个事情上了,但其实我人生第一次大的抉择,是在第一次高考后。我高中是在河北读的,学校也只是本市内好的学校,但不是最好的班级(大概第三批次这种),第一年高考时候超过1本线十多分,还考了班级第一,本来还筹划着抱一个一本学校走了,但没想到报志愿时候填写了提前批,被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录取了,其实就是远航船驾驶专业。当时呢,一方面,我是非常非常抗拒复读这个事情的,另一方面,当时听说航海专业将来做了船长,年收入有百万,我就特别心动。但我父亲觉得我年龄比较小,还有潜力,逼迫我复读一年,录取通知书都给我藏了起来,直到我同意复读才看到(那会大学都开学了),于是我最后“被迫”复读。比较意外的是第二次成绩还不错,提高了不少。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当时我自己想做的选择是太年轻幼稚了,只是靠自己的“不想再复读、不想面对风险”以及“高收入”,但远洋航行大家也知道,一次出门几个月,高收入也是高级别人员才有的,更何况我那会还特别容易晕车。我那会是不“迷茫”,但做的决定和“迷茫状态的莽”也没什么区别了。
另一个也是我自己的例子,就是从化学专业准备学金融,其实这是跨度非常大的选择,而且是从大二开始就决定了,学习了金融双学位,每天白天本专业课外,晚上还要学习双学位的课,以我的能力是很难兼顾本专业课成绩的,所以最后本专业保研差了一名。而当时决定一门心思要学金融、要考研,而且未来要做投行,虽说也是通过一些渠道咨询了消息,但现在回头看,是真的不够。简单来讲,当时只是觉得金融、投行收入高,是高级白领,但其实具体投行人员做什么,高薪要付出的代价,其实都没有真的去了解过的。前面也说了,这个行业有自己的好处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实综合看下来和我的爱好、性格基本没贴合(我觉得能进入自己特别喜欢的行业真的是比较小概率事件,能和爱好、性格能有些贴合就不错了)。比如说,我是个比较典型的发散性思维,脑袋总是会有些奇思妙想,而且比较喜欢和人交流沟通,最喜欢的是买卖这种事情(大二的时候就从学校附近的家乐福买量贩版的东西,到宿舍区卖),但我做的行业是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型思维,做的工作更多是迎合监管,特别的固定。可能做成了一单,还没有我卖别人一个货赚几块钱开心。
上面说的我自己的例子,其实就是想说,这么多年我自己反思、思考,我个人还是觉得两点最重要,第一个是,做学业、职业规划的点,越早越好,也许从你大一开始了解了你所学习的内容开始,你就应该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不要麻木的毕了业,找了个工作,通常你会觉得很痛苦;第二个是,其实无论是自己做的还是市场机构做的,多数的学业、职业规划更多的只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这个学校、专业好不好,未来就业前景怎么样,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优缺点、家庭背景和资源,最好的规划,还是要结合自身以及市场信息综合判断,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不断调整的。
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莽”。
四、如何解决迷茫,做好独属于你的学业、职业规划
首先,自我思考下,你是否存在迷茫。是否对现在的学校、专业不满意或者不喜欢?是否不知道现在这个行业将来到底要做什么,能不能赚钱,躺着赚还是跪着赚,这个行当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种想改变,但不知道要怎么改变的无力感?是否有目标了(比如要换专业、比如要考研),但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或者自己着手了,但面临着家长、亲朋、甚至同学老师的不看好,应该怎么办?
其次,选择正确的方法。人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了,是很难选到最好的一条路,而且生活真的有太多无奈了,未必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随心所欲。比如对我而言,按照我的家境条件、学业条件,也许选择现在这个职业确实是能让接近“中产阶级”的路了(投行比较适合没有背景的草根,毕竟拿青春血汗换来的钱还可以)。但牺牲的就是我自己的快乐和乐趣了。
因此,想要走出自己的迷茫,需要先明白自己的迷茫所在,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家庭条件、优点、缺点、学校条件、专业情况,目标理想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去考量。总的来说,先是明确一个大体目标或者说优先目标(比如说,就想找一个能进入的行业,希望它赚的多些,改善家庭条件;或者说,希望能找一个适合自己、能与自己乐趣爱好相结合的;或者说,能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优点的;甚至说,找到一个工作——毕竟现在就业率真的很低);其次,要剖析自己的情况,像是前面说的,挖掘出自己的优点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的),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执行计划;再次,计划的执行是需要一步步来的,比如说搜集信息、甚至是去尝试一下,就需要正确的方法、渠道以及不断的试错,光靠理论是没什么用的;最后,具体去执行,去试错,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去调整。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是世界上最瑰丽、最独一无二的珍宝。希望我的文章能有助于你走出迷茫,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最后,如果想深入交流的话,可以加我扣二舅灵久伊尔刘琦把酒。我会将自己的方法、结合你的情况,一起与你做个深度的剖析。不过请体谅下,我毕竟是打工仔,每天工作量很多了,所以不是免费的。
最后的最后,真的想感慨,年轻真好,好想回到十年前啊~
一、简单的本人情况
我是08年高考过了一本线报了大连海事大学提前批,但选择了09年复读本科入学,某北方985高校应用化学专业,隔壁学校金融双学位,13年毕业,一战复旦经院金融差一分,二战复旦数院金融,成功上岸。16年毕业之后一直在券商投行(简单理解为帮助企业上市的中介)工作,一直“蹉跎”到现在。
“蹉跎”这个词准确也不准确,也能算是领导的小心腹,算下来平均年薪也到了50w+,但工作的性质是真的不快乐,行业风险比较大,每天都在出差,超出平均薪酬部分基本都是风险收益,头发和健康没有了,生活也完全是被打乱的状态,收入也不是稳定在某个数值,想想都头痛。
从上面也能看出其实从高考开始,我一路走过来一点也不顺当,从高考选择学校、读双学位、考研、到找工作,其实都很坎坷,里面的故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后面也会结合着这些故事展开着说说。
二、迷茫是好事,但拖延后就变成了麻木
其实这个帖子的受众,我想应该也是处在人生重要抉择阶段的人,比如要不要考研、如果考研要考什么专业、是否跨专业、不考研就真的没有活路了么、跨校跨专业考研靠谱么、考研上岸后真的好找工作么?简而言之,可能就是在面对抉择时迷茫的学生群体们(我当年也时其中之一哈哈)。
说的直白些,要么是对现在的学业、生活不是很满意,希望能够改变,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要么就是有一定的改变方向(比如决定了要考研),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抉择;还有一种,就是其实已经定了一个目标,但可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过,这个目标真的适合自己吗?
我是觉得,相较于麻木的接受,迷茫是个很好的事情,因为有想改变的心态,才会衍生出迷茫的状态。这两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前者是对现状的逆来顺受,不思考那么多,突出一个“随机应变”,“走一步算一步”;后者是已经有了想改变的想法,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着手。但需要警惕的是,迷茫的状态如果拖延下去,就是变成了麻木。就好比说要考四六级,知道这个比较有用,需要考,但不是特别知道怎么去准备,拖着拖着就变成了裸考;再比如,觉得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前途,想考研换专业,但是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有去搜集信息,没有去论证可行性,也没有想一想是否适合自己,要么就没有落实下来,要么就“莽上去”,无论哪种,失败的可能性都很大。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自己准备考复旦经院金融的时候,前面的信息搜集、复习规划、考研分数出来后向老师咨询都做了,老师也觉得这个分数问题不大,就觉得已经胜券在握(当时考虑394分),所以放松了警惕,没有去论坛里面看,结果分数线刚刚好就是395。其实不只是差这一分的事情,主要是当时复旦数院开办金融专业相对较晚,生源暂时没那么理想,经院和数院之间是有调剂名额的,但是大家也知道数院也是复旦比较牛的学院,并不会一直等调剂生。当经院分数线公开时候,再去联系数院已经晚了(如果是论坛上的消息我看到的话,也许就不用再复读一年了)。而更有意思的是,我室友被我带着也考的复旦金融,他最开始报的就是数院,比我低了一分,结果考上了。
我有时候自己回忆自己的故事,都觉得人生无常,但说回来,还是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的。
三、你的目标真的适合你自己吗?
看到这里,其实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已经做好准备和规划了,我一定要考上xxx学校、xxx专业。那么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先回忆下快十年前我在论坛说发表的关于金融考研的帖子,其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金融考研,要考就要考名校。现在看来,当时的观点问题也是不大,主要是因为行业真的太卷了。就拿我自己所在的岗位为例,我们实习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实习生,就是普通实习生,不承诺留用可能的,用人的部门可以自主招聘;另外一种是暑期实习生,需要公司人事统一招聘、考核,用人部门有一定的选择权,但也无法保证是否留用。基本上行业内券商,连日常实习生都需要有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或研究生在读状态,而且任意时间,任意券商发布的任一实习机会,都会有至少几十份简历投过来。而这些简历能够留下来的也基本是名校,比如1月份我们招聘的三个,两个上财,一个人大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名校太多、开金融专业的也多、金融专硕也在疯狂扩招,就以复旦为例,经院、管院、数院都有对口的金融专硕学生,再加上贴近的,每年的毕业生保守就有三四百人,全国光名校,每年就有一两千人应届生同台竞争。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他行业的社招人员会挤占名额。比如会计师进投行、相关专业博士生进入研究等等。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我们部门本来有个非常不错的实习生,实习了大半年,大家都觉得可以留用,但是董事长一句不招应届生(后来“通融到”只招北清复交),最终没能入行。
另外一个是我本人的例子。之前说的我个人履历,可能大家都关注到考研这个事情上了,但其实我人生第一次大的抉择,是在第一次高考后。我高中是在河北读的,学校也只是本市内好的学校,但不是最好的班级(大概第三批次这种),第一年高考时候超过1本线十多分,还考了班级第一,本来还筹划着抱一个一本学校走了,但没想到报志愿时候填写了提前批,被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录取了,其实就是远航船驾驶专业。当时呢,一方面,我是非常非常抗拒复读这个事情的,另一方面,当时听说航海专业将来做了船长,年收入有百万,我就特别心动。但我父亲觉得我年龄比较小,还有潜力,逼迫我复读一年,录取通知书都给我藏了起来,直到我同意复读才看到(那会大学都开学了),于是我最后“被迫”复读。比较意外的是第二次成绩还不错,提高了不少。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当时我自己想做的选择是太年轻幼稚了,只是靠自己的“不想再复读、不想面对风险”以及“高收入”,但远洋航行大家也知道,一次出门几个月,高收入也是高级别人员才有的,更何况我那会还特别容易晕车。我那会是不“迷茫”,但做的决定和“迷茫状态的莽”也没什么区别了。
另一个也是我自己的例子,就是从化学专业准备学金融,其实这是跨度非常大的选择,而且是从大二开始就决定了,学习了金融双学位,每天白天本专业课外,晚上还要学习双学位的课,以我的能力是很难兼顾本专业课成绩的,所以最后本专业保研差了一名。而当时决定一门心思要学金融、要考研,而且未来要做投行,虽说也是通过一些渠道咨询了消息,但现在回头看,是真的不够。简单来讲,当时只是觉得金融、投行收入高,是高级白领,但其实具体投行人员做什么,高薪要付出的代价,其实都没有真的去了解过的。前面也说了,这个行业有自己的好处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实综合看下来和我的爱好、性格基本没贴合(我觉得能进入自己特别喜欢的行业真的是比较小概率事件,能和爱好、性格能有些贴合就不错了)。比如说,我是个比较典型的发散性思维,脑袋总是会有些奇思妙想,而且比较喜欢和人交流沟通,最喜欢的是买卖这种事情(大二的时候就从学校附近的家乐福买量贩版的东西,到宿舍区卖),但我做的行业是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型思维,做的工作更多是迎合监管,特别的固定。可能做成了一单,还没有我卖别人一个货赚几块钱开心。
上面说的我自己的例子,其实就是想说,这么多年我自己反思、思考,我个人还是觉得两点最重要,第一个是,做学业、职业规划的点,越早越好,也许从你大一开始了解了你所学习的内容开始,你就应该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不要麻木的毕了业,找了个工作,通常你会觉得很痛苦;第二个是,其实无论是自己做的还是市场机构做的,多数的学业、职业规划更多的只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这个学校、专业好不好,未来就业前景怎么样,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优缺点、家庭背景和资源,最好的规划,还是要结合自身以及市场信息综合判断,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不断调整的。
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莽”。
四、如何解决迷茫,做好独属于你的学业、职业规划
首先,自我思考下,你是否存在迷茫。是否对现在的学校、专业不满意或者不喜欢?是否不知道现在这个行业将来到底要做什么,能不能赚钱,躺着赚还是跪着赚,这个行当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种想改变,但不知道要怎么改变的无力感?是否有目标了(比如要换专业、比如要考研),但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或者自己着手了,但面临着家长、亲朋、甚至同学老师的不看好,应该怎么办?
其次,选择正确的方法。人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了,是很难选到最好的一条路,而且生活真的有太多无奈了,未必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随心所欲。比如对我而言,按照我的家境条件、学业条件,也许选择现在这个职业确实是能让接近“中产阶级”的路了(投行比较适合没有背景的草根,毕竟拿青春血汗换来的钱还可以)。但牺牲的就是我自己的快乐和乐趣了。
因此,想要走出自己的迷茫,需要先明白自己的迷茫所在,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家庭条件、优点、缺点、学校条件、专业情况,目标理想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去考量。总的来说,先是明确一个大体目标或者说优先目标(比如说,就想找一个能进入的行业,希望它赚的多些,改善家庭条件;或者说,希望能找一个适合自己、能与自己乐趣爱好相结合的;或者说,能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优点的;甚至说,找到一个工作——毕竟现在就业率真的很低);其次,要剖析自己的情况,像是前面说的,挖掘出自己的优点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的),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执行计划;再次,计划的执行是需要一步步来的,比如说搜集信息、甚至是去尝试一下,就需要正确的方法、渠道以及不断的试错,光靠理论是没什么用的;最后,具体去执行,去试错,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去调整。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是世界上最瑰丽、最独一无二的珍宝。希望我的文章能有助于你走出迷茫,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最后,如果想深入交流的话,可以加我扣二舅灵久伊尔刘琦把酒。我会将自己的方法、结合你的情况,一起与你做个深度的剖析。不过请体谅下,我毕竟是打工仔,每天工作量很多了,所以不是免费的。
最后的最后,真的想感慨,年轻真好,好想回到十年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