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書,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辭彙,叫“三日哭”。於是打開“國學大師”網站,想搜索一下這個辭彙的意思,結果未果。但是查歷代古籍,發現“三日哭”的說法持續了很久的時間,從先秦時期便見此詞,到了唐宋時,亦有人使用此詞。從字面意思來看,“三日哭”即“哭了三天”。當然,我們都知道,古人用“三”是為虛數,不一定實指“三”,只是表示“多個/多日”的意思。比如《左傳·哀公十年》有記:“齊人弒悼公,赴於師。吳子三日哭於軍門之外。”唐代王建的一首七言樂府《失釵怨》中,則有“失卻來尋三日哭”的句子。《春秋》上則說:“新宮災(亦有說“火”),三日哭。”《禮記・檀弓》中說:“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其實意思很明白,也就是說,有先人逝世了,要哭三天,也就是哀悼的意思。所以,“三日哭”,字面意思上是哭了三天,其實是指哀悼,有時候也可以引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