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00贴子:2,997,041

回复:齐物论里的“道”和“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论有议,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大道没有边界,言论也没有固定的标准, 但正确的言论是有路径的。让我说说这些路径吧! 有向左, 有向右,有论述,有评议,有分别,有辩论,有追逐,有争夺。这就是言论之“八德”。对于天地四方之外的事物,圣人知道它们存在,但不去过多的论述。对于天地四方之内的事物,圣人会对其论述,但不会评议。对于春秋时代的历史、世事变迁以及先王的意志,圣人会进行评议,但并不会辩论。
16.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所以,有分别,也有不分别。有辩论,也有不辩论。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圣人包容所有观点,而众人则通过辩论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辩论说明有些观点是看不到的。玄妙的大道无法用言语描述清楚, 真正的辩论不需要动口, 真正的大仁反而好像没有仁爱, 真正的廉洁不自夸谦让, 真正的勇敢不强悍凶狠。想清楚白白的描述大道,却离道甚远;虽然可以用辩论表明观点,但往往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处处表现仁爱,反而不能成就真正的仁爱;廉洁虽然清正,但往往难以让人信服;勇敢但呈凶斗狠,那么也难以取得成就。 这五个方面(道、辩、仁、廉、勇)看似圆满,但实际是有所局限啊!所以,知道自己的有所不知,才是真正的智慧。谁能知道不用言语的辩论,不能描述清楚的大道呢? 如果有人能明白真正的大道,那么他的心灵就像天府, 注入东西而不会满, 取出东西而不枯竭。不知道为什么注而不满,取而不竭,,但可以叫做葆光, 即可以永葆光明。


IP属地:河北17楼2024-03-26 11:05
收起回复
    17.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 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以前,尧向舜提出问题: 我想征伐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 每次向南而望,都感到心神不宁, 是什么缘故呢? 舜回答说:这三个小国的国君,不过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蝼蚁,你又何必为此心神不宁呢? 以前十个太阳一同升起,普照万物, 更何况你的德行比太阳还要光辉呢?
    18.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啮缺向王倪提问: 你知道万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王倪: 我怎么知道呢?
    又问: 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吗?
    王倪: 我怎么知道呢?
    又问: 那么,你什么都不知道吗?
    王倪: 我怎么知道呢? 虽然如此,我还是尝试说说吧。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让我试着问你, 人如果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甚至半身不遂,但泥鳅会这样吗?人站在树上会恐惧害怕,但猴子会这样吗? 泥鳅,猴子,人,这三者,谁知道什么是的真正的居所呢? 人吃肉食,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喜欢吃老鼠。这四者中, 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味呢? 猿把猴当作雌性,麋与鹿相与交合, 泥鳅与鱼一起游弋。毛嫱和丽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 但鱼见到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到她们就飞到高空,麋鹿见到她们就迅速逃离。这四者中,谁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呢? 从我看来,仁义是否端正,是非是否被粉饰,纷然杂乱,我怎么能知道其中的分别呢?
    啮缺说: 你不知道真正的利与害,那么至人也不知道吗?
    王倪说: 至人是真神奇啊!即使大火焚烧大泽,他也不会觉得热;即使黄河、汉水冻结,他也不会感到寒冷,即使疾雷劈开山峰、狂风摇动大海,他也不会被惊动,像这样的人,能够乘着云气,骑着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生死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变化,更何况是利害的分别呢?
    所谓至人,就是人类发展到极致的样子。是人类能了解天地之正,驾驭六气之变的样子,是人类的未来。


    IP属地:河北18楼2024-03-26 13:33
    回复
      19.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瞿鹊子问长梧子,说: 我从先生那里听说, 圣人不忙于琐碎事务, 不刻意追求利益, 不刻意回避危害,不热衷于追求,不刻意修道,不说有所谓的话,只说无所谓的话,游走世俗尘垢之外。先生认为这些话是轻率不当,但我认为这些是很好的合道行为。你怎么看呢?
      长梧子说: 这些圣人之道,即使黄帝听了都会感到迷惑, 山人我又有什么资格知晓呢?而且你也太早考虑这些圣人之事了, 看见鸡蛋就想到会有鸡在夜晚鸣叫,看到弹弓就想到会有烤好的鸟肉。我试着随便说说,你也随便听听吧!什么时候你能站在日月之旁,能挟持整个宇宙,能与大道吻合,能安置世间纷乱不定,并以大道亲随的身分去尊重她, 你再考虑这些事情吧。普通人总是忙忙碌碌,圣人却显得愚笨迟钝,他们往往经历万年,才能参悟“一"并达到纯朴之境。万物都内蕴大道,我怎么知道出生就不是迷路了呢? 我怎么知道死亡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只是回归本源呢?


      IP属地:河北19楼2024-03-26 15:23
      收起回复
        20.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丽姬,是艾地驻守边疆之人的女儿。晋国刚得到她的时候,她哭得泪水浸透衣襟。等她到王宫里,跟晋王睡在一张床上,吃的是牛羊肉,才后悔当初不该那么哭。我哪里会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 夜里做梦饮酒的人,天亮说不定会痛哭流涕。夜里做梦痛哭流涕的人,天亮又说不定会欢快地出去打猎。当他在做梦的时候,并不知自己是在做梦。梦中又梦见自己做梦,醒后才知自己是在梦中, 彻底清醒后才知梦里有梦。愚昧的人自以为清醒,明察一切的样子,好像什么都知道。哪管你是君王?是州牧? 都一样鄙陋啊。山人我和你都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也是在梦中。这样说话,就叫“吊诡”。万世之后如果能遇上一位大圣人,也许能通晓这个原因。看似万世,也可能是旦暮而已,一切都在梦中。


        IP属地:河北20楼2024-03-26 16:22
        收起回复
          21.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假如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
          我胜了你,你没胜我,那么,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
          我们两人有一个是对的,有一个是错的,还是两人都对,或两人都错呢?
          我和你都无法确定。
          那么人们原本就受到蒙蔽,我能让谁来判断对错呢?
          让与你观点相同的人来判定吧,既然看法与你相同,又怎么能判断对错呢?
          让与我观点相同的人来判定吧,既然看法与我相同,又怎么能判断对错呢?
          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吧,既然看法既不同于你,也不同于我,又怎么能判断对错呢?
          让观点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吧,既然看法既同于你,又同于我,有怎么能判定对错呢?
          如此看来,我和你以及别人,都无法判定谁对谁错, 只能依赖大道吗?
          22.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什么叫做用自然之道调和是非呢?
          答案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该这样就这样,不该这样就不这样;
          是如果确实是,那么是与不是也就没有争辩;
          该这样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这样与不该这样也就没有争辩。
          世间万物都如同变化的声波互相依存,如果它们不能互相依存,就用自然之道来调和。
          万物顺着自然之道衍化蔓延,直到时间尽头。忘掉时间,忘掉存在的意义,像声音一样在虚无的空间里振动,所以能隐身于虚无。


          IP属地:河北21楼2024-03-27 11:48
          回复
            23.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罔两是一种喜欢躲在影子里的怪物。一天,罔两问影子:刚才你行走,现在你停下;刚才你坐着,现在你站起。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说:你能明白我是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吗? 你能明白我所依赖的又有所依赖吗?我有所依赖, 不就像蛇的腹鳞和蝉的翅膀吗? 我哪里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又哪里知道为什么不这样做?
            24.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以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感到十分轻松惬意,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 但只是“一"分化成的不同的物体而已,这也叫物化。


            IP属地:河北22楼2024-03-27 12:06
            回复
              【使其自己】,不是“自已”(停止的“已”), 是使其自己如此。 ———— 众窍各自不同,而能使其各有其“吹”也;
              【咸其自取】,是说众窍之“吹”不同,皆是众窍所自取(以不同之“窍”而有不同之“吹”) ——— 因此在问“怒者其谁”,这背后怒号者,究竟是谁?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4-04-10 11:54
              收起回复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段是接着上一段【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而说的 ———— 说的是【是、非的对立】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4-04-10 12:09
                收起回复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就是说这种彼、是的对立、是、非的对立,随不同人不同立场所【执】而变化不定,根本【定不住】,根本上【不能成立】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就是质疑和否定这种对立的意义。
                  因此【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所不【由】(从)的,正是这种无意义的彼是、是非的对立,而照之于天(天籁之天)。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4-04-10 12:33
                  收起回复
                    这一大段的意思,都可以用老子第二章(美恶、善不善、有无…的对立)来解说~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4-04-10 12:40
                    回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以“我之心”定其美恶也,我以“此”为美、则以“彼”为恶,故曰【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皆以“我之心”定其善恶也,我以“此”为善、则以“彼”为不善,故曰【斯不善矣】;
                      然而我以“此”为美为善、以“彼”为恶为不善 ———— 却也有人以“此”为恶为不善,以“彼”为美为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4-04-10 12: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