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热度颇高的电影,名叫《周处除三害》,一听名字以为是古代传说故事,可实际上却是现代社会的恩怨故事。然而对传说故事不了解的朋友估计有所疑惑:主角没人名叫“周处”,也没有配角叫“周处”,为何此片名叫《周处除三害》?
因为,这是一部所谓的“同人电影”,是致敬史书典故记载的“周处除三害”的现代故事。
周处,是魏晋时期东吴名臣周鲂之子,少年时期曾经横行乡里,曾被乡民列为“三害”之一。周处听闻此事,经过反思后顿然醒悟,于是亲自把其余两害猛虎与恶蛟斩杀,从而改邪归正。自此,乡间“三害”皆除。
如果熟知这个故事,再观看这部电影,不难看出导演是“致敬”这个民间传说故事的同时,又赋予了这个故事现代元素,同时借此探讨人性之复杂。因此,观众没有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叫“周处”的人,但谁是这个故事里的“周处”,观众也是知道的。
以上这部电影可谓“致敬”传说故事,书写发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故事的典型例子。
不过,也有哪怕只是电影或电视剧其中一个桥段,但也是“致敬”历史典故的例子。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让子弹飞》中,小六子被冤枉偷吃两碗粉,于是剖腹自证清白的“名场面”。
这个故事其实也是“致敬”历史典故而写成的:这个典故名为“剖腹验鲊”。
剖腹验鲊是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的补遗卷三,军令篇的故事。这则故事说的是胡襄愍(即胡宗宪,襄懋为其追谥)军中有士兵吃霸王餐,不仅不付钱,还把老板(酤者)给痛殴一顿。老板也许是个倔脾气,不畏匪兵,硬是给告到了胡宗宪那里。
胡宗宪对这件事十分重视,马上便命人将肇事者擒拿归案,令其与老板对质。老板说士兵白吃他的酒肉与鲊(腌鱼)没付钱,但士兵矢口否认。然而老板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这导致胡宗宪一时间无法决断。
当时徐渭(徐文长)是胡宗宪的幕僚,在一旁观看审案,便建议剖腹验鲊。如果士兵肚子中有“鲊”,说明士兵真的吃白食了;如果士兵肚子里没有“鲊”,则是老板说谎。
胡宗宪一听,认为这可是好主意,便笑着问老板:“如果士兵肚子里有鲊,(士兵开腹应该会死,算是受到了应有的处罚),所以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反之如果没有鲊,(但士兵冤死了),你可得以命抵命。”
老板丝毫没有犹豫,应允了下来。(可见这个老板是真的很生猛。)
估计那个士兵吓得够呛,不一会儿直接被按住开了腹。果不其然,他的肚子里翻出了鲊(士兵估计死了)。然后案子就这么结了,胡宗宪还另外多付了一些钱给老板。
不难看出,《让子弹飞》写了一个“致敬”剖腹验鲊典故的“同人桥段”。而且,主创团队还有意在名字和人物设定上“藏头露尾”。例如,“胡万”影射了历史典故中的胡宗宪,举人出身的“武智冲”影射了历史上屡试不中举的徐渭。
从以上典型不难看出,在文创领域,“致敬”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同人影视作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除了不涉及版权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个人认为“致敬”现当代名家作品其实也是普遍的事情。只不过这种情况容易给主创带来“抄袭”之类的负面评价,毕竟绝大部分现当代名家的著作都是有版权保护的。在作者在世或去世时间距今不久的情况下,所有商用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原则上都是不允许使用人物名称或相关桥段。
但是如果主创团队真的很喜欢某部现当代作品,很想借用作品中的人物设定和桥段进行丰富和延展呢?
唯一一个办法就是:“打擦边球”。
这种方式其实跟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周处除三害》异曲同工,参照了现成的人物设定和桥段,但人物名称、褒贬倾向、时代背景、表现中心点都发生了改动。这样,既可以达到创作新作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抄袭”的骂名。毕竟故事中很多设定还有名字都是和“致敬”作品不一样的,如果直接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抄袭”,这就显得过于武断了。姑且算是“致敬”他人作品的“同人影视作品”。
当然,这并不妨碍读者透过这些“同人作品”去探究“致敬”作品本身,正如:看了《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去了解“周处除三害”这个历史典故。看了《武林外传》的“郭芙蓉”,去了解金庸笔下的“郭芙”是个怎样的人物。看了《铁拳英雄》的“连福”cp,去了解“过芙”cp之间的恩怨情仇。
过去几年,我一直坚持这类研究,虽然直到现在都会惹来非议,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不当行为,只是“一家之言”罢了:只写给有缘理解的朋友看,不追求所有人都接受。
因为,这是一部所谓的“同人电影”,是致敬史书典故记载的“周处除三害”的现代故事。
周处,是魏晋时期东吴名臣周鲂之子,少年时期曾经横行乡里,曾被乡民列为“三害”之一。周处听闻此事,经过反思后顿然醒悟,于是亲自把其余两害猛虎与恶蛟斩杀,从而改邪归正。自此,乡间“三害”皆除。
如果熟知这个故事,再观看这部电影,不难看出导演是“致敬”这个民间传说故事的同时,又赋予了这个故事现代元素,同时借此探讨人性之复杂。因此,观众没有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叫“周处”的人,但谁是这个故事里的“周处”,观众也是知道的。
以上这部电影可谓“致敬”传说故事,书写发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故事的典型例子。
不过,也有哪怕只是电影或电视剧其中一个桥段,但也是“致敬”历史典故的例子。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让子弹飞》中,小六子被冤枉偷吃两碗粉,于是剖腹自证清白的“名场面”。
这个故事其实也是“致敬”历史典故而写成的:这个典故名为“剖腹验鲊”。
剖腹验鲊是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的补遗卷三,军令篇的故事。这则故事说的是胡襄愍(即胡宗宪,襄懋为其追谥)军中有士兵吃霸王餐,不仅不付钱,还把老板(酤者)给痛殴一顿。老板也许是个倔脾气,不畏匪兵,硬是给告到了胡宗宪那里。
胡宗宪对这件事十分重视,马上便命人将肇事者擒拿归案,令其与老板对质。老板说士兵白吃他的酒肉与鲊(腌鱼)没付钱,但士兵矢口否认。然而老板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这导致胡宗宪一时间无法决断。
当时徐渭(徐文长)是胡宗宪的幕僚,在一旁观看审案,便建议剖腹验鲊。如果士兵肚子中有“鲊”,说明士兵真的吃白食了;如果士兵肚子里没有“鲊”,则是老板说谎。
胡宗宪一听,认为这可是好主意,便笑着问老板:“如果士兵肚子里有鲊,(士兵开腹应该会死,算是受到了应有的处罚),所以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反之如果没有鲊,(但士兵冤死了),你可得以命抵命。”
老板丝毫没有犹豫,应允了下来。(可见这个老板是真的很生猛。)
估计那个士兵吓得够呛,不一会儿直接被按住开了腹。果不其然,他的肚子里翻出了鲊(士兵估计死了)。然后案子就这么结了,胡宗宪还另外多付了一些钱给老板。
不难看出,《让子弹飞》写了一个“致敬”剖腹验鲊典故的“同人桥段”。而且,主创团队还有意在名字和人物设定上“藏头露尾”。例如,“胡万”影射了历史典故中的胡宗宪,举人出身的“武智冲”影射了历史上屡试不中举的徐渭。
从以上典型不难看出,在文创领域,“致敬”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同人影视作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除了不涉及版权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个人认为“致敬”现当代名家作品其实也是普遍的事情。只不过这种情况容易给主创带来“抄袭”之类的负面评价,毕竟绝大部分现当代名家的著作都是有版权保护的。在作者在世或去世时间距今不久的情况下,所有商用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原则上都是不允许使用人物名称或相关桥段。
但是如果主创团队真的很喜欢某部现当代作品,很想借用作品中的人物设定和桥段进行丰富和延展呢?
唯一一个办法就是:“打擦边球”。
这种方式其实跟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周处除三害》异曲同工,参照了现成的人物设定和桥段,但人物名称、褒贬倾向、时代背景、表现中心点都发生了改动。这样,既可以达到创作新作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抄袭”的骂名。毕竟故事中很多设定还有名字都是和“致敬”作品不一样的,如果直接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抄袭”,这就显得过于武断了。姑且算是“致敬”他人作品的“同人影视作品”。
当然,这并不妨碍读者透过这些“同人作品”去探究“致敬”作品本身,正如:看了《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去了解“周处除三害”这个历史典故。看了《武林外传》的“郭芙蓉”,去了解金庸笔下的“郭芙”是个怎样的人物。看了《铁拳英雄》的“连福”cp,去了解“过芙”cp之间的恩怨情仇。
过去几年,我一直坚持这类研究,虽然直到现在都会惹来非议,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不当行为,只是“一家之言”罢了:只写给有缘理解的朋友看,不追求所有人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