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箫管壁厚要上薄下厚,为什么箫管内径要锥度,我告诉你真正的答案。答案很简单,这些处理不是改变音色、音准、共鸣或者压力,真实目的是带给吹奏者一种上下统一、协调一致的吹奏的力度感,即平衡吹力。箫管开孔越向上(距离吹嘴距离越近),音频越高,反之越向下,音频越低(当然这是在吹气力度相近的情况下,让各孔发声保持在一个八度范围内,比如从筒音做低音5到中音4),这大家都懂。假如是平行管,且上下壁厚一致时,也能做出音色、音准、共鸣优秀的箫来,听者没感觉声音差异,但是,吹奏着感觉会不同。吹上面的音时,会下意识的收紧口风或者增加吹力或者箫尾下压,即减小箫与身体的夹角,也就是改变吹口角度,不同演奏者会有自己不同的组合微调方式,其目的是提高上面音孔发音的切换速度,音频高需要的气息流速要快一点,感觉是要多用点力气。而下面的音会相反,尤其是筒音的低音,需要放松口风,增大吹口角度、轻缓的吹。对吹箫老手这种微调转换,不是啥问题,反而是技能的体现。但我们制箫的人,追求的是啥,是让吹奏者“最懒”,靠气息转换就能发声到位的不用改变吹口角度,能靠吹口角度改变发声到位的就不用变指法,这应该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也是为了提升演奏者的音符切换速度,即灵敏度。如同自动档的车比手动档的车体验会舒服(开惯了手动档的老司机除外)。轻薄与厚重的材料比,哪个更容易激发振动,显而易见,我们选轻薄的,越向上越轻薄就越容易振动发声(大家要懂声音是物体与声音共振产生),我们感觉上就会少用点力气。同理,下面的孔因管壁加厚,如果激发振动就会有种更用力的感觉,这样,让吹奏者对上下音孔是不是感觉使用的吹力就接近了?同时,管壁厚重,会抑制杂波产生,这点大家应该有切身体验,锣的燥声多,厚重的钟声噪声就少点,厚重的箫尾,对从箫尾溢出的各个音的燥声会削弱。内径做锥度,同样是给吹奏者在吹奏下面音时,有阻碍感、可以用力的感觉,因为锥度会反射与消耗声波能量,下面要发出同样的音,就需要加压加气,这就是大家说的承压效果。锥度越大,箫内气息如人顶风逆行,就需要额外加压加气,反射的气流太多就会出现很多横波逆流,声音会有一种立体感觉,所谓的共鸣,吹奏着置身期间,如同环绕立体音,感觉很爽,但听者未必觉得好听。总之,让箫管上部的音省力、让箫管下部的音吃力,弥补音高低对力气投入的要求,上下吹奏感觉协同,吹奏者一口气不做任何口风、气息、角度的调整,在同样吹力的情况下,音准到位,手动档的箫也就变成了自动档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