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吧 关注:3,686,756贴子:98,924,241

回复:节日文化故事(连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八、高山族的传统节日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灵魂崇拜及祭祀盛行
高山族社会是一个灵魂崇拜及祭祀盛行的社会。灵魂被认为充斥于宇宙万物之中。从浩渺苍穹的日月星辰、浮云彩霞、霹雳闪电,到辽阔大地的山川湖海、飞禽走兽、虫蛇游鱼,无不具有神秘的灵魂。因此,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基本上是以祭祀典礼的形式而出现的。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高山族祭祀多达70多项,概括为三类:一类是以粟谷为对象的祭礼。一类是以祖先为中心的祭祀。一类是以敌人亡灵为对象的祭祀。最为典型的要算赛夏人的达爱祭。赛夏人世代相沿祭祀“达爱”亡灵,一方面出于感念“达爱”人传授耕作技术和歌舞娱乐的恩德,一方面也出于对敌灵的敬畏,希望使敌灵的威力转化为护佑本族的神力。
举凡农耕、渔猎、征战、生育、婚丧、建筑、长旅等皆有祭,之外,还有特殊的祭祀,如 “船祭”“飞鱼祭”“五年祭”“猴祭”与“大猎祭”等。就祭祀的时间而言,短的10天、8天,长者竟是4个月之久。例如飞鱼祭,在每年捕捞飞鱼的季节,即3月至6月之间举行,与捕飞鱼的生产相始终。
节日喜庆日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高山族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五年祭
台湾高山族支系排湾人的传统祭祀节日,排湾语称“玛勒乌克”,又称迎神祭。每隔五年举行一次,在农历九月择日举行。传说,排湾人的祖灵,每五年来探访子孙一次,为了感谢祖先保佑他们的幸福生活,每隔五年要举行一次祭祀活动。节日之前,部落男子要刻画神牌,制作长矛;女子则要酿酒,制神衣。祭祀这天,人们都要穿上民族盛装,去祭场参加奉送神灵的仪式,祭后,集体饮酒歌舞。最后,各家还要送神牌、长矛等到部落首领家里。祭司作祭以后,选取其中精美的祭品,将它们丢弃到村外,以示送神。
节日还有两大活动:一为刺球赛,一为舞会。刺球赛之前部落中所青年人要进山砍竹,在家门口插竹行祭,以驱除恶臭。然后广场上搭一座平台,准备刺球赛用的球。球用麻线与藤皮编成,大小如蓝球,中心系有一根绳子。刺球全体青年男子都要盛装参加。他们手持长约六米、顶头很尖的竹竿,列队站在台前,由为首的长老将球抛掷于空中,众青年各用竹枪向球刺去,每刺中一只球,围观的人们都要热烈欢呼,以刺中最多者为胜。刺球赛意在效仿祖先刺杀敌人的英雄事迹。
丰年祭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的秋收季节,为期6-10天。由于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与种植的作物不尽相同,所以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及由此而决定的节期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IP属地:河南65楼2024-06-13 08:50
回复
    十九、水族端节,越过越有滋味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卯节在农历五,六月,另外还有借额节在农历九月。
    “呦、呦、呦!”水族迎接端节
    2019年11月18日,夜色渐浓,小山村星光点点,悠长而有节奏的号子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间寂静。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的水族村寨里,此刻家家户户宾客满屋,大家围坐一团,喝酒吃肉,迎接端节。
    三都县聚居着全国六成以上的水族人口,是水族的大本营。端节时间按水历推算,大体在农历八月至十月,全县各片区分7个批次轮流过节,前后持续49天。中和镇是全县水族群众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端节庆典也最为隆重。
    端节祭先祖、庆丰收
    2019年10月17日,这里的人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年。早上9点左右,水族男女老少循着铜鼓声,从四面八方涌入位于中和镇三洞社区的端坡,参加端节庆祝活动。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大家依然热情高涨,雨衣雨伞遮不住他们身上的华美盛装。
      相传水族先祖恩公为躲避战乱和灾荒,领着族人迁徙至现在的三都县定居。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在这里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时至今日,水族依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历法和习俗。水族人过端节,总要举行庄重的祭祖仪式。上午10点,伴随着礼炮声响,古角长号齐鸣,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端出用新米和鲜鱼等当地食材制作的传统美食,祭奠先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年,谷熟也。”古水历将一年分为冬夏两季,年终岁首正是稻黄秋收时节,因此端节也有庆贺丰收、聚亲会友的内涵。端节期间,各个村寨都一片繁忙。男人们杀猪宰鸭、开塘捉鱼,女人们磨豆腐、酿米酒,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足够的酒菜,款待前来吃年酒的亲朋好友。
      在水族人看来,家里客人越多表示人气越旺。特别是在端节当天清晨,主人要早早起床敲击铜鼓迎接四方宾客,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进门就是客。热情好客的水家人,敲响铜鼓或长鼓,唱起优美的水歌,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
    看赛马、唱水歌 传承风俗技艺
    自古以来,水族人都生活在大山深处,道路崎岖难行,交通极为不便,出行和运输主要依靠马匹来完成。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水族人养成了爱马、养马、用马的习惯。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端节赛马的风俗。
    赛马上最激动人心的端节赛马开场。33岁的潘祖明从15岁就开始赛马,他拥有一匹高大的外地马和一匹相对矮小的本地马。如今马儿都已长大,潘祖明决定要试试它们的本事。端节赛马一般不配马鞍和脚套,对骑手着装也无要求,不少参赛者穿着民族服装或雨衣就直接上场。有的马一路奔驰、遥遥领先,有的马半路闹脾气掉头往回跑,有的马冲出赛道逃离现场……不管跑得快还是跑得慢,只要有赛马从眼前经过,观众们都会欢呼加油。最终,潘祖明的两匹马都跑进了小组前六名,他因此获得了5000多元奖励。
    唱水歌
    对水族人而言,唱水歌是很重要的技能,特别是未婚青年如果能在节日里惊艳亮嗓,说不准在现场就会找到意中人。此外,对唱水歌也是当地群众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在端坡中央的大舞台上,男女群众组成两个阵容,隔着数米相向而坐。一方用歌声发问,歌词、声调随编随唱。歌声罢,另一方要迅速应答,考验唱功更考验应变能力。“好听,跟听戏一样,让人上瘾呢。”台下有观众听到精彩之处,不禁拍手叫好。


    IP属地:河南66楼2024-06-14 09:48
    回复
      二十、多民族孟连神鱼节万人捕鱼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境内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个少数民族,截至2012年底,孟连县常住人口为13.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5%。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孟连娜允神鱼节被誉为东方水上狂欢节。孟连为新兴的边境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白鹤山抗英斗争维护了祖国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入窜的国民党军残部的几次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孟连属南亚热带气候,全县年均日照2149.0小时年均气温20.1℃,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理想之地,是边地历史上著名的“茶盐古道”之一,是云南省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
      每年的4月10日至13日孟连县都将举行隆重的神鱼节,2015年4月10日以“金色娜允•万人狂欢”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普洱孟连娜允神鱼节如期上演。南垒河两岸近两公里内挤满了上万人,他们个个兴致激昂,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拿着各式捕鱼工具,涌入河中,大展捕鱼身手。捕获最大“神鱼”者并有现金奖励。在古时神鱼节是孟连老百姓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土司准许在禁渔的河道里捕捞的日子。于是神鱼节也就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了孟连县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节日期间还举办了各种传统民族民间特色活动,热闹非凡。放生、万人捉鱼、选美、斗鼓、竹筏游、龙舟赛等丰富多彩的奇趣狂欢活动。


      IP属地:河南67楼2024-06-15 09:00
      回复
        二十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另外有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祈禳节农历正月初三,牛王会农历八月初八,擂台会农历二月初二等。
        赶年
        土家有过赶年的习俗,即比汉族除夕提前一天,吃团年饭,到除夕守岁,因此有土家过两个年的说法。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牛王节
        四月十八日这天,传说是牛王菩萨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并给牛喂好料,如黄豆等,打扫牛栏,人们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先。土家人牛王节传说,天湖旁有一头因犯天条被玉帝罚下凡间受罪的神牛,它被土家族青年舍命渡天湖的精神所感动。一天深夜,它潜水偷渡过天湖,进入仙谷田里一阵乱滚,让身上粘满了谷粒,但在潜回时身上的仙谷被水冲走了。幸好,神牛鼻子尖上和耳朵里还有几十粒仙谷没被冲走,它把谷种送给了当地的土家族,从此土家族有了谷种,年年五谷丰登,过上了好日子。但神牛却因身受重伤和苦累,死于农历四月初八,土家族非常悲哀,他们将神牛进行了厚葬。并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这天,给所有的牛披红挂彩,用最最隆重的礼仪来祭奠神牛。由此形成了牛王节。
        月半节女儿节
        节日时要烧纸钱,祭祖先,据说月半前后,死了的祖宗都回来,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为鬼节。鹤峰土家族又把月半节当作女儿节,到了农历七月十二、十三这两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因为这天出门的女子多,到聚居区乡镇“赶场”,观看游艺活动的姑娘和年轻媳妇多,故又被称叫作女儿会。一般在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为青年人的盛会,而且已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女参加。
        其他节日
        重阳节。有大重阳小重阳之分。大重阳十九,小重阳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谓捡重阳菌。
        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户户住屋的当头,都有一座土地庙,也叫当坊土地,有“不怕客人来得远,也服当坊土地管”的说法。
        清明节。上坟挂青,节日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猪脑壳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节俗与全国大体相同。
        六月六尝新节晒龙袍。也叫吃新节或尝新节。土家人在这天将家里的被子衣服拿出来晒。另外,这天也叫尝新节,瓜果谷物有的开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尝新,要用包谷酒敬神。


        IP属地:河南68楼2024-06-16 08:10
        回复
          二十二、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卡雀哇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2021年独龙族总人口为7310人。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等地。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纹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唯一节日。在怒江最北的贡山县独龙江从西藏察隅县奔涌而来流经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之间,这里清澈的江水与怒江相遇,这就是“西南最后的秘境”独龙江乡。它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是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之一。
          和清澈见底的独龙江一样,自然宁静的独龙江乡也孕育了一群纯真的人,他们以江为名,敬畏自然,世代依独龙江流域居住。独龙族的一年之中唯一的节日就是过年,他们的新年被称作卡雀哇,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民俗。
          卡雀哇是独龙语为“新年狂欢”之意,节日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正月初期间,节日时间最短3天,最长9天。从每年的农历腊月开始,各村寨的卡雀哇节便相继举行,一般由居住于独龙江上游的村落揭开序幕,中、下游各村寨依序进入节期,庆典时间前后大约持续一个月。
          卡雀哇第一天清晨,村寨中家家户户在木屋前挂旗幡、燃松枝、敲锣鼓欢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入夜后在家中备上丰盛的饭菜邀请亲朋好友,举杯共饮,在席间一起喝酒卜卦祈祝来年五谷丰登。作为一个敬畏自然的民族,节日第二天是独龙族人祭山神的日子,届时,各个氏族欢聚一堂,用面团捏出山神及各种野兽进行祭祀,只愿来年顺利安康。
          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一天,村寨中要举行“剽生祭天”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长拴好壮牛,妇女为祭牛披上独龙毯,挂上彩色串珠,人们围着祭牛翩翩起舞。勇敢健壮的青年剽牛手,身披独龙毯、手持梭标或竹矛,边跳舞边剽牛。广场上的人围成一圈,敲锣打鼓,挥刀舞弓,跳起了欢快的牛锅庄舞。
          牛剽倒后,行过祭,人们便分割牛肉。通常习惯当场煮食,并对歌共饮以示祝贺,以此祈祷人畜兴旺和农业丰收,这也是古代独龙人狩猎生活的缩影及捕获归来,庆祝胜利仪式的再现,铓锣阵阵,歌声嘹亮,人们送走丰实的一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春未来。


          IP属地:河南69楼2024-06-17 08:35
          回复
            二十三、傈僳族节日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于195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是一个有着众多传统节日的民族,诸如阔时节、刀杆节、新米节、春裕节、射弩会、澡堂赛歌会、情人节等。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节日。因此,每逢节日来临,傈僳族群众载歌载舞、吟诗诵词,用不同的娱乐形式欢度不同的节日。
            新年阔时节
            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除夕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吃饭,否则就会像月亮一样消失。所以当天晚上,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在外边,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古老传说中,是狗给人间带回来谷种,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时还要把一碗饭、一块籼米粑、一块肉先祭祀狗,表示对狗的回敬。
            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过节时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的游戏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轮回相冲的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阔时节泸水县的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自治州首府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也为“春浴”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六库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会”,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阔时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带上行李,准备好食物,到温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温泉边,洗温泉澡。为了洗温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几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这里,分成男女两组,对歌赛歌,或翩翩起舞。饿了,就吃带来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临时搭起的帐篷中休息。唱歌跳舞的同时,还举行打秋千、射弩、文艺演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感情,选择伴侣。
            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据说上刀杆
            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刀竿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取得了胜利。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竿节。

            图n3.23.傈僳族刀竿节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堆通红的炭火。五个彪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快速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玩火的绝技。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夺人。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上刀竿时,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竿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仰面观看,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自竿顶优胜者,响彻云霄。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丢烟包(烟盒)活动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掷烟包,姑娘将小伙的烟包收藏起来,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


            IP属地:河南70楼2024-06-18 08:51
            回复
              二十四、锡伯族西迁节抹黑节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西迁节,别名四一八节、迁徙节,节日起源因为西迁戍边而想念家乡的亲人而设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民族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锡伯族西迁节的民俗艺术活动大多以庙会的形式在各乡镇的寺院里举行,或者按照崇尚大自然的古老习俗,到野外举办。其主要活动内容有"关帝磨"(效仿三国时的关云长精忠报国)、向索木达神祈求安康(意为祈求家小安康、驱逐瘟神归天)、向主管生灵的娘娘神,祈求多子多福,以及萨满跳神、攀梯等。同时举办射箭、摔跤、赛马、扭秧歌、民歌比赛,踩高跷等活动。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晨早早起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挨家挨户走,只要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脸上抹。那些还没起床的人,也会被人掀开被子,抹个一团漆黑。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这一天如果遇见老人,必须先请安后单腿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才能半跪着象征性地给老人抹一点点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表示尊敬。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他就会不吉利。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锡伯族人民把这一活动作为象征五谷丰收的节日沿革了下来。


              IP属地:河南71楼2024-06-19 09:32
              回复
                二十五、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寻根祭祖
                景颇族,又有载瓦、卡库、高伊、马尤等称谓,2000年人口普查时为132158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陇川县、盈江县、瑞丽县和梁河县。其中4万人讲景颇语,其他人有的讲景颇方言载瓦语,有的讲浪速语。
                目瑙纵歌
                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目瑙纵歌节包括吟诵史诗、祭祀天鬼、合族共舞等仪式活动。这种仪式化的行为,既是景颇族人沟通自然与神灵的制度化手段,也是象征性重走景颇祖先的迁徙之路,传承景颇民族文化的民俗过程。。
                2009年云南陇川县的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上,目瑙纵歌场地旁边林子里用鸡祭祀山神野鬼。景颇族可谓是“火的民族”:他们体魄刚强而威武,性格热情而坦率。景颇族男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腰挎长刀,骁勇热情;而景颇族女子经常身背竹箩,箩带勒在额头上,手中捻棉线,一路高歌。景颇人几乎全民嗜酒,据说在婴儿时期大人就往他们嘴上抿酒水。景颇目瑙纵歌节期间,常展示独具特色的景颇“绿叶宴”。
                目瑙纵歌节日的来历和含义
                据传说,开天辟地时,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舞只有天上的太阳姑娘会跳。有一次太阳王在太阳宫举行盛大的目瑙纵歌盛会,邀请大地上的万物去参加。大地派百鸟去参加,当百鸟从太阳宫返回大地时,在一片大江上游平坦的草地上,长出了三棵茂盛的大青树,树上结满熟透的果子。由犀鸟主持舞会,凤凰带头,孔雀领舞,鸽子唱歌,跳起了从太阳宫那里学来的舞姿。这时,景颇族的祖先麻丁约看见了,他学着鸟类的舞姿,唱着“木代”神史诗和头人砍下四棵大树,每棵树砍成长方形,然后创制用红、黑、白颜色绘出舞步路线及太阳、月亮等图纹的目瑙纵歌桩,竖在房前场地中央,由“瑙双”(领舞者)戴上篾冠帽,帽上装饰犀鸟头颅,两边插上凤凰和孔雀的羽毛来举行目瑙纵歌盛会,流传至今。如今,目瑙纵歌节上,场地中央要高高立起目瑙示栋柱,上面常常绘有孔雀,就是为了纪念孔雀领舞。有的示栋柱上还画着喜马拉雅山脉图,表示它是景颇族人的发祥地;或是画着各种农作物和家畜,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云南省瑞丽市举行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时,需要巫师“斋娃”和领舞者“瑙双”们杀牛、杀鸡祭典鬼神“木代”。祭祀后,“斋娃”和“瑙双”们穿上绘有百鸟、孔雀、犀牛等图案的丝质长袍,戴上篾冠帽,双手握住长刀,排成两列在队伍前面领舞。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创世目瑙的鸟类。“瑙双”共有八位,戴篾冠帽的有四位,不戴帽的也有四位。这八位“瑙双”走在最前面,紧接着的是八位女长者“瑙巴”,后面才能跟上其余的舞者。“瑙双”领舞所走的路线是有讲究的,据说那是景颇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
                景颇族人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舞蹈节奏感。目瑙纵歌舞是万人舞,全民都可参与。最典型的是男子双手握刀向前走,女子握扇左右抖动;有的支系男子双手抬象脚鼓一步一敲,女子拿木杆、打谷棒等生活用具。


                IP属地:河南72楼2024-06-20 08:44
                回复
                  二十六、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农具会农历正月二十日,龙王庙会农历三月十五日,骡马会农历七月十五日。劲德吉德,别称牧童节、青年会农历二月初八,娱乐节日。火把节六月二十四、五日。
                  春节大祭天
                  春节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从农历的冬月宰杀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结束。除夕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同时,要用米饭和肉喂狗,观察狗先吃什么,以预测来年肉和粮食的丰歉贵贱。餐毕,老人在火塘边给子孙讲述民族的历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习惯。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个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柱香,拎着水桶,带上水瓢,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其他人即起床,分头准备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妇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们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长主持除秽、烧天香,鸣放鞭炮,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赐福,万事顺昌。然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须在天亮时分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汤元等素食,禁吃荤。饭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壶酒,到叔伯或近邻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带着香烛等到附近的寺庙中烧香拜佛、祈祷一切平安。从大年初二开始到非宗姓亲属和友邻之间相互拜年,轮流请客吃饭的习俗。
                  三朵节
                  又称“北岳神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及战神“阿溥三朵”的盛大节庆。玉龙山麓有座三朵神庙,因玉龙山在南诏时曾被封为“北岳”,故该庙又称北岳庙。根据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古时有位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雪石,便背起来往家中走,走到现今庙址时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时就沉得再也背不动了。人们认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庙供奉。此后,人们屡见一位身穿白甲、头戴白盔、手执白矛、骑着白马的天神,时常来民间显圣,保护纳西人征战得胜,并免于疫病、水火以及兵祸等灾难。这位天神被人们认为就是“阿溥三朵”,并当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权威的神来拜祭。
                  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举行东巴会,场面盛大。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火把节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IP属地:河南73楼2024-06-21 07:59
                  回复
                    二十七、哈尼族年首扎勒特、吃扎扎节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十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六月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年首扎勒特
                    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年,历时五、六天至半月不等。节日期间杀猪宰羊,舂粑粑,蒸黄糯米饭祭祀天地和祖宗,并宴请邻近村寨、民族的宾客。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献祖拜年。白日里开展荡秋千、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娱乐活动。夜晚,在村边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户抬来桌子,摆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饭,充满友爱欢乐气氛。
                    苦扎扎节打磨秋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要,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习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 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IP属地:河南74楼2024-06-22 08:29
                    回复
                      二十八、怒族仙女节山林节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阿龙”。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仙女节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相传几百年前,当地一位叫阿茸的姑娘非常聪明能干,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辛苦劈开了高黎贡山,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藏到高黎贡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将阿茸烧死在山洞里。阿茸的死感动了上苍,丙中洛满山的杜鹃突然开放为之涕血。当地群众为了怀念阿茸,每年杜鹃花盛放的季节,都要举办仙女节活动。活动一般持续三天。每天早晨,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再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丛中,意为向仙女敬鲜花。之后,人们又回到溶洞里把滴下的水接住喝了,这就是喝“仙水”。
                      祭山林节
                      山林节: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他们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
                      有的祭山林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


                      IP属地:河南75楼2024-06-23 08:07
                      回复
                        二十九、其他民族节日
                        布朗族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山康节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山康节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第一天除夕,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杀猪宰牛,做“厄糯索”,也称黄粑。早上,各家最晚辈的人要把自家做得最好的饭菜送到老人跟前,并跪着请老人吃饭,祝老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同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接受老人祝福。第二天元旦是最热闹的一天,各村均举行盛大的赕佛仪式和歌舞比赛,进行泼水狂欢等活动。第三天,人们进山举行祭拜仪式。最后,人们都到龙潭旧址载歌载舞,使往日寂静的山林热闹非凡。
                        另外还有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泼火节农历二月十九日。
                        阿昌族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耍白象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是主要宗教节日。此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春节和耍白象。
                        耍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族民间的一项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耍白象需要一定的体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间,多把这项活动视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一个木架子,再用竹篾编成象头、象身,上面裱一层白纸,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整个白象有如一只真象大小。并在白象的肚子里还要装有各种机关和绳子,专供耍象的人操纵。耍白象时,要有四个人藏在象肚子里抬着大象,另一个人在里面操纵象鼻子的绳子和滑轮。
                        鄂温克族敖包节米阔勤节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伦春族篝火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赫哲族河灯节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IP属地:河南76楼2024-06-24 08:33
                        回复
                          布依族六月六
                          布依族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稻作活动中形成、以祭祀、歌舞为载体,集宗教、生产、文娱于一体。承载布依族文化的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布依族丰富的稻耕、祭祀、礼俗、婚姻、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朝鲜族主要节日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元日在农历正月初一,上元节在农历正月初五,寒食节在农历四月初五,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朝鲜族民间这五大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
                          达斡尔族黑灰日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及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黑灰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节日,时间每年1月16日。相传达斡尔族先民契丹人就有“惊鬼”之俗。每年除夕之夜,契丹人俗认鸣铃、执箭、爆盐炉中、烧地拍魔、洒灰拒鬼,谓之“惊鬼”。故除夕之夜后即是阳刚日、一切妖魔鬼怪退避三舍。为避邪,人们就用除夕黑灰涂于面额,以图吉利。正月十六,勤劳的达斡尔人便要开始远出行猎或备耕工作。这一天,达斡尔人称之为霍乌都如,即黑灰节。清晨,每家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人额上抹上一个黑点点。年轻人则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IP属地:河南77楼2024-06-25 08:25
                          回复
                            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
                            德昂族祭龙最富情趣。旧时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旨在祈求平安与兴旺。德昂族则重在祈求风调雨顺,届时,德昂族全村老少要齐集一清水池边,宰猪杀鸡,祭司还要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龙,然后点烛燃香,进行祭拜。
                            东乡族圣纪节开斋节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俄罗斯族复活节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复活节公历三,四月。
                            基诺族新米节打铁节火把节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打铁节是基诺族传统节日,即过年。原意为大家打铁,准备生产工具,故名。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区。每年农历十二月内举行,具体日期不定,由各村寨父、寨母据气候节令择吉日而定。
                            柯尔克孜族诺若孜节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诺劳孜农历正月初一。


                            IP属地:河南78楼2024-06-27 09:03
                            回复
                              拉祜族拉祜年、火把节、月亮节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库扎节傣历三月,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尝新节傣历十二月。
                              拉祜族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庆祝丰收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梨是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黎族春节和三月三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黎族三月三节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满族春节、元宵节、颁金节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满族的诞生纪念日、命名纪念日,是全族性的“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IP属地:河南79楼2024-06-28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