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吧 关注:3,686,756贴子:98,924,241

回复:节日文化故事(连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瑶族盘王节 民俗表演惊心动魄
盛大节日盘王节
广西金秀瑶族盘王节民俗表演惊心动魄。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又称
跳盘王、还盘王愿,是瑶族人民缅怀始祖、崇拜英雄、聚合人心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古占瑶寨“踏竹筒火”
2017年12月2日晚上,中国金秀2017•瑶族盘王节开幕前夕,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平道村的古占瑶寨上演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山、下火海、踩火犁、踏竹筒火等民俗表演,让游客观众在咋舌惊叫之余,一睹金秀瑶族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风情。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总人口15.7万,其中瑶族人口占39.01%。费孝通先生曾说:“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因此,金秀被誉为“世界瑶都”。
另外瑶族还有仁王节、赶鸟节等独俱特色的节日。


IP属地:河南49楼2024-05-26 08:40
回复

    图n3.4. 瑶族盘王节惊心动魄


    IP属地:河南50楼2024-05-26 08:41
    回复
      五、侗族吃相思、祭萨节和喊天节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另外还有芦笙节农历六月至九月,侗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斗牛节农历二月,吃新节农历六月至七月等。贵州侗女华丽服饰吃相思 2018年2月21日,侗族妇女展示盛装。当日,贵州省榕江县乐里镇高坪侗寨邀请附近12个村寨的侗族民众前来吃相思,各村寨男女青年聚集一堂吃相思,增进友谊。吃相思是侗族地区节日期间或农闲时节,村与村、寨与寨之间相互走访的一种民俗活动,当地侗族青年在吃相思活动上,跳芦笙舞,秀盛装,寻找意中人。侗族喊天节2022年7月13日,在素有“男声侗族大歌之乡”美誉、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当地侗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侗族喊天节。喊天节,侗语“谢萨向”,意思是祭雷婆。当地侗族人民为了祈求雷婆的保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这天都要兴行祭祀,以祈求保佑六畜兴旺、
      风调雨顺、天下平安、五谷丰登。由于在祭祀的时候人人都要仰面朝天大声呼喊,喊天节因此得名。喊天节视为侗族人古朴典雅的生存哲学,一场侗族人与天地对话的仪式。每年喊天节,各家各户根据自家的情况邀请客人前来参加,活动规模少则千人,多则上万人。“喊天”结束后,村民将按照房族分别摆起长桌酒席,与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一道共进晚餐,互唱敬酒歌。节日期间,当地还有吹芦笙、唱大歌、跳踩堂舞等活动。
      侗族民众欢度祭萨节 2019年3月21日是农历二月十五,也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宝赠村举办一年一度祭萨节的日子。“萨岁”为侗语音,意为至高无上的大祖母、始祖母,是侗族最敬仰的女神。龙胜乐江乡宝赠村村民把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卯日定为祭萨节,这也是当地侗族群众除春节以外最隆重的节日。活动当天,除了抬萨巡游和祭祀仪式等传统项目外,还进行了独具侗家特色的芦笙敬酒迎宾、侗族民俗美食展、“萨”福平安粥、侗族合拢宴等。抬萨巡游是祭萨节的重头戏,在祭司的带领下,两位壮士抬着“萨岁”神像,侗族妇女挑着礼桶和礼篮等,在众人护卫下,依次到周边各个侗族村落游行赐福。游行结束后,当地群众表演的芦笙踩堂、侗族舞蹈、闹春牛等精彩的侗族传统节目,更是展现了当地侗族的民族风情和民俗韵味。


      IP属地:河南51楼2024-05-27 09:34
      回复

        图n3.5.游客与侗族同胞同吃合拢宴


        IP属地:河南52楼2024-05-27 09:35
        回复
          六、莫郎节
          2017年2月12日 四川阿坝县的郎依寺格外热闹,一大早不少身穿传统服饰的群众前来参加莫郎节活动。在跳神仪式上,头戴面具、身穿法衣的舞者手持各式法器,在长法号、羊皮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跳起古老的舞步,为新年祈福。
          白拉日珠节
          吉祥天母由于她护法有功,拉萨地区形成了专门纪念她的节日——白拉日珠节(意为吉祥天母游幻节日)。这个节日于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喇嘛们从大昭寺抬出吉祥天母像,游巡市中,当来到南城时,总要将神像转身与拉萨河南岸的赤尊赞庙遥遥相视一会。据说赤尊赞原是她的丈夫,开始也住在大昭寺,后被她赶出,住在拉萨河南岸,做了地方保护神。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以表思念和好之意。神的情怀似乎有些俗气,但我们不难体会到佛教“化干戈为玉帛”的宗教和平思想。


          IP属地:河南53楼2024-05-29 08:59
          回复
            七、羌族新年夬儒节及莎朗舞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崇拜白石,其历史靠族中负责祭祀的“释比”口口相传。羌族居住的山区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羌族聚集地羌寨,这里的生活轻松悠闲,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羌族文字的缺失让其民族文化消解得更快,但他们仍敬畏自然与生灵,耕种劳作,在云朵上开出鲜艳花朵。
            传统节日羌历年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夬儒节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
            距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城约20公里的蒲溪乡,是藏在山谷中的羌族聚居地。其夬儒节(夬guǎi)是羌族传统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祈祷来年吉祥平安的重要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节日一般上午10时进行,“咚咚”的羊皮鼓声响起,一名羌族男子高举着一段“柏”(羌语,一种树名),“柏”上系着羌红(羌族人祈求吉祥的红绸)走进广场。他的后面还跟着一男子牵着一头披着羌红的黑牛,四人肩抬一只四肢被绑缚在木架上的羊,以及两列青年男子,一边敲羊皮鼓,一边跳着古老的舞步、吆喝着前进。祭祀队伍绕场一周后行至石阶中间停下,两位老释比念着经,手持树枝在献祭的牛羊周围挥舞,作驱邪状。
              祭坛是两人高的灰褐色石塔,摆放着白石,一堆篝火燃烧于前。乡里地位最高、已87岁高龄的王定香释比坐在祭坛右侧,手执响盘,身旁立着神棍。人们将“柏”插到祭坛后,牛羊绕着祭坛转圈,羊皮鼓热烈地响起,古羌语的吆喝更加高亢,向上天展示羌族子民的虔诚。
            祭祀队伍退场后,羌族民俗表演开场:吉祥鼓舞、口弦、羌笛、羌歌对唱、俄米切壤(一种力量比拼的游戏)、沙朗舞……只见广场上男女老少时而围成圆圈,时而站成两个方阵,时而单手搭着旁边一人的肩,时而双手扣着前边一人的腰带,时而高歌,时而发出低沉的吟唱,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欢乐的氛围洋溢在全场。
              这样的表演和游戏一直持续到正午。许多家庭妇女提着竹制提兜,里面装着糖、酒、花生、肉、香烛等贡品,到祭坛处敬贡。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子、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五月初五节日的莎朗舞
            羌族舞蹈最有名的是莎朗舞,“莎朗”意为唱起来、摇起来的歌舞,是一种典型的羌族锅庄舞蹈。据说,从前有一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清晨,天空布满朝霞,身着艳丽服饰的羌族妇女和姑娘们迎着山间飘渺的雾霭踩露水、扯艾蒿,有的还洗神泉,以消除百病。那时,结婚的妇女则要穿着当年结婚礼服,带上家中男人为她准备的干粮、腊肉、咂酒,参加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正在载歌载舞之时,莎朗女神脚踩祥云降临,围着美丽的海子跳舞,嘹亮的歌声吸引了无数的羌民,优美的舞姿使羌民陶醉。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她学起来。黄昏后,羌族妇女和姑娘们纷纷回到山寨,家家户户的男人们早已为她们准备了咂酒以及煮熟的腊肉和舂好的洋芋糍粑。这些姑娘和妇女们吃饭喝足后,便又结伴开始切磋舞蹈……接连三天,莎朗女神脚踩祥云挨家挨户去教大家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她既热情又耐心,直到把每一名羌族女子教会为止。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羌民们都要聚集在海子周围,等待”莎朗女神“来教她们。


            IP属地:河南54楼2024-05-31 08:48
            回复
              八、珞巴族旭独龙节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沿用藏历,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通婚”的古老习惯。节日有藏历二月旭独龙节,藏历四月隆德节等。
              珞巴族的旭独龙节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渝一带,珞巴族比较盛行年节旭独龙节,又称“洞更谷乳木”,于藏历二月择日举行。在珞巴族的传统节日中,以旭独龙节最具特色,意为庆贺一年平安和预祝来年丰收,时间在一年劳动之后。
              为什么珞巴族人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珞巴族妇女总爱穿一种圆领、窄袖的短衫,在下身围一条过膝盖的花格羊毛筒裙,不论男女都不穿鞋袜。虽然穿着很简朴,但他们都喜欢戴项链、戴耳环,就连男人也戴用竹管做成的耳环,腰里挂着长刀和弓箭,女人的腰里就要系上银币、铜铃、铁链、火镰、小刀和海贝一类好看的东西,据说光这些东西就有10多斤重,而且走起路来总是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
              节前准备。旭独龙节节日前夕,人们忙着舂米、酿酒、杀猪、宰羊。有些地方还将宰杀的牛、羊连皮破成一块一块,分送给同族亲友。把牛头盖骨悬挂在自己家里,世代相传,作为辛勤劳动和富足的象征。
              节日仪式。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汇集在一起,举行宗教仪式,祈祷来年丰收。第二天清晨,雄鸡啼鸣之时,家家都要杀一只鸡,鸡肉用油炒熟后全家人分享,以祝来年全家身体健康。各种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聚在一起饮酒吃肉。兴高采烈的小伙子,即兴跳起了民间舞。这些终年劳动的人们,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在奔放、粗犷、有力的舞姿中,迸发出生命的力量。
              夜晚晚欢。夜幕降临之后,大家围坐在篝火旁,纵情狂欢,男女青年在一起借歌相互倾吐爱慕之情,一直持续到篝火熄灭。
              射响箭。响箭即古代的“鸣镝”。响箭在古代狩猎和战斗时可以作为发出信号的工具。每年右珞巴族都有射响箭赛事。比赛时,观众云集,水泄不通,射中靶心的将会赢来阵阵喝采


              IP属地:河南55楼2024-06-01 09:16
              回复
                十、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用回历计算。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因按回历计算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另外还有巴拉特节、白雪节等。
                肉孜节(开斋节)与古尔邦节
                肉孜节(开斋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时间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肉孜节过后的第70天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亦称宰牲节。我国穆斯林将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有经济条件的维吾尔族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还举行丰富多采的文艺联欢,以示庆祝。现已成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因古尔邦节和开斋与回族基本相同,请参阅本章回族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相关内容。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每年公历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一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次日,维吾尔族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节日期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
                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的事宜等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家家户户还要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人们还要上坟祭典祖先,在亲人坟头上洒上谷物。节日期间,还会动员全村老小,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因为是在初春,诺鲁孜节又称为踏青节,维吾尔族家家户户连续几天都要拾首楷,吃首楷,也送给街坊
                邻居尝鲜,3月20日这一天也称作乔坎塔勒节(即树木发芽节)。在这一天,维吾尔族老师会带着学生来到原野,实地讲授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并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看。好的节目在各学校间巡回表演,还开展体育比赛、趣味智力竞赛、诺鲁孜诗比赛是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
                巴拉特节和白雪节
                巴拉特节又称油葫芦节,在封斋前约半个月举行。节日那天,维吾尔族居民多烧油葫芦,形成满村灯火,宗教人士则通宵念经。
                白雪节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当下过初雪之后,维吾尔族的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联名写封雪礼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后要求收信者以白雪节的习惯举行一次娱乐晚会,并提出晚会活动的内容,请其中一个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在送信人离开之前,如主人没有发现,就要按信上的要求举行初雪晚会如果送信人当场被抓住,初雪晚会就要在送信人家中举行。晚会内容包括朗诵诗、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


                IP属地:河南57楼2024-06-05 08:36
                回复
                  十一、哈萨克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主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抛撒包尔沙克、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来自波斯语,是“年头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出街来临。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正值中国农历春分。关于纳吾鲁孜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诸神,而这个节日与天上的星座有密切关系。人们以为,白羊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儿双鱼座则是人畜的病原。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时候,人们选择在这个时辰过节,会带来幸福和吉祥。所以纳吾鲁孜也就有了“送旧迎新”的含义。
                  哈萨克人把从这一天开始的新月叫做纳吾鲁孜月。纳吾鲁孜节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浓郁,哈萨克人将它作为新春佳节隆重地庆祝。古时候,哈萨克人在纳吾鲁孜节这一天要举行“纳吾鲁孜节仪式”,开展娱乐活动,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绕口令、猜谜、合唱《纳吾鲁孜歌》。
                  纳吾鲁孜节这天,哈萨克人家家都做年粥。年粥是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酸奶疙瘩7种食品做的(因为7对哈萨克人来说是吉数),叫“纳吾鲁孜饭”。做罢年粥,人们还要效用过冬的马肋肠、马肥肠、马碎肉肠、马脖肉、马做骨肉。这天,人们还成群结队地从一个牧村到另一个牧村,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头一直存放至纳吾鲁孜节献给老人,老人就会祝福说:“愿你牲畜满园,奶香满园”。纳吾鲁孜节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肉孜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肉孜节,这个名称是波斯语音译,是阿拉伯语音译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所以,肉孜节又称开斋节。“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也成宰牲节。肉孜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这两个节日和回族基本相同。


                  IP属地:河南58楼2024-06-06 08:01
                  回复
                    十二、吉林满族开江鱼节
                    2015年4月 25日,吉林市第十届开江鱼美食节绚丽启幕,在吉林市乌喇公园,满族艺术团成员现场表演满族秧歌,助阵当日举办的开江鱼美食节。在活动现场,清朝乾隆皇帝七世孙爱新觉罗恒绍率领来自两岸四地国内外的满族同胞举行了盛大的仿古祭祖大典活动。祭祀仪轨程序有执事官各司其事、各司其位、迎神、敬香、复位、跪叩兴、献帛、跪、行三叩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跪叩兴、捧祝帛恭请瘗(yì,掩埋,埋葬之意)位、旨望瘗位、礼成各退等15道,程序较复杂,表现了满族人民对祖先的尊崇与敬畏。其中,满族祭祖大典是重现当年乾隆皇帝祭祖盛况的复原表演,其活动规模与仪制规格全国最大、最高。据悉,吉林市第十届开江鱼美食节的主题是:"踏青品鱼皇封地,祭祖盛典小白山"。
                    开江鱼美食节从4月15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将开展吉林满族文化座谈会、满族书画展、吉林市开江鱼文化及满族祭祖大典表演专题片、松花湖增殖放流、踏青品鱼乡村游等8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让游客既能品尝饕餮鱼宴,感受满族渔猎文化,又能寻觅满族先人的足迹。


                    IP属地:河南59楼2024-06-07 09:05
                    回复
                      十三、京族哈节 古风遗俗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哈节农历六月初十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九是万尾的哈节,2019年7月11日至18日的京族传统哈节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万尾村举行。来自当地京族群众、五湖四海的游客及应邀前来的越南友人,着盛装、唱山歌、弹独弦琴……欢聚一堂,庆祝盛会,共叙友谊。哈节持续到7月18日。活动主要有:迎神、祭神、京族独弦琴民歌表演、万人餐,山歌会、送神、唱哈庆贺以及原生态文艺晚会等,充分展现了东兴市独特的京族文化风貌。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在京族语言中“哈”即为“歌”,而“哈”又有“吃”的含意,因此人们就把祭祀神灵祖先、进行歌舞娱乐和节日餐饮结合的日子称为哈节。
                      哈节源远流长,它积淀着京族的古风遗俗,见证着京族的成长历程,是京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哈节也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信奉海神的京族民众每年哈节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
                      哈节迎神仪式和“唱哈”
                      2017年京族哈节上,迎神队伍开始敲锣打鼓从哈亭出发,赶赴海边迎神。一路上迎神队伍保持队形、鞭炮齐鸣,队伍延绵百余米,蔚为壮观。迎神仪式结束后,人们纷纷地祭拜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此次迎神、祭神活动中,共有上千名游客
                      与京族儿女们一同参与,气氛热烈。
                      除了祭神拜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唱哈”。“唱哈”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哈妹们轮流唱。其中一个哈妹赤脚站在草席中间,边唱边用手里的两根小竹棍合着歌声敲打节奏;其余几个哈妹坐在“唱哈”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着竹制的梆子伴奏。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负责敲击鼓、钹应和,将“唱哈”的气氛推向高潮。

                      图n3.13.京族哈节迎神仪式
                      “唱哈”活动从迎神的当晚开始序幕,哈妹们简单演唱几曲,中间穿插几个舞蹈,大约持续一个小时。从第二天祭神起,“唱哈”分下午和晚上两段,唱哈活动正式开始。哈妹们跳着“进香舞”“花舞”“跳天灯”等哈节的祭祀舞蹈以及一些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唱着内容丰富的“哈歌”。
                      独弦琴表演
                      哈节最吸引眼球的还有独弦琴演奏。京族独弦琴,伴随其民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一弦,一摇杆,便能演奏出6个音区,3个八度,独弦成曲,令人拍案叫绝。在哈亭门前,京族姑娘们身着蓝、红、黄等颜色的京族服装,立于木制独弦琴前,右手抚琴,左手摇杆。独特的琴声从演奏者的一抚一摇中缓缓流出,如潮浪起伏,泉水叮咚,十分婉转动听。独弦琴悦耳的琴声和独特的韵律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师纷纷在旁聆听、拍照,共同记录这个难忘的瞬间。
                      哈节和京族独弦琴艺术作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都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P属地:河南60楼2024-06-08 08:21
                      回复
                        十四、傣族泼水节
                        傣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泼水节傣历六月六日,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而以泼水节最出名,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泼水节的狂欢
                        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
                        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
                        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不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
                        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整个城市完全成为一个"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在泼水广场,以纪念神话传说中为民除害、斩杀恶魔头颅的七个美丽勇敢的傣家姐妹的取水仪式宣布泼水节的正式开始。几万人"装备"着水盆、水桶和水枪,相互追逐、泼浇、喷洒,广场水花四溅、笑声鼎沸。

                        图片.德宏傣族泼水节
                        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
                        2011年4月15日云南西双版纳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50周年举行泼水大狂欢。当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这是小学课文里描述周恩来总理1961年与西双版纳傣族群众庆祝泼水节的情景。有影视资料显示,泼水节上,周总理要给陈毅等人解围,结果也被围住泼得浑身透湿。正是这位共和国伟人的到来,让西双版纳泼水节声名远播,开始从"民族内"的欢庆,走向各民族间的狂欢。
                        2011年泼水节从4月13日持续至17日,期间节目活动精彩纷呈,包括纪念周恩来总理参加西双版纳泼水节50周年图片展,美术书法摄影展、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传统斗鸡表演、傣家少女头饰展演、传统沙雕比赛,赛龙舟、放高升、放水灯和民俗赶摆等活动,其中15日的泼水活动是整个节日的高潮。
                        傣族人认为,在节日里谁被水泼得最多,谁得到的幸福也最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泼水节的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西双版纳一张靓丽的名片,每年来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的国内外游客有几万人。泼水节虽为傣家的盛典,却已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节日。


                        IP属地:河南61楼2024-06-09 08:19
                        回复
                          十五、彝族祭火节和荞菜节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还有歌节农历三月初三,二月八农历二月初八,阿细祭火节摸奶节等。
                          彝族阿细祭火节祈求风调雨顺
                          2016年3月11日,云南省弥勒市红万村的彝族阿细民众载歌载舞,举行阿细祭火节,纪念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火神,祈求火神保佑村子全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云南省弥勒、丘北等地,崇拜火神,祭火现场载歌载舞。
                          阿细祭火节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云南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这祭火神节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节日当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少女已经梳洗打扮完毕并穿上了自己平时精心缝制的服装,其他人则忙着为客人煮糖水鸡蛋和制作红糖粑粑。吃罢午饭,每家每户都要先把各自家中的旧火熄灭,同时备好盛新火的灶具,然后在家里耐心等候火神的到来。与此同时,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也在老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祭祀龙树。随着老毕摩庄严神秘仪式的结束,身着粗麻布衣裤、头戴铁制面具的壮士,装扮成火神模样开始取火。先取出一根松木,交给站立于两旁的人,这两人双手各执一端蹲在地下,火神双手合拢夹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转动,大约十多分钟后,一股清烟从火神的手下升起,紧接着一团火慢慢地燃烧起来……随着夜晚的来临,祭祀活动变得更为热烈。村里的大街小巷,涌满人群,随着一堆堆熊熊燃烧的旅游篝火,祭火狂欢的场面一浪高过一浪。跳火堆、过火栏、转火磨、射火弓、闯火阵等精彩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中午时分。身挂大三弦的小伙子和打扮得象山茶花的姑娘们在寨门和村中跳起了彝族文化的精粹"阿细跳月",用热烈奔放的旋律迎接乡亲们和远方的客人。数百米的长龙宴顺着村中的石板路摆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就着青松毛铺就的长龙宴,吃起韵味独特的彝家饭。
                          下午三时左右祭"火神"的时辰到了。毕摩一声令下,前后两个年轻力壮的纹身男子将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在毕摩和祭火师的导引下,由众多的大三弦队和裸身绘彩人手持木刀等"兵器"簇拥着癫狂着走向密枝林祭龙,就地用原始方法钻木取火,瞧!村里的"毕摩"带领几位长者在高大苍老的"游走的队伍喊着"木邓赛鲁来哟喝--哟……"的变调彝语,手舞足蹈,一会走,一会跑,改变模样的丈夫逗引着认不出他来的妻子,做出夸张的鬼脸,小伙子逗着羞怯的姑娘作乐,人群到哪里,笑声就到那里。到了村旁的一块土地上,人们全都赤足俯身,叩拜生长万物的大地,与土地亲吻,感谢大地母亲的赐予,直到与土地混为一体,仿佛回归远古时代的阿细部落……
                          待每家每户取完火种,人们将"火种"送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点燃篝火,纹身遮面的男人们仗着谁也认不出他来,摹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男扮女妆为夫妇,怀抱假娃娃,嘴里哼着即兴自编的土著歌谣;有的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栏、射火箭、转火磨、闯火阵,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恋恋不舍地将"火神"和自己手中的"兵器""乐器"投入篝火。
                          节日传说
                          彝族阿细人崇尚火,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彝族花倮人荞菜节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曼龙村,居住着112户近500个花倮人的部落,他们至今仍沿袭着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习俗,其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让人惊叹不已。
                          荞是他们最崇拜的神物。花倮人为何崇拜荞,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远古时期的一天,花倮人都到原始森林里打猎去了,村庄不知为何燃起大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屋、财产和粮食。绝望中,一长者在废墟中找到被碗覆盖着而没有烧毁的一碗荞籽,他们以这碗荞籽为种子,继续耕种,才得以生存、繁衍。另一种说法是:很久很久以前,花倮人分不清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能按节令耕种庄稼,庄稼没有收成。后来,花倮人经过多次耕作试验,发现农历四月的第一个龙日到来时,种下的荞长得特别好,会结籽会成熟,而在此前的三四个月时间里,种玉米、稻谷才能长得好,会结籽,获丰收。荞使花倮人分清了季节,成了花棵人最崇拜的“神物”。
                          荞菜节葫芦笙舞
                          荞菜节期间,邀请亲朋好友相聚,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全村欢庆,青年男女借此谈情说爱,通宵达旦跳弦子舞或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的来历传说,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迁徙中,只剩下一个叫玛索的妇女和女儿红妹相依为命。红妺被邻近的一条蛇精卷去,玛索哭得死去活来,躺在荒山上又累又饿,随手采下身边的荞籽吃下。不久她生下一男孩,并很快长大成人。一天,飞来只怪鸟,不停地叫:“姐姐红妹,姐姐红妹。”男孩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玛索流着泪,把红妹被蛇精卷去的事告诉了男孩。男孩一怒之下,跟着怪鸟来救红妹。怪鸟停在田间一只巨大的葫芦上,不停地用嘴啄击葫芦,发出奇特的乐曲声。男孩采下葫芦,制成葫芦笙,和怪鸟来到蛇洞吹响葫芦笙,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蛇精在葫芦笙声中不断地呈“S”形扭动,尾巴完全放开了卷着的红妹,直到气绝身亡。姐弟回到家,繁衍后代。此后,花倮妇女就以跳葫芦笙舞来驱逐缠在身上的“蛇精”,葫芦笙舞一直流传到现在,被称为原始歌舞文化的活化石。


                          IP属地:河南62楼2024-06-10 09:02
                          回复
                            十六、佤族狂欢节和剽牛节
                            佤族,是一个古朴彪悍、充满着神奇色彩的民族。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还有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播种节农历三月十五日,新米节农历七,八月等节日。
                            摸你黑狂欢节
                             佤族,热情朴实、粗犷豪放、能歌善舞。5月的佤族抹你黑狂欢节就是典型的文化象征。2010年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于5月2日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司岗里摸你黑广场隆重开幕。主要活动有大型开幕式佤族歌舞文艺演出、观众和游客参与的民族艺术游演、数万人激情狂欢摸你黑、万人祭拜古崖画、千歌万曲唱佤山、摸你黑激情大通关、篝火狂欢夜、走进“司岗里”佤族歌曲演唱会、佤族传统乐器挖掘、制作、演奏大赛、祭牛魂等精彩丰富的民族民俗活动。
                             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参加狂欢的人们互相涂抹,相互祝福。抹你黑真正的含义则是“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久永久”。相传佤族在远古用兽皮遮羞取暖的时候,笨重的兽皮时常会变成束缚他们生存和与自然做斗争的累赘,迫使他们不得不赤身裸体。但是北回归线上炙热的阳光和热带丛林的蚊虫又让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水牛在泥土里打滚,于是他们也学着水牛在身上涂满泥土来保护自己。久而久之,泥土能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逐渐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领悟,泥土也就变成了佤族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依赖物,狂欢节上,人们不再羞涩,跳跃的舞步,香泥的飞溅,高声的狂呼,人们彻底释放。
                            如今抹你黑狂欢节用的涂料已经演变成用天然植物“娘布洛”配制的涂料,娘布洛草就是佤族人传说中的不死草。涂料是当地特产黄泥、天然植物与“娘布洛”混合特制的香泥,有防晒、美容、护肤的功效。被涂抹后先是泥土色,干燥后变成黑色。在抹你黑狂欢节上,谁最黑谁就是最美的。抹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抹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

                            图.佤族摸你黑狂欢节
                            木鼓节:佤族人民的狂欢节
                            在佤族人的欢聚节日里还有每年的木鼓节,时间为每年4月10日至12日。这一天,敲响木鼓,群山震荡,佤族人无论男女老少,共同的跳起可以趋吉避凶,祈求村寨平安的舞蹈。
                            在西盟和沧源,各村寨里大大小小保留着数百个历史久远、价值珍贵的木鼓,有一个村寨中最大一个木鼓高达一米七,长约一米五,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鼓,现在已轻易不使用,成了村中的吉祥圣物。在木鼓节时,所有的男女老少佤族人民都会随着鼓点翩翩起舞,西盟的佤族青年还会扛着大旗有节律地跳起彪悍的舞,热情的佤族少女会端出一种红色的小米酒,向参与木鼓节的珍贵客人敬上一杯酒,如果不喝这个酒,就不能进城参与节日庆典。
                            剽牛献祭
                            木鼓节佤族村民会选择一个当地最大的树木当成制作木鼓的目标,在村中年长受尊崇的老人精心打磨之后,这个造型奇特的木鼓就会被郑重地请出来,找出一头壮硕的牛拴在固定位置。并推选出一位身体较硬朗的男子在牛的左侧用铁叉狠狠地刺向牛背,让牛从左边倒下,大多数时候,牛的鲜血会喷得男子满脸都是,这是佤族崇尚的以鲜血为祭品,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牛畜的感激和祭祀。这就是佤族人一直保留的剽牛献祭仪式。近些年来,佤族的木鼓节已逐渐搭上了商业化,成为一种当地的娱乐节目.。


                            IP属地:河南63楼2024-06-11 08:09
                            回复
                              壮族陇端节和女子太阳节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云桂两省壮族同胞万人共庆陇端节
                              身着戏服的壮族同胞 木棉花开赶“珑端”,阿哥阿妹来相会。2016年4月18日,云南省富宁县壮族陇端节在该县剥隘镇驮娘江畔相思岛举行,来自广西和富宁当地的万余名壮族同胞聚会于此,放歌驮娘江,共同欢庆陇端节。
                              陇端节是富宁县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北宋年间,是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的活动,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富宁壮族陇端节曾荣膺2010年中国“弘扬传统节日奖”,是全国仅有2个获此殊荣的节日之一。
                              2016年富宁县的陇端节设在位于剥隘镇驮娘江畔相思岛的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新建的基地首次迎来传统盛会,壮乡的“歌海”让美丽的相思岛更显风情与韵味。4月18日和19日两天,来自广西和富宁县各乡镇的万余名壮族同胞、民间艺人在此举行山歌擂台赛、壮剧展演、赛龙舟等活动,共同欢庆这一节日。
                              女子太阳节
                              “中国•西畴2017女子太阳节”2月26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汤谷村和上果村举办。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是西畴县汤谷村和上果村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所有年满16岁以上壮族女子沐浴净身,穿盛装参加仪式履行成人礼,祭祀太阳阳神。活动期间,
                              还有喝竹竿酒、千人摸鱼、斗鸟比赛以及壮乡童谣节目表演等。
                              女子太阳节已有数千年历史,是壮族原生宗教和女性崇拜的载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是女性成人的祭祀礼仪,是我国乃至世界仅存的一项重要的民俗传统文化现象。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大清早,村里男人们就蒸好用“朵烹”(壮语为一种野生植物“染饭花”)染制的金黄色的糯米饭,作为祭祀供品。

                              图n3.17.母系原始部落女子太阳节
                              在节日这一天,村里的女子什么都不做,只需穿着漂亮的传统盛装“师侬”(鸟衣),聚集到村边的太阳神树下唱歌。男人们却要为女人服务,蒸制金黄色的糯米饭做祭祀太阳神的供品,然后还要到太阳鸟母神沐浴的河滩上,制作传统美食等待祭祀归来的女人。太阳当顶时,女人们爬到太阳山上的太阳神位前摆设供品,唱诵《祭太阳古歌》。太阳偏西,参加活动的女人分吃祭祀过的黄色糯米饭,凡吃过黄色糯米饭供品的女人,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职。傍晚,女人们在河滩上共进晚餐,晚餐后开展传统歌舞活动。

                              图.壮族女子太阳节喝竹竿酒


                              IP属地:河南64楼2024-06-12 0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