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吧 关注:3,509贴子:100,119
  • 6回复贴,共1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文化因素,不是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这些因素可能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也传入东土,并对秦始皇帝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作者:段清波


IP属地:陕西1楼2024-02-15 13:56回复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小麦、冶铁技术、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是由西亚、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渊源于西亚的青铜技术、马车等也通过草原、沙漠、绿洲或茶马古道等线路对中国产生过深刻影响,当然,在更早的时期还发生过其他文化因素交流的现象,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均早于张骞的凿空之举。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
    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
    承秦而起的西汉,虽然也使用陶俑随葬,陶俑制作方式似乎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
    从东周列国陶俑、战国晚期秦俑到秦兵马俑出现,虽然时间相隔仅数十年,但是他们之间不仅有艺术手法的差异,更有艺术风格的巨大不同。
    假如将它们置于秦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后者与前者之间存在着质的飞跃,其间巨大的序列缺环在逻辑上令人无法接受,而这种差异用秦帝国资源配置能力强大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从体量、造型、艺术风格上观察秦兵马俑和西汉陶俑之间的演变,也存在同样的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战国秦、秦、西汉三个时期陶俑风格的巨大差异呢?
    与战国秦俑在形态特征、服饰风格上相近的是斯基泰文化中的同类物,王辉先生曾探讨过黄河流域文化与草原地区斯基泰文化之间的交流。2007年柏林举行的斯基泰展中,有一件被称为“哈萨克武弁”的青铜风帽,这件青铜风帽和呈跽坐状的游牧人服饰等与塔尔坡战国晚期秦墓陶俑的形象几无差异;铜马的造像风格、身上鞍辔等附件与战国秦马俑、鄂尔多斯的同类物无二,其时代属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
    ……战国秦俑的艺术形象可能受斯基泰文化的影响。


    IP属地:陕西2楼2024-02-15 14:03
    收起回复
      秦始皇陵园最著名的出土物莫过于两乘彩绘单辕双轮青铜车马……
      秦陵出土的铜车马虽然只是原大的二分之一,但它所有部件的高度仿真性令人叹服。以青铜制作仿真的车马,不管是实用品还是艺术品,在所见到的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中国古代从没有过以青铜车作为座驾的现象。
      而在遥远的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353年建成的莫索拉斯陵墓的顶端就有先例。
      虽然关于这辆由莫索拉斯和王后驾驭的镀金驷马双轮青铜车的具体资料已无从知晓,但无疑其造型、青铜车马理念与秦始皇陵铜车马之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从工艺、技术或艺术理念上考察秦始皇陵园发现的秦兵马俑等文物遗存,在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圈内没有发现同类。从这些遗存发展演变的链条看,其间不仅存在较大的缺环,也缺乏应有的逻辑序列,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除秦始皇陵中所见的上述文化因素,在秦文化中,春秋中期的金器,春秋晚期的铁器,春秋晚期凤翔雍城的槽型板瓦,屈肢葬,战国中期的茧形壶,战国至秦代的石雕石刻等,也和同时代的东方六国文化现象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这些文化因素不是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


      IP属地:陕西3楼2024-02-15 14:26
      回复


        薄海昆 摄


        IP属地:陕西4楼2024-02-15 15:32
        回复
          一个无端联想,有人根本没看内容,先入为主地以为段老师是在拉郎罗马和秦的相似度,最后还把斯基泰文化看成迦太基了这样hhhh~~~


          IP属地:陕西6楼2024-02-29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