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吧 关注:74贴子:1,398
  • 12回复贴,共1

【雪龙号】----------标题要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前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造的,没办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IP属地:上海1楼2010-09-15 14:25回复
    简介
         该船耐寒,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IP属地:上海2楼2010-09-15 14:26
    回复
      2025-05-22 18:03:32
      广告
      名字由来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IP属地:上海3楼2010-09-15 14:27
      回复
        改造
             “雪龙”号是苏联解体前准备造的8条同型的供给北冰洋地区的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破冰船之一。前苏联解体,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造的,没有办法继续造下去,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第一次改造海洋局投入约三千万人民币;在1994、95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三千万人民币;在200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


        IP属地:上海5楼2010-09-15 14:27
        回复
          参数
               “雪龙”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我国购进后,投资改造成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总长167.0米,宽22.6米,型深13.5米,满载吃水9.0米,自重10250吨,满载排水量21025吨,总体马力18000,最大航速18节,续航力20000海里,主机13200千瓦*1台,副机800千瓦*3台、载重量10225吨。“雪龙”船属B1级破冰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1米(含0.2米雪)前行。


          IP属地:上海6楼2010-09-15 14:28
          回复

            编辑本段科考活动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破冰前进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海洋局投入约三千万人民币;在1994、95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三千万人民币;在200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      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通讯导航系统是船的“眼睛”。经过改造,“雪龙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指引航行。改造后的“雪龙号”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这种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      此外,改造后的“雪龙号”还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班,船舶的主机、副机、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耗资1亿多元的升级改造,使“雪龙”船的内部布局更为合理,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中国还数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IP属地:上海8楼2010-09-15 14:31
            回复
              时间:2010年06月25日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5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参加厦门市政府组织的一系列科普宣传和出征送行等活动。      根据计划,“雪龙”号将于27日抵达厦门。在厦门期间,“雪龙”号将面向公众开放两天,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厦门爱乐乐团将为考察队员举行专场音乐会,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还将在厦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极地科普报告,向公众介绍我国此次北极科考情况。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自1993年从乌克兰购进以来,“雪龙”号先后进行了多次南北极科学考察,足迹遍布五大洋,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创下了我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目前,“雪龙”号上装备了先进的通导、定位、自动驾驶、数据处理中心、安保监控中心、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科考调查设备,拥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机库和1个停机坪,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可进行多学科海洋调查。此外,船上还设有商务中心、图书馆、医院、游泳池、桑拿、健身房等设施。      根据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计划安排,“雪龙”号将于7月1日从厦门一路北上奔赴韩国济州岛,迎接8位参加考察的国外和台湾科学家上船。此后将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海,穿过宗谷海峡抵达鄂霍次克海,经北太平洋到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抵达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在沿途和重点海域开展一系列海洋科学考察。[1]


              IP属地:上海9楼2010-09-15 14:31
              回复
                "中国造"下的科技之旅
                     作为国内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可谓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见证者"。在圆满完成多次南北极科考后,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据现任"雪龙号"船长王建忠介绍,如今的"雪龙号"无论是在科技含量还是内部装潢上,都堪称"国际领先水平"。      通讯导航系统是船的"眼睛"。经过改造,"雪龙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指引航行。改造后的"雪龙号"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这种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这与改造前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上的海事卫星每秒钟9600比特的上网速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王建忠笑言,此前要想从"雪龙号"上发送一张照片回国,往往需要传输两至三个小时,如今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此外,改造后的"雪龙号"还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班,船舶的主机、副机、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令这位多年从事极地科考事业的年轻船长颇感欣慰的是,耗资1亿多元的升级改造,使"雪龙"船的内部布局更为合理,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王建忠说,"如果说老'雪龙号'的设施水平可以达到两星或三星级,那么新'雪龙号'的设施就相当于四星到五星级。"      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我国还数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张海生表示,"我们这次科考使用的设备,即使面对世界最高水平,也并不逊色多少,而且很多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造'"。


                IP属地:上海11楼2010-09-15 14:33
                回复
                  2025-05-22 17:57:32
                  广告
                  破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
                       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雪龙号在北纬85度25分的北冰洋航行。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在我国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在2003年的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      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2]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通过北纬85度25分线,突破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高纬度纪录。      在本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最早在北纬70度附近的楚科奇海域进入浮冰区,考察工作一度深受浮冰困扰。根据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每天提供的冰情图,结合考察计划,考察队决定“雪龙”号在北纬75度以后向西北方向航行,从西经169度逐渐“斜跨”到目前的西经178度,以寻找冰情较轻的海域。      连日来,“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船员们称之为“清水塘”。在这些“清水塘”,“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      “在北纬85度的北冰洋还有如此多的‘清水塘’,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些天来,‘雪龙’号不是在走冰道,而像是在走水道,从一条水道跨到另一条水道,层层向北迈进,”“雪龙”号船长沈权说。


                  IP属地:上海12楼2010-09-15 14:34
                  回复
                    极地科考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2009年10月11日上午10时许,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搭载着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员启程奔赴南极。按计划,“雪龙”号将经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港停靠补给后,到长城站卸运物资,再经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加油、加水补给后,到中山站卸货。      2007年11月12日上午十时,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首次投入使用的极地科考船专用码头上,彩旗迎风招展;已旧貌换新颜的“雪龙”号身披红装从这里启航奔赴南极。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装载任务。      据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负责人表示,经过七个多月升级改造的全新“雪龙”号,于九日凌晨首次靠泊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这也标志着中国首个极地考察船只专用码头正式投入使用。它位于浦东外高桥五号沟地区,与长兴岛隔江相望。此次投入使用的是已建成的一期考察船码头,可靠泊二点五万吨级船舶。      “雪龙”号船长沈权说:“这次出征赴南极科考长达五个多月,要到明年四月十八日才能回‘家’”。据透露,此次乘“雪龙”号出征奔赴南极的科考队员共有九十一人,船员四十人,由五十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多是各个科研领域的精英人才。为了确保科考队员能够按时开赴征程,外高桥边检部门专门制定了“雪龙”号出境边防检查工作预案,还加派警力专门负责对“雪龙”号靠泊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周边区域进行巡逻,确保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队顺利出征。      有两名科考队员乘飞机从澳大利亚搭乘“雪龙”号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此次科考创下了多个“第一”: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南极冰穹A地区四百五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一比五万地形图,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首次进行光学天文的实验观测等一系列有开创性的壮举。天文学家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天文台选址,计划建一个天文自动观测站,建几百个望远镜的庞大矩阵,开展变星统计、宇宙暗物质等研究。还进行打钻,钻取约三千二百米深度的冰盖完整冰芯,查看冰穹A地区是否存在超过一百五十万年的古老冰体。      而这次科考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冰穹A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IP属地:上海16楼2010-09-15 15:01
                    回复
                      女驾驶员首次加盟“雪龙号”
                           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共计250多人,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其中,年龄最大的59岁,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次科考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本次考察队中共有12名女队员,包括1名女性驾驶员、2名女性气象保障人员和2名女内陆队员等。其中,“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迎来了其历史上首位女性驾驶员谢洁瑛。今年27岁的谢洁瑛是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师。      作为此次“雪龙”号4名驾驶员之一的她,曾专门到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船“育锋”轮上实习了一个月,并驾驶“雪龙”号进行了试航。


                      IP属地:上海18楼2010-09-15 15:28
                      回复


                        IP属地:安徽20楼2010-12-06 01:04
                        回复
                          回复:20楼


                          IP属地:上海21楼2010-12-06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