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2009年10月11日上午10时许,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搭载着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员启程奔赴南极。按计划,“雪龙”号将经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港停靠补给后,到长城站卸运物资,再经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加油、加水补给后,到中山站卸货。 2007年11月12日上午十时,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首次投入使用的极地科考船专用码头上,彩旗迎风招展;已旧貌换新颜的“雪龙”号身披红装从这里启航奔赴南极。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装载任务。 据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负责人表示,经过七个多月升级改造的全新“雪龙”号,于九日凌晨首次靠泊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这也标志着中国首个极地考察船只专用码头正式投入使用。它位于浦东外高桥五号沟地区,与长兴岛隔江相望。此次投入使用的是已建成的一期考察船码头,可靠泊二点五万吨级船舶。 “雪龙”号船长沈权说:“这次出征赴南极科考长达五个多月,要到明年四月十八日才能回‘家’”。据透露,此次乘“雪龙”号出征奔赴南极的科考队员共有九十一人,船员四十人,由五十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多是各个科研领域的精英人才。为了确保科考队员能够按时开赴征程,外高桥边检部门专门制定了“雪龙”号出境边防检查工作预案,还加派警力专门负责对“雪龙”号靠泊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周边区域进行巡逻,确保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队顺利出征。 有两名科考队员乘飞机从澳大利亚搭乘“雪龙”号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此次科考创下了多个“第一”: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南极冰穹A地区四百五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一比五万地形图,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首次进行光学天文的实验观测等一系列有开创性的壮举。天文学家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天文台选址,计划建一个天文自动观测站,建几百个望远镜的庞大矩阵,开展变星统计、宇宙暗物质等研究。还进行打钻,钻取约三千二百米深度的冰盖完整冰芯,查看冰穹A地区是否存在超过一百五十万年的古老冰体。 而这次科考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冰穹A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