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吧 关注:4,349贴子:13,898
  • 7回复贴,共1

分享: 浅论“叚”字之读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我好多次追踪字形源流都追溯到这个字,今

浅论“叚”字之读音

来自:tieba.baidu.com/p/8885813395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03 18:38回复
    gumozhihai、zhlzwl、极地雄鹰A.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什么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05 11:24
    收起回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我好多次追踪字形源流都追溯到这个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
      这个字可能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不要紧,给它加上草字头就变成了“葭”(jia)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首诗经,我们熟悉;加上王字旁就变成了“瑕”(xia),瑕不掩瑜;加上雨字头就变成了“霞”(xia)字,美丽的晚霞;如果加上单人旁呢,就变成了“假”(jia)字,假人假话假东西我们不喜欢,但是放假我们喜欢得很。好了,站在我们今人的角度,这些字都是a音,古称麻(ma)韵字,根据同形必同音的道理,无论是葭还是瑕、霞、假都有“叚”的部首,就是说“叚”发什么音,有其作为部首的字就都发什么音。现在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都是a音,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也完全符合对不对?
      -
      但是根据明朝陈第的《毛诗古音考》,诗经(上古音)中“葭音孤(gu)”,“瑕音胡(hu)”,都是u韵,这就跟a韵差太远了。


      IP属地:湖北3楼2024-06-20 11:03
      回复
        我们再查古韵书,“【唐韻】古馬切,【集韻】舉下切,𠀤音賈。”唐韵古马(ma)切,读ga,集韵举下(ha)切,还读a韵啊!真的如此吗?请注意,这只是我们站在今天,作为今人的发音,虽然它看起来非常天衣无缝的样子,但在历史上可能大相径庭,真实的面目或许我们都不敢相认。如果我们以上古音注音再看看,“【唐韻】古馬(mu)切,【集韻】舉下(hu)切,𠀤音賈。”怎么样,这样我们还敢相信吗?是不是不敢相认了。你说我还是愿意相信“唐韵古马(ma)切,读ga,集韵举下(ha)切”,但是为什么“𠀤(并)音賈(gu)”?古有行商坐贾的说法,贾读 gu,所以它不是麻韵字。如果我们按上古音来,“【唐韻】古馬(mu)切,【集韻】舉下(hu)切,𠀤音賈(gu)。”一切都就对得上了。


        IP属地:湖北4楼2024-06-20 11:04
        回复
          我们再查“贾”,公户(hu)切,所以gu音是对的,因此“叚”字的读音就是gu。叚,【集韻】舉下(hu)切,𠀤音賈(gu),又【集韻】何加(go)切,音瑕(ho)。姓也。比宋朝《广韵》稍晚的《集韵》中,叚有hu音,又有ho音,这就有了两个音,成了多音字。这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字音发生了变化,演化出了多音字,称为音变。
          但是“加”为什么读go呢?这也是诗经的上古音,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卷二,“加音歌(go)”。


          IP属地:湖北5楼2024-06-20 11:04
          回复
            由元音演化轨迹图可知,高位的u先低化为半高位的o,最后低化为低位的a,我们看“叚”及其作为部首的字的发音演化轨迹亦是如此,由gu->ho->ha(如霞)->xia(如霞),大致如此。读u是上古音,在先秦时期,稍晚(可能东汉及魏)演化为o,到了读a音时,就是中古音,晚则唐宋,早可能在南北朝。
            现在我们以南北各地音韵方言来作证明,从中总结规律,揭示真相。还是以“叚”(上古音gu)为例。


            IP属地:湖北6楼2024-06-20 11:04
            回复
              全文请点击下面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8885813395?red_tag=0141595007


              IP属地:湖北7楼2024-06-20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