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吧 关注:182,078贴子:1,198,286
  • 0回复贴,共1

转发资深壶友的观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复制转发一位15年紫砂老壶友的真实客观描述。我个人支持这个观点。
进吧来的大多是新手,从新到老,用真金白银堆起来,从型,用,工,泥,款,藏,由浅入深,绝大多数还在型到工之间,不喜勿喷。
全篇分为「泥、工、型、款、用、藏」等六个章节,已在左侧提供目录导航;
如果读者们将每一条仔细阅读、理清逻辑,可以获得我关于紫砂最宝贵、最核心的经验。
因内容琐碎,未尽之处,想到再表;请朋友们点赞收藏,日后再看不迷路
泥 - 关于紫砂泥这种神奇的材料
紫砂壶作为主泡器最大的特色是透气性,或者说吸附性;因此,不具备吸附性的紫砂是不值得购买的。
「大红袍泥料」这个概念在2000年以前是不存在的,2010年之前也很少有提及,约2013年开始大面积出现。可惜没人能说得清到底什么是「大红袍」;有人牵强附会,说是「大红泥」,姑且算是一种说法吧。
泥料通常的分类为绿泥、紫泥、红泥三大类,颜色越红,含铁量越高。
(本山)绿泥与朱泥的结晶度最高,因其泥质较嫩;但也有砂性较重的朱泥,结晶度相对就会低一些。
段泥和紫泥通常结晶度较低,因其泥质较老;但也有加工的很细的紫泥或者段泥,结晶度相对就会高一些。
结晶度越高,吸附性越弱,则更适合冲泡本身品质较好的茶叶;结晶度越低,吸附性越强,则更适合冲泡本身有一定缺陷的茶叶。
紫砂泥料不光在丁蜀镇有,长三角一带,特别是浙西和徽南,都有分布;这些区域的泥料就是所谓的外山料。
外山料嫩泥居多,特点是纯净,单种矿料常有高度达到1-2米的矿脉分布。
本山料的特点是颗粒复杂,继而引起的砂性较重,因而本山料的吸附性更强,温域更广,也能烧出更多不同的颜色。
常见的泥料有24目、40目(36目)、60目、80目,值越大泥料越细。
泥料细的意思是,泥里的大颗粒(砂)少。
说到泥料的「老」、「嫩」,并不是指这捆泥料的年纪,而是指矿石的硬度,或者说砂性轻重。老泥砂性重,含砂量高;嫩泥砂性小,含砂量低;通常老泥难溶于水,嫩泥遇水易化开。
影响紫砂泥最终发色的变量有窑温、气氛和明针,以及不同工艺引起的密度区别。
所谓化工料对人体有害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化工料有害,甚至有研究表明化工料是无害的。
常见的化工料的问题只是便宜,不高级而已。如果化工料让你感觉高级,比如顾老使用墨绿泥(本山绿泥与钴盐调色)制作的仿古如意,那么化工料也是好料。
好的泥料可塑性高,肌理可爱,作为工艺的支撑,是最基础的,也十分重要。从审美上说,紫泥适合表达沉稳高古,朱泥适合表达温润可爱,绿泥则适合表达超凡脱俗。泥料和型体必需相匹配。
工 - 关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
按照我的分法,紫砂壶的工主要分为细工和细节。
「细工」是指表面肌理、壶身线条的一致性,行话就是「掇嘴把」、「了坯」。
「细节」是指茶壶的一些具体细节处理,大到底的样式;小到边缘的倒角。
紫砂的密度越高,水色就越好。因此,外壁泥门越紧,水色越好;泥料越细水色越好。
泥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紫砂壶内壁的密度,程度用松、紧来表示。
全手工壶密度最低,半手工次之,机车壶、滚压壶密度最高;因此同款泥料,机车、滚压壶水色更好。
手工壶不应该追求绝对的完美,当然有相对完美的壶,但价格也会相对比较高。
为了应对部分消费者对于完美的追求,紫砂有了喷浆、无痕修复等技术。
喷浆主要解决原矿紫泥花泥的问题,无痕修复主要解决接头印、跳砂等问题。这样是不好的。
紫砂壶的孔,常见的有独孔、网孔、内推球孔;成品注浆球孔是档次较低的孔,通常出水并不干净彻底;新发明创造的有「界」字孔等对称汉字孔。
通常来说,独孔和内推孔的功能性最强,汉字孔有点秀技增加卖点的嫌疑。
细节的处理,可以极大增加茶壶的美感,让人买的开心,摸的舒服,用的顺手。
工是型体表达的基础,如果紫砂壶工艺粗糙,则就谈不上型体。点、线、面,都需要强硬的技术去表达,否则点不正,线不直,面不平,何来型体呢?但面的一致性,也就是行话常说的「挺」或者「硬」,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通常一般的陶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勤奋上进的,一般需要十年才能做到这一点,天资聪颖的,也至少要五年时间。
除了多年积累,创作一把「硬」的紫砂壶,还需要耗费大量的制作时间。坐在泥凳(工作台)前面的时间至少是五天起步,这种时间并不是每个陶手都给得起的。所以好壶少,不光是因为具备这种技术实力的陶手少,也因即使有这种技术,还需不为生活所迫,才能徐图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29 06: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