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初入辽也,将十万人,各有八驮……八驮及战死者十七八”
八驮是唐军运输所用的马(后来改为六驮),唐军此次作战运输物质的马匹损失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
《资治通鉴》:“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唐会要》记载到“两军战马四万匹”,这次战马损失在28000—32000,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字,知道唐军的战马损失多就行了。
《资治通鉴》里记载到“战士死者几二千人”,也就是只阵亡了近2000人,这数据的问题颇多。
①吕思勉就曾质疑到:“此乃讳饰之辞,岂有马死什七八,而士财丧百一之理?是役虽未战败,所丧失者,则孔多矣”马匹损失比士兵大,这很正常,但比例相差不会那么大,怎么可能“马死什七八”而士兵死的那么少。
②两千人其实是海军和陆军合起来的战损,而《唐会要》记载到:“张亮水军七万人,沉海溺死数百人”,《册府元龟》也记载到:“张亮水军七万人,泛海遭风溺死者数百人”,而司马迁和欧阳修他们把溺死的水军人数当成水军总伤亡是错误的。而史书只写溺死的人数八成是因为水军损失太严重了,故意只写个溺死的人数来混淆视听。
③陆军死亡也有问题,陆军多次作战,不可能只死了1200人
《资治通鉴》:“山颓压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上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
就比如说强攻土山,李道宗都被打到要请罪了,恐怕就强攻土山的死亡就不只1200人
④《资治通鉴》:“上至蒲沟,驻马督填道诸军度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敕然火于道以待之”
《册府元龟》:“及兵渡渤错水,暴风降雪,时甚冰寒。士卒沾冻,马牛溺於泥水,死者甚多。诏遣积火以待之,渡兵赖以获济”
唐军在撤军的过程中遭遇风寒打击,都已经“死者甚多”了,陆军死亡不可能只有1200人
我个人严重怀疑陆军那1200人只是陆军某个方面的损失,而不是陆军的总损失。
不过此次唐军死亡众多是没有问题,按马匹损失的比例,唐军估计有一半的人死了。
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唐朝这次都是损失惨重,所以《旧唐书》才会说:“我太宗文皇帝亲驭戎辂,东征高丽,虽有成功,所损亦甚”
八驮是唐军运输所用的马(后来改为六驮),唐军此次作战运输物质的马匹损失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
《资治通鉴》:“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唐会要》记载到“两军战马四万匹”,这次战马损失在28000—32000,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字,知道唐军的战马损失多就行了。
《资治通鉴》里记载到“战士死者几二千人”,也就是只阵亡了近2000人,这数据的问题颇多。
①吕思勉就曾质疑到:“此乃讳饰之辞,岂有马死什七八,而士财丧百一之理?是役虽未战败,所丧失者,则孔多矣”马匹损失比士兵大,这很正常,但比例相差不会那么大,怎么可能“马死什七八”而士兵死的那么少。
②两千人其实是海军和陆军合起来的战损,而《唐会要》记载到:“张亮水军七万人,沉海溺死数百人”,《册府元龟》也记载到:“张亮水军七万人,泛海遭风溺死者数百人”,而司马迁和欧阳修他们把溺死的水军人数当成水军总伤亡是错误的。而史书只写溺死的人数八成是因为水军损失太严重了,故意只写个溺死的人数来混淆视听。
③陆军死亡也有问题,陆军多次作战,不可能只死了1200人
《资治通鉴》:“山颓压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上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
就比如说强攻土山,李道宗都被打到要请罪了,恐怕就强攻土山的死亡就不只1200人
④《资治通鉴》:“上至蒲沟,驻马督填道诸军度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敕然火于道以待之”
《册府元龟》:“及兵渡渤错水,暴风降雪,时甚冰寒。士卒沾冻,马牛溺於泥水,死者甚多。诏遣积火以待之,渡兵赖以获济”
唐军在撤军的过程中遭遇风寒打击,都已经“死者甚多”了,陆军死亡不可能只有1200人
我个人严重怀疑陆军那1200人只是陆军某个方面的损失,而不是陆军的总损失。
不过此次唐军死亡众多是没有问题,按马匹损失的比例,唐军估计有一半的人死了。
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唐朝这次都是损失惨重,所以《旧唐书》才会说:“我太宗文皇帝亲驭戎辂,东征高丽,虽有成功,所损亦甚”